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人”字點睛開新局——陜西民生工程觀察與思考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prettygoddess.com   2012年01月16日 07時16分   來源:人民日報

    民生不簡單,民生不容易,干什么、怎么干,都需要艱辛探索。

    2011年,一條新聞引人關注: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8月份統計,西部省份陜西,低收入群眾保障住宅開工建設率排在了全國第一;年末,陜西保障住宅建設量居全國第三。

    陜西近幾年發展勢頭強勁,“十二五”開局之年,生產總值在“十一五”年均遞增14.9%的基礎上,又增長13.8%,達1.2萬億元。然而,畢竟還是發展中的省份,財力并不雄厚,這個“全國第一”到底是如何做到的?

    細心的人們可能會發現,陜西帶來的驚喜遠不僅于此:全國規模最大的避災扶貧移民搬遷已經全面展開,全民養老保險制度基本建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覆蓋全省縣區等,陜西民生可謂亮點紛呈。

    觸動人的不僅是數字,不僅是成績,更是一種思路、一種干勁、一種決心。在陜西,保障和改善民生,已經成為一項謀劃系統、措施具體的工程,成為一篇涵蓋全面的大文章,核心就是一個“人”字。

    公共財政用在哪里?

    為人的長遠發展打基礎、拓空間

    民生改善需要投入,首先就是財政的投入。公共財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陜西省2011年民生投入就達2250億元。然而,關鍵是這些投入該用到哪里?

    一位陜西干部說起近幾年“民生工程”中的幾個項目,風趣地說:花到娃娃身上,花到媽媽身上,花到基礎上。

    花在娃娃身上的一筆錢就是“蛋奶工程”。2009年5月,陜西省委書記趙樂際在山區調研,看到農村寄宿制學校學生早飯只有饅頭、咸菜,中午和晚上是面條加辣子。

    “正在長身體、學知識的孩子,營養跟不上怎么行?財政不寬裕,但給娃娃花錢,陜西人絕不吝嗇。”自此“蛋奶工程”提上了省委、省政府的議事日程。當年9月1日起,陜西第一批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學生和家庭困難學生吃到了由政府提供的營養早餐:每人一個雞蛋、一袋牛奶或豆奶。

    如今,全省“蛋奶工程”實施學校8607所,受益學生267.8萬。按照每人每天2元的標準,70%以上由各級政府財政補助,家長只需負擔20%—30%。財政較好的定邊、靖邊、神木、志丹等縣,則由政府全額負擔。幾年來,陜西全省“蛋奶工程”已累計投入3億多元。

    一項由陜西省教育廳委托高校營養學專家進行的調研顯示:實施“蛋奶工程”兩年多來,與同年齡段、地區相似的未實施“蛋奶工程”的農村小學生相比,學生身高凈增1厘米,體重凈增1.37公斤。

    不止是“蛋奶工程”,陜西堅持教育優先,單是2011年就統籌安排51.34億元用于化解高校債務和撥付在校生經費。2011年用于教育的經費占財政支出15.3%,比重最大。

    “母親健康,才能保證下一代健康。”另一項則是關乎媽媽:2008年7月起,陜西開始實施“母親健康工程”,每兩年為農村20歲到49歲已婚育齡婦女免費體檢一次。全省第一輪“母親健康工程”投入1.69億元,免費檢查536萬人。第二輪啟動以來,已免費檢查561.59萬人,279.2萬人得到治療,治療率為91.5%。2011年,陜西又有24萬農村產婦享受到免費分娩,24.9萬農村婦女免費接受了宮頸癌、乳腺癌檢查。

    娃娃強壯了,媽媽健康了,人們盼望發展基礎更牢,空間更大,特別是廣大農村,而公共財政的投入也正滿足了這種需求,陜西全力推進了農村基礎設施“村村通”:

    “十一五”期間,全省投入資金41億元,建成各類農村飲水工程1.46萬處,自來水普及率達到57%,解決了近900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新建通村水泥(油)路7萬公里,實現了所有具備條件的鄉鎮通油路、建制村通公路。2010年戶通電率基本達到100%。

    老區延安感受到了變化。2009年陜西率先解決延安農村飲水安全問題,2010年延安實現了村村通公路。有了公路連接,聞名世界的延安洛川蘋果一路運往全國各地、發往國際市場,徹底走出了蘋果運不出去、豐產不增收的尷尬。

    民生難題如何破解?

