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氣象部門推動科技創新一周年回眸:傾聽科技脈動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prettygoddess.com   2013年12月27日 08時45分   來源:氣象局網站

傾聽科技的脈動
——氣象部門推動科技創新工作一周年回眸
    

    時間的指針翩躚舞動在2013年歲末。回首這一年,氣象部門積極貫徹黨的十八大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精神,大力推動氣象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始終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使得科技對于氣象業務的支撐能力有效增強。

    這份擺在黨和國家、老百姓面前的成績單上,寫滿了氣象部門銳意進取、果敢創新的激情與夢想。從四項研究計劃的修訂發布到與清華大學等高校合作暖流的涌動,從“風云三號”03星榮耀寰宇到我國24小時臺風路徑預報領先世界水平,每一項工作扎實穩步的推進,都可以看作是這份成績單上精彩的注腳。

    2013年,我們真實地觸摸到科技的脈搏。聽!那跳動的聲音,正在鏗鏘有力地激蕩著。

    瞄準:關鍵領域的突破

    2013年,是一個尋夢、筑夢與圓夢的重要年份。實現中國氣象夢,需要科技創新注入強大的活力與生命力來驅動。

    新年伊始,中國氣象局副局長宇如聰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氣象事業是科技型、基礎性社會公益事業。科技創新是推動氣象事業科學發展的重要途徑,是轉變氣象事業發展方式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四個能力’、增強氣象綜合實力的重要基礎,是實現氣象事業現代化的根本保障。”

    夢在前方,路在腳下。一年來,氣象部門瞄準關鍵領域,突出核心任務,實施科研專項;集中科技資源,優化組織措施,強化集中攻關,著力在科技創新的關鍵環節取得新突破。

    我們不會忘記那些刻在時間坐標上頗具分量的節點——

    凝聚了氣象部門內外800多人次專家智慧,經過十幾次討論和數易其稿,被氣象科技工作者喻為“科學燈塔”的四項研究計劃(2013-2020年)在歷時一年后完成修訂,并于2月18日和4月1日先后發布。天氣、氣候、應用氣象和綜合氣象觀測等研究領域的戰略重點和目標清晰可見。在這座長明燈塔的指引下,攀登科學高峰的人們更加自信。依據該計劃,圍繞關鍵領域和重要方向,氣象部門突出數值模式發展、資料再分析與綜合應用、關鍵共性技術和重大業務平臺等核心工作重點,通過組織實施若干重大氣象科技專項和重點項目,通過任務引導海內外科技資源和研發力量,著力突破重大關鍵技術瓶頸,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作為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對我國災害性天氣氣候和氣候變化有著重要的、獨特的影響。認識其機理及影響過程,改進數值模式中的物理表述,從而提高我國天氣氣候預報預測準確率,一直是科學家們立志探索的目標。5月11日,14位專家對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氣科學試驗實施方案及其第一階段行業專項重大項目實施方案進行論證。中國氣象局科技與氣候變化司司長羅云峰表示:“不開展青藏高原大氣科學試驗,無從認識青藏高原影響東亞災害性天氣和極端氣候事件機理,無法發展我國的天氣氣候數值模式和預測方法,將嚴重制約我國天氣氣候預報預測準確率及氣候變化應對能力的提高。解決青藏高原天氣氣候影響這個國際性科學難題,必須依靠我們自己。” 7月29日,中國氣象局聯合國家基金委、中國科學院成立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氣科學試驗領導小組、專家指導小組、實施組和項目辦公室,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任領導小組組長。

    12月5日,在公益性行業(氣象)科研專項綜合觀測類重點項目階段進展檢查和交流會上,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副主任曹曉鐘以綜合氣象研究計劃首席科學家的身份出席。首席科學家制度的落實,正是此次項目會議的一個亮點。“推行首席科學家責任制,是實現氣象科技工作管、辦、督分離的一項重要改革舉措,是落實‘問題從業務中來、成果到業務中去’理念的深度探索。兩年來的實踐證明,這一做法是切實有效的。”羅云峰說。強化首席科學家及專家組職責,是氣象部門著力提高核心科技研發任務落實的執行力和組織保障能力的重要舉措之一。

    據羅云峰介紹,今年以來,氣象部門圍繞四項研究計劃,組織申報2014年度行業專項82項,其中核心關鍵業務領域的項目數達到96.3%,包括青藏高原試驗行業專項重大項目1項;圍繞核心業務技術難題,在霧和霾數值預報、為農服務、雷電災害機理與預警、海洋氣象自動觀測等方面獲批立項國家科技計劃項目12項。

    聚焦:科技成果的轉化

    科技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科學成果的出爐,不是完成時,而是進行時。將成果轉化到業務中,服務國家、社會和老百姓的需要,才是氣象部門的終極追求。

