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寒冬里洋溢暖意--四川地震災區群眾溫暖過冬紀實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prettygoddess.com   2009年02月23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成都2月23日電(記者海明威)在冬天里,四川地震災區群眾能否吃得飽、穿得暖?他們自己搭建的簡易過渡房能否抵御寒風?災區的人們年過得怎么樣?這些問題一直牽連著全國人民的心。

    記者在災區采訪、調研時看到,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和堅強領導下,在地方各級政府的堅決貫徹和各對口支援省市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國人民的深情關愛中,四川地震災區的干部群眾發揚著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百折不撓、自力更生,確保受災群眾安全、溫暖地度過了寒冷的冬天,迎來了充滿希望的春天。

    政府的決心 百姓的智慧

    汶川大地震發生后,黨中央、國務院就開始為受災群眾的過冬問題而未雨綢繆。地震發生后不到10天,從祖國各地發來的一批批活動板房的建筑材料就和應急帳篷一起,源源不斷地運往四川災區。

    人們難以忘記,那酷暑中,來自各對口支援省市建筑工人們揮汗如雨的堅強臂膀。擔任山東援川前方指揮的曲建波曾經看見一位工地監理拄著鐵锨站著睡著了,正要發火的他,在得知這位監理為了趕工期已經四個通宵沒有睡覺的情況時,不禁淚流滿面。

    在2008年冬季到來之前,42.86萬套可供越冬居住的活動板房就在災區矗立了起來,這奇跡般的速度讓世界驚嘆。

    都江堰市“勤儉人家”板房社區安置了1.2萬多名受災群眾,是四川地震災區最大的受災群眾安置點。今年春節,這個社區的板房屋檐下掛滿了大紅燈籠,門口貼上了春聯,充滿節日氣氛。

    78歲的石玉琴老人住在“勤儉人家”東區25棟,在汶川特大地震中,她的3個子女全部遇難。“社區擔心我在板房里受凍,給我發了電熱毯、棉被和棉衣,社區干部和志愿者也常來照顧我,這個冬天還是暖乎乎的。”石玉琴老人說。

    活動板房的數量畢竟有限,它也不能有效滿足高寒地區山區居民分散居住的生活習慣。對此,基層干部群眾開動腦筋,想出了“土辦法”。

    從地震后的第二個月開始,一種被稱為“叉叉房”(農村自建過渡房)的房屋就逐漸在地震災區的農村“遍地開花”。目前,在四川災區有53.02萬套農村自建過渡房發揮著作用。這種房屋外表雖然簡陋,但擋風御寒的效果不錯,讓人不得不感嘆災區百姓的智慧。

    記者在農歷大年29住進了汶川縣龍溪鄉龍溪村的一戶自建過渡房里。這個村海拔2000米,當天夜晚最低氣溫為零下10攝氏度左右。記者睡了一夜,除了清晨感受到了潮濕所帶來的寒意外,總體還算安穩、暖和。主人向記者揭示了“秘密”:過渡房的“墻壁”從里到外依次是塑料布、草墊、木夾板、牛毛氈、棕墊、油布……層層疊加,因此防風、防雨性能不錯。

    在四川地震災區,政府為每戶自建過渡房的受災群眾提供了2000元的建房資金,并提供了相應的建筑材料,這使得農村受災群眾都能夠在較短的時間里修建起暫時的“家”。

    驅散嚴寒離不開一顆顆熾熱的心。2008年10月,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號召下,一場規模宏大的“暖冬行動”在全國范圍迅速開展。為災區捐贈一床棉被、獻出一套絨衣……凝聚著全國人民愛心的一批批物資如潮水般涌入災區。

    利用這些愛心物資以及財政投入,在去年入冬前,四川省就已籌集發放棉被399.1萬床、棉衣490.2萬件、烤火爐等取暖用品47.7萬個,保證了受災群眾每人至少有1床棉被、1套棉衣過冬。四川還專門安排了1萬床棉被、1萬套棉衣和部分取暖用品用于解決重災區中學寄宿學生的御寒問題。此外,省里還提前儲備了10.87萬床棉被,準備用于高寒、偏遠地區防范嚴寒天氣。入冬不久,四川各級財政又安排了2.15億元,采購棉被71.73萬床、棉衣21.2萬件、取暖用品31.5萬件,以備充分滿足群眾越冬需要。

    以汶川縣的山區居民為例,當地群眾在政府發放和自己添置越冬物資后,平均每人擁有兩床棉被、一套棉衣,平均每戶擁有一床電熱毯,因此,安全過冬不成問題。

    此外,為了確保高寒地區過渡安置房的百姓過冬安全,四川省各級政府還在入冬前組織開展了轟轟烈烈的臨時過渡房保暖改造專項行動,發動干部群眾分別采取蓋草敷泥、加筑土墻、圍彩條布、釘裝木板等,讓過渡房真正成為了災區百姓能夠擋風遮雨的“家”。