    集中力量先重點解決迫切需要

    民生難題不少,該如何破解?陜西的思路是集中力量推進民生工程,努力在群眾要求最迫切、經濟社會關聯度最高的領域實現新突破。

    住房牽動千家萬戶,特別對低收入群體來說,這是一個迫切、緊要的問題。家住西安市泰和居保障性住房小區15樓的申裕民,入住新房6個多月了。“雖然是50平方米的廉租房,但兩室一廳布局合理,水、電方便。”申裕民家是低保戶,過去一直租住在十幾平方米的民房里,而這次成為了保障房建設的受益者。

    2011年,陜西保障房建設實際開工48.13萬套,開工率107.36%,排全國第一。這個“第一”不是輕輕松松取得的。與其他地方一樣,在保障房建設中,陜西也遇到不少困難,如何破解?

    面對資金難題,陜西把地方債券的90%、土地出讓凈收益的10%用于保障房建設,并依托省屬國有大型企業成立保障性住房建設工程公司,創造了保障房建設融資的“陜西模式”。

    面對土地難題,2011年3月底,一次性下達31202畝保障性住房建設用地指標,授權省國土資源廳直接審批列入計劃的項目用地,對不落實保障性住房建設用地的市縣,停批商業開發用地,禁止進行土地招拍掛。

    一面是高效建設,一面是制度規范,2011年陜西的保障房制度形成了環環相扣的體系:4月公布保障性住房工作評價考核《暫行辦法》,7月出臺保障性住房《管理辦法》,9月制定保障性住房《建設標準》,10月建成全省聯網的住房保障信息系統,形成了政策、土地、資金、質量、分配和管理等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體系,得到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肯定。

    另一個讓陜西決策層特別牽掛的群體是山區的群眾。陜西山區不少,其中陜南的秦巴山區和陜北的白于山區,自然環境惡劣、災害頻發,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得不到保證。

    2010年,陜西決定實施避災移民搬遷。2011年8月,出臺《陜南地區移民搬遷安置總體規劃》,計劃分兩個階段實施移民搬遷,同時,陜西還制定了《白于山區移民搬遷規劃》和《黃河沿岸土石山區扶貧移民搬遷規劃》。目前,陜南已搬遷3.8萬戶、15.2萬人,陜北搬遷1.8萬戶、7.8萬人。

    還有一個不能等,治病救人不能等。

    2011年,鳳翔縣橫水鎮呂村劉巧英在西安做了心臟手術,花了7.1萬元。這么大的一筆費用,抵得上她所有的家當。由于參加了新農合,她只花了不到1000元。

    2011年,陜西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人均財政補助標準提高到200元,住院費報銷比例均達到70%,基層門診統籌經過試點后實現了全覆蓋。全省落實新農合資金60.53億元,籌資標準由每人每年150元提高到230元,農民參合人數2631.66萬、參合率97.1%。

    同時,陜西還實施縣級以上醫療機構藥品集中采購,加快推進縣級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實行達標村衛生室藥品“三統一”,使藥價平均下降46.14%,百姓用藥負擔明顯減輕。

    改善民生動力何來?

    發展積累了基礎,發展提供了機會

    “抓經濟要會掙錢,抓民生要會花錢。促進發展是改善民生的物質基礎,提升民生才能更好地促進發展。”作為一個發展中的省份,陜西對這一點的體會很深。

    2007年,陜西經濟總量5757億元,城鄉居民收入分別為10763元和2645元;2008年經濟增速比上年加快0.6個百分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速分別提高3.4和1.6個百分點。2009年和2010年,陜西生產總值8169億元、10123億元,城鄉居民收入分別達到14129元、15695元和3438元、4105元。尤為可喜的是,陜西人均生產總值近三年連續邁上三個臺階,2009年和2010年分別為3213美元、4008美元,2011年預計達到5090美元左右。2011年兩會期間,省長趙正永代表省委、省政府堅定地表示,一定要把省級新增財力80%用于民生。一年過去,這一承諾已經兌現,而且形成制度。

    陜西省有關部門一位負責人認為,陜西之所以能夠集中更多財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根本在于始終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創造和積累了更多社會財富,關鍵在于發展中既見物也見人,一手抓發展,一手抓民生,實現了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的有機統一。

    最直接的影響是就業。

    陜西把加快增收富民作為最緊迫的任務,借助整體經濟實力提升的契機,推進全民創業、家庭創業、自主創業,千方百計增加就業崗位、提高勞動者收入。

    針對“零就業”家庭,陜西開展“零就業”家庭就業再就業援助行動,為他們提供稅費減免、小額貸款擔保、就業再就業補貼等政策幫扶,并要求每個街道和社區建立“零就業”家庭信息檔案。