    據羅云峰介紹:“科技成果轉化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強調要形成可用、有用的科技成果,同時更要在成果轉化的具體過程上加強探索。我們不斷完善有利于科技成果轉化的項目立項和管理機制,針對應用研究項目,堅持研發目標與成果轉化應用目標的同步設計、同步實施和同步驗收;推動重要業務領域的科技成果轉化中試基地建設,發揮中試基地在配置科技資源、引導行業力量等方面的作用,將科技資源和科研成果有效引導到業務中來;推行科技工作法人責任制,強化各單位在任務把關、項目組織和成果轉化等方面的管理職責,強化業務單位在成果應用測試及應用效果評價方面的作用。”

    從效果來看,今年結題驗收的行業專項有79%實現科技成果轉化。

    在氣象科技事業這棵參天大樹上,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這樣的脈絡——

    甘肅“中國西北干旱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及減災技術”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充分發揮8個專業氣象研究所的輻射帶動作用,推動區域聯合創新,強化專業所在區域精細化模式發展和環境氣象支撐等方面的創新能力建設。北京城市氣象研究所被科技部認定為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增強災害天氣國家重點實驗室和部門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創新能力建設,規范運行管理,充分發揮高水平學術委員會的指導作用。上海“臺風數值預報重點實驗室”聘請國際知名專家參加學術委員會,指導解決數值預報技術難題;廣東“區域數值天氣預報重點實驗室”成立粵港澳三方技術合作委員會,加強數值預報模式研發;黑龍江推進建立現代天氣開放實驗室。

    完成為時兩年的省級氣象科研所特色領域發展改革試點工作。江蘇省精心打造分工明確的省級科技創新平臺,建立以江蘇區域中尺度精細數值預報系統為核心、以“交通氣象”“雷達氣象和強天氣監測預警”為特色研究領域的“一體兩翼”省所發展戰略。

    在今年年底召開的全國氣象科技和人才工作會議上,中國氣象局對今后一個時期氣象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任務進行部署。宇如聰著重強調:“要切實落實好工作,打破藩籬。”為了摒除“重研究、輕轉化”的弊端,氣象部門不斷深化科技機制體制改革,著力提高支撐核心業務的科技創新能力,完善科技成果轉化和科技評價激勵機制,圍繞關鍵性業務領域搭建一批成果轉化中試基地(平臺),力爭在數值預報等核心業務技術的研發和應用上實現新突破。

    與此同時,一年來,針對科技成果轉化的管理體制也逐漸完善。成果業務準入制度,使得成果轉化應用中試和評估結果成為業務準入和具有明確業務應用目標項目結題驗收的重要依據;成果用戶組的建立,則加強了項目成果應用后的效益評估;成果應用培訓工作,則有效發揮出其推廣的作用。

    合作:整體合力的迸發

    眾擎易舉、獨木難支。為了更好地推進科技創新工作,一年來,氣象部門凝聚優勢力量,通過打造能夠支撐引領現代氣象業務發展的科研機構,強化凸顯技術創新與應用主體地位的業務單位的作用等舉措,打造更為廣泛、更為堅固并具有活力的科技創新鏈。

    11月7日,《中國氣象局關于加強氣象科研機構評價工作的指導意見》印發,強調科研機構和科技人員要集中解決氣象業務發展中關鍵核心共性科技問題,實現從“數量”考核到“質量”考核的轉變,從“專家”評估到增加業務單位“用戶”考核的綜合評估轉變。

    據記者了解,今年以來,氣象部門一直在大力推進區域科技合作和創新體系建設,促進科研業務緊密結合,推動建立科研業務單位之間的科技定常合作交流機制,七個區域中心在科技方面分別建立區域各省間的科技合作機制,在區域數值模式等共性關鍵科技任務聯合攻關、科研基礎條件共建共享等方面取得進展。

    這一年,中國氣象局更加務實地推進局校合作。12月17日,中國氣象局與清華大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氣象現代化、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與學科發展、科技產業和資源共享等方面開展全面合作。和以往相比,此次合作在內容設置上更為務實、更有針對性。在開發合作上,今年中國氣象局還推進與中國農業大學共建氣候變化與農業可持續發展國際研究中心,上海市氣象局推進與同濟大學聯合建設重點實驗室等。

    此外,氣象部門還進一步強化與中國科學院以及農業、水利、交通、旅游等相關部門的科技合作,立足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探索跨行業合作機制,努力提升聯合攻關水平和成果應用能力,使得氣象部門的合作更為開放,層次更為廣泛。

 
 
 相關鏈接
· 氣象局:全國氣象部門首輪援疆工作成績斐然
· 氣象部門專題組織生活會聚焦反“四風”求實效
· 氣象部門計劃每年遴選20名左右35歲以下青年英才
· 氣象部門傳達學習黨組中心組專題學習會議精神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布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
 
一分快3-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