    艱辛的寒假 成長的磨煉

    臨近春節,龍溪村沉寂多時的寧靜被孩子們的“嘰嘰喳喳”聲打破了。

    校舍的毀損,導致村里50多名中小學生分別奔赴廣東、山西、四川宜賓等地異地復課。災后的首個寒假,孩子們回到了父母身邊,也生平第一次住進了簡易的過渡房。

    面對這個陌生而狹小的“家”,陳杰、陳敏、陳歡三個小姐妹多少有些難過。這個寒假,也許不能讓小伙伴們來家里做客了,也許不能到學校操場跳橡皮筋了,也許不能隨便去親戚家串門了……但孩子們變得更懂事了。

    15歲的陳杰是老大,短暫的憂愁過后,她就帶著兩個妹妹開始籌劃如何度過這個特殊的寒假。她們選擇了為父母分憂。于是,接下來的寒假,每天都是這樣重復著:

    清晨7點,龍溪村的天還沒亮,屋外仍然寒氣逼人,但陳杰和二妹就起床了,幫助媽媽燒開水、準備早飯。吃過早飯,還要陪媽媽去應急管道旁挑今天喝的水,媽媽背著沉重的水桶,爬坡吃力,姐妹們要在旁邊扶著、護著……一直要忙到上午10點鐘,才有功夫開始寫作業。下午,高原的陽光暖洋洋的,陳杰一家有了空閑的時間,可以在過渡房門前曬曬太陽、喝喝茶。這個時候,小姐妹們也沒閑著,把房前屋后掃得干干凈凈。而到了晚上九點半左右,給父母盛洗腳水的事總是陳杰來完成,兩個妹妹則很自覺地到里屋為一家人鋪床。

    對于孩子們的表現,爸爸陳仕學對記者說,他覺得孩子們更懂事了。“現在家里條件差,希望對于女兒們也是一種鍛煉,這樣她們以后出去讀書和工作就不會讓我們擔心了。”陳仕學對記者說。

    陳仕學說,在這個寒假,他還要教會女兒們一個道理——懂得感恩。

    在外地讀書的日子里,孩子們受到了與她們結對子的“愛心媽媽”“愛心爸爸”們的熱心照顧,身上穿的羽絨服,都是這些好心人給買的。知道她們要回家過年,這些好心人還塞給女兒們大包小包的土特產,讓她們帶給爸爸媽媽嘗嘗。對此,老陳感動得流了淚。

    “可得學會感恩啊!”老陳說。他已經做好了準備,讓妻子多繡幾雙帶有羌族傳統紋飾的鞋墊,還準備了當地的特產——核桃、花椒等,讓女兒開學后帶給那些好心人。

    漸綠的枝頭  漸濃的希望

    目前正值一輪冷空氣來襲,四川各地的氣溫又普降了不少。但是,春寒阻擋不住綠油油的新芽在災區大地的枝頭綻放,春天已經悄然而至。

    陳仕學說,開春了,他也要開始準備修建新房了。依靠政府提供的1.8萬元重建資金,再去銀行貸點款,雖然資金緊張一些,但問題不大。

    冬去春來,一排排永久性住房如今正在四川災區拔地而起。目前,災區永久性農房重建已開工建設109.4萬戶,其中竣工56.3萬戶,占需重建的45%。221.32萬戶一般損壞農房已全部完成維修加固。全省城鎮永久性住房重建已竣工1.2萬戶,占需重建的2.95%,在建6.1萬戶,占需重建的15%,已完成維修加固26.37萬戶。

    四川省人民政府在今年1月15日四川省“兩會”上提交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表示:“力爭今年9月完成農村居民住房恢復重建,年底基本完成城鎮居民住房恢復重建。”

    此外,四川省還預期今年要在經濟社會方面完成災后恢復重建主要目標任務的72%。

    四川社會各界正齊心協力、狠抓建設,力爭把災區早日建成 “家家有房住、戶戶有就業、人人有保障、設施有提高、經濟有發展、生態有改善”的美好新家園,讓老百姓在下一個冬天里更加溫暖,下一個春節更加歡樂、祥和。

 
 
 相關鏈接
· 汶川地震災區生活志和社會賑災志編纂工作啟動
· 香港預計投入約百億港元協助四川地震災區重建
· 新華時評:經濟再困難也不影響對地震災區的援建
· 構筑不朽的精神長城——地震災區慰問巡演紀實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布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
 
一分快3-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