    為了提高勞動者素質、增強就業創業能力。2007年起,陜西實施“人人技能工程”,明確提出全省各級各類職業教育培訓學校(機構)每年至少培養培訓50萬人。

    千方百計增加勞動者收入。從2008年起,陜西省實施糧食單產提高、果業提質增效、百萬畝設施蔬菜、畜牧業收入倍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及農民創業等七大工程,以增加農民家庭經營性收入、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

    城鎮化的加速也在給更多人提供機會。

    2010年,陜西城鎮化率是46.5%,根據省“十二五”規劃,2015年城鎮化率要達到57%,城鎮人口達到2230萬,這就意味著五年間,有更多的農民將轉變為市民。

    農民變市民,不僅是身份轉換,更是生產生活方式的根本轉變。一方面必須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強化措施配套,積極推進有條件農民進城落戶;另一方面必須立足資源稟賦、市場半徑、產業要素等條件興建小城鎮,把當地農村勞動力與產業項目連接起來,在發展產業中建設小城鎮,使農民不僅成為企業的勞動者,而且成為小城鎮的居民。2011年,全省115萬符合條件的農民進城落戶。

    發展共識如何凝聚?

    為了人、依靠人、發展人、人共享

    民生連著民心、民心凝聚民力、民力促進發展。這是陜西人用實際行動破解“怎樣發展”的切身體會。談到發展,先有共識才能凝聚力量,還是“人”字點睛:為了人、依靠人、發展人、人共享。

    有件事常被陜西人提起:2008年10月,省委書記趙樂際利用國慶假期來到安塞縣沿河灣鎮侯溝門村楊豐岐家,與鄉親們同吃同住同勞動,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隨后,省委結合推進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在全省開展“開門納諫、問計于民,為陜西科學發展獻計獻策”。

    為家鄉發展建言獻策的熱情隨之點燃。一時間,16.8萬條意見建議匯集到省委學習實踐活動辦公室。省人事、建設、環保等部門領導現場回答提問,西部網開設“對話廳局長”、“問計回音壁”等專欄,相關省級部門負責同志回答網民提問。

    這股熱情不只是星星之火,早已成燎原之勢。

    如今,陜西每一項重大決策的提出,每一個重點項目的實施,如引漢濟渭、西安地鐵、延安至延川高速公路等重點工程,現代農業發展,扶持中小企業發展,關中—天水經濟區大氣污染聯防聯控等,都充分吸收了群眾的智慧,獲得大家的支持。

    利益的多元與分化,常常是矛盾的誘因。近年來,還是圍繞“人”這個因素,陜西探索出了運用利益分析方法化解矛盾糾紛,圍繞利益和諧構建共建共享機制。

    府谷縣孤山鎮五里墩村——曾經遠近聞名的告狀爛桿村,近兩年成了全省和諧示范村。這里詮釋了“利益分析法”的精粹。

    村支書楊厚說:“說起告狀村,關鍵是五里墩太窮。全村204戶,大多數住在山梁上,長年靠山坡地廣種薄收弄點糧食。村窮人心亂,動不動就打鬧起來,一鬧騰就告到鄉上、鬧到縣里。”后來,府谷縣委、縣政府動員組織移民搬遷,把村民搬到煤炭集裝站附近,建起新村,還組織村民依托周邊鄉鎮的煤炭資源搞運輸。如今村里每人每年至少收入上萬元,再沒人去上訪告狀。

    利益分析法重在建立共建共享機制,重在分配調節好利益關系,重在讓人民群眾共享發展成果,在陜西,這個辦法已經成為一把化解矛盾、促進和諧的鑰匙。

    一個“人”字,不僅讓陜西抒寫了精彩的民生篇章,也讓陜西“十二五”開了好頭、開了新局。

    陜西干部群眾如今常討論和諧的思維、和諧的智慧、和諧的胸襟。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陜西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愛國守信、勤勞質樸、寬厚包容、尚德重禮、務實進取的陜西人精神,定能生發出更多的發展智慧,浸潤著三秦人民的汗水,推動科學發展、富民強省,創造出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記者 劉曉鵬)

 
 
 相關鏈接
· 陜西通報今年民生領域重點工作情況及下一步措施
· 陜西:“廣播電視村村通”惠及鄉村百姓服務民生
· 陜西陳倉區災后重建:800多個民生工程全部竣工
· 陜西:2010年全省財政中民生投入達到1720億元
· 陜西拿出1492萬元確保將結核病防治列入民生工程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布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
 
一分快3-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