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氣象事業60年:中國特色氣象服務體系已逐步形成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prettygoddess.com   2009年12月08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12月8日電(記者劉羊旸、張辛欣)60年前的12月8日,中國氣象局的前身中央軍委氣象局正式成立,新中國氣象事業從此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60年來,新中國氣象事業無論是氣象業務、服務、科研,還是人才隊伍、技術裝備、基礎設施,以及改革開放等各方面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8日在中國氣象局成立60周年慶祝大會上說。

    氣象服務由單一向多元化發展

    經過60年的發展,氣象部門已從提供較為單一的決策服務和為農服務,逐步發展形成包括決策服務、公眾服務、專業服務和科技服務在內的多元化的中國特色氣象服務體系。

    鄭國光表示,農業氣象服務領域已由傳統農業擴展到包括農、林、牧、漁,以及現代農業、新農村建設等在內的大農業范疇。

    同時,面向工業、交通、環保、水利、國土、衛生、海洋、旅游等行業,以及國防建設、森林防火、應急保障、氣候資源開發利用、重大工程建設等領域的專業氣象服務也在蓬勃發展。

    “60年來,我國氣象部門努力構建適應需求的‘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災害防御機制,省級以上氣象部門制定重大氣象災害應急預案達到280余個,應急氣象服務體系日臻完善。”鄭國光說。

    此外,氣象服務信息的發布方式也由傳統的報紙、電話、廣播等,逐步發展到包括電視、手機、網絡、警報系統、海洋預警電臺、電子顯示屏、超高頻警報器等,實現了氣象服務信息發布平臺和傳播手段的多樣化。

    目前,每天接受氣象服務的公眾超過10億人次,其中全國各類電視頻道播出的天氣預報節目達3000多套,手機短信接受氣象服務的用戶超過9000萬戶,還建立了1.5萬余個鄉村氣象信息服務站和37.5萬余人的氣象信息員隊伍。

    天氣預報預測能力不斷增強

    鄭國光表示,經過60年的發展,天氣預報預測能力不斷增強,精細化程度大大提高,基本建成了比較完善的數值預報預測業務系統。

    新一代天氣預報人機交互處理系統和數值預報產品廣泛應用,使我國氣象預報預測業務實現了由傳統的人工分析為主的定性分析預報方式向以數值預報產品為基礎、以人機交互處理系統為平臺、綜合應用多種技術方法的自動化、客觀化和定量化分析預報的重大變革。

    氣象預報預測業務已由單一天氣預報發展為目前的災害性天氣短時臨近預報、短期氣候預測、氣候變化預估,農業氣象、大氣成分、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條件、空間天氣等預報,以及空氣質量等級、地質災害氣象等級、森林草原火險氣象等級等預報。

    據鄭國光介紹,我國自主研發的全球和區域數值天氣預報模式系統,中期天氣預報可用時效達到7天,分辨率達到30公里。我國還是世界上少數幾個能夠制作氣候預測產品的國家之一。我國突發氣象災害的臨近和短時預報、臺風24和48小時路徑預報、沙塵暴數值預報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已建成門類比較齊全的綜合氣象觀測系統

    “60年來,我國綜合氣象觀測能力明顯增強,已建成了地基、空基和天基相結合,門類比較齊全,布局基本合理的綜合氣象觀測系統。”鄭國光表示。

    目前,2416個國家氣象站已全部實現氣象觀測自動化,無人自動氣象觀測站已達27796個,可提供每10分鐘一次的觀測數據。1988年以來,我們共成功發射了5顆極軌氣象衛星和5顆靜止氣象衛星。全國已建成150部新一代多普勒天氣雷達,并實現6分鐘一次的數據實時傳輸和拼圖聯網。

    與此同時,我國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的科技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全國現有人影高炮6533門、火箭發射架5939臺,作業裝備水平及規模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鄭國光還介紹說,我國氣象部門已逐步形成了一支以大氣科學為主體,電子、通信、遙感、農林、環境、生態、經濟、管理等多種專業有機融合的氣象人才隊伍。目前,氣象部門職工隊伍的大學本科以上人員比例達到42.6%。

    此外,氣象國際合作也逐步從國家間的雙邊合作為主拓展到廣泛開展多邊合作,并積極參與重要國際組織的活動和科學計劃,從傳統的交流互訪發展到聯合組織重大國際科技合作項目、引進先進技術設備、交換培養培訓專業人才。鄭國光說:“通過對外開放與交流合作,我國氣象工作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日益提高。”

 
 
 相關鏈接
· 我國船舶氣象資料數據傳輸試驗取得階段性成果
· 我國船舶氣象觀測資料傳輸試驗取得階段性成果
· 氣象局副局長許小峰主持現代氣象業務叢書統稿會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布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
 
一分快3-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