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農業部有關負責人:保護性耕作發展勢頭正盛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prettygoddess.com   2009年09月07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9月7日電(梁瑾歡、董峻)農業部和發展改革委日前聯合發布了《保護性耕作工程建設規劃(2009-2015)》。這份規劃提出,將建設600個保護性耕作工程區,面積總計2000萬畝。預計到規劃末期,全國可新增保護性耕作應用面積1.7億畝。

    農業部農業機械化管理司有關負責人對此表示,作為一項新型耕作技術,保護性耕作在我國正被積極倡導和推行,呈現出規模化推進的良好勢頭。

    保護性耕作新模式,省工省時節本增效

    保護性耕作,是以保護生態環境、促進農田可持續利用和節本增效為目標,以秸稈覆蓋留茬還田、免少耕播種施肥復式作業為主要內容的一種新耕作方式。具有保護農田、減少揚塵、抗旱節水、培肥地力、提高單產、降低成本、增加收入等多種作用,已在全球70多個國家推廣應用。

    保護性耕作起源于20世紀二、三十年代美國的一場環境災難——“黑風暴”。當時,由于氣候持續干旱,加上利用大型機械大面積、多頻次翻耕農田,導致土地沙化嚴重,發生了震驚世界的“黑風暴”。此后,美國開始推廣少耕、免耕和種植覆蓋作物等保護性耕作技術。20世紀60年代開始,前蘇聯、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紛紛學習保護性耕作技術,在半干旱地區廣泛推廣應用。

    據農業部農業機械化管理司調研員李斯華介紹,截至2008年底,我國已建立保護性耕作國家級示范縣226個,省級示范縣365個。保護性耕作實施總面積達近5000萬畝,免耕播種面積1.38億畝,機械化秸稈還田面積達到3.27億畝。

    農業部的數據顯示,近5年來實施的保護性耕作示范工程實施表明,保護性耕作有助于減輕農田水土侵蝕,提高農田蓄水保墑能力和抗旱能力,提升農田耕層土壤肥力,省工省時、節本增效。各示范區共減少水土流失3000萬至6000萬噸,節省灌溉用水12億至18億立方米,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量達125萬至259萬噸。調查還顯示,在應用保護性耕作技術的玉米、小麥等14種作物中,有13種表現出了良好的增產效果。在一年兩熟區,保護性耕作節本增產帶來的綜合經濟效益平均每畝101元,一年一熟區為每畝43.5元。

    保護性耕作推廣仍需提升認識完善體系

    盡管這種新的耕作方式好處頗多,但由于我國種植模式復雜多樣,配套機具更新難度較大,農民認知程度較低,技術支撐服務能力不足等,導致我國保護性耕作普及速度較慢。目前,應用面積僅占全國耕地總面積的1.5%。

    “它對農民的直接經濟效益因環境和經濟狀況不同而異,往往并不直接和明顯。”聯合國糧農組織農業工程部農業專家西奧多·弗里德里希認為,“在任何情況下,改變從事農業的方法需要許多知識和基本理念的改變。相對于技術問題而言,改變理念通常是推進和應用保護性農業中的更大的問題。”

    李斯華也認為,保護性耕作不僅僅是耕作技術的變革,同時帶來農作物栽培制度、農田管理措施及傳統農耕習慣與管理模式等一系列變化,作物增產和綜合效益具有緩釋性,多數農民尚習慣于已有的生產方式,更多關注作物產量、近期經濟效益和變革帶來的風險,對保護性耕作的認識還有個逐步深化和接受的過程。

    基層技術推廣服務能力總體偏弱,技術推廣人員知識結構亟待改善,也是一個制約當前保護性耕作推廣的因素。從國外發展情況看,保護性耕作推廣初期均需由政府加以支持、引導。從我國現狀看,基層推廣機構的服務手段和裝備水平較低,技術推廣人員認識水平也不夠高,在很大程度上成為影響保護性耕作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些業內人士還認為,保護性耕作技術支撐能力不足,適應不同區域不同農耕制度的技術體系尚未完全建立,一些作物的保護性耕作技術模式和技術路線尚需進一步完善。農機和農藝的結合需進一步加強,與保護性耕作相關聯的技術問題如雜草控制、病蟲害防治、水肥管理與有效利用等尚需加大統籌協調力度,實現整體推進。

    落實規劃,全面保障,新技術書寫生態農業新篇章

    對此,日前發布的《保護性耕作工程建設規劃(2009-2015)》指出,對傳統耕作制度進行變革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技術、經濟、社會等多方面條件的支撐,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

    這份規劃根據各地種植制度、自然生態條件等區域特點,將保護性耕作工程建設區域分為6個主要類型區:東北平原壟作區、東北西部干旱風沙區、西北黃土高原區、西北綠洲農業區、華北長城沿線區、黃淮海兩茬平作區。按照每個類型區氣候、土壤、種植制度特點及保護性耕作技術需求,提出了各類型區主體示范推廣的保護性耕作技術模式。

    規劃以機械化措施為主,加強農機農藝結合,以北方一年一熟區為重點,兼顧黃淮海一年兩熟區,堅持循序漸進,按照試點、示范、推廣的步驟,建設保護性耕作工程區,強化技術支撐能力和社會化服務能力,構建保護性耕作長效發展機制,引導農民群眾主動自覺地采用保護性耕作技術,加快推進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普及應用。

    具體目標是:通過工程建設,基本形成我國保護性耕作支撐服務體系,建成600個高標準、高效益保護性耕作工程區,總規模2000萬畝,占項目縣總耕地面積的3.1%。通過項目建設與輻射帶動,新增保護性耕作面積約1.7億畝,占我國北方15個相關省(區、市)及蘇北、皖北總耕地面積的17%。

    業內人士預計,隨著規劃的實施,保護性耕作方式將得到大力推進,傳統的耕作習慣會得到進一步改變,農業生態環境也會得到改善。

 
 
 相關鏈接
· 兩部門近期聯合印發《保護性耕作工程建設規劃》
· 我國保護性耕作呈現出規模化推進的良好勢頭
· 我國保護性耕作呈現出規模化推進的良好勢頭
· 農業部:保護性耕作在抗旱保苗中發揮重要作用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布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
 
一分快3-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