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第四屆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探索可持續商業治沙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prettygoddess.com   2013年08月02日 18時25分   來源:新華社

從荒漠到綠洲
——第四屆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探索可持續商業治沙新途徑

    新華社內蒙古鄂爾多斯8月2日電(記者王思北、顧瑞珍)20多年前,這里還是一片風沙肆虐、寸草不生,沙塵暴泛濫的荒漠。如今,成片的胡楊林、沙柳、樟子松給曾經的不毛之地披上了綠衣,絕跡多年的狼、狐貍、山雞、野兔等野生動物也重回這里安家。

    庫布其沙漠——我國第七大沙漠,總面積1.86萬平方公里,是京津冀地區三大風沙源之一,十幾年前這里的沙塵一夜就可以刮到北京城。 昔日死亡之海的庫布其沙漠如何變成了富裕文明的沙漠綠洲?2日,來自全球30多個國家的政府官員、科學家、企業家、藝術家以及社會環保人士等300余人齊聚內蒙古庫布其沙漠,在此間舉行的第四屆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上,探索可持續公益商業治沙的新模式。

    第四屆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秘書處決定,與中國科技部、國家林業局、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聯合舉辦。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億利公益基金會主席王文彪介紹,這種模式,就是通過沙漠生態經濟的促動,讓沙漠生態環保公益得到可持續發展,實現“生態、經濟、民生”的共贏。

    中國是世界上為荒漠化防治最早立法的國家,也是全球遭受風沙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荒漠化土地面積為263.62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27.46%,每年因風沙危害造成的經濟損失超過540億元人民幣。

    內蒙古沙草產業協會副會長郝誠之表示,我們不僅要治沙,還要建成一個“利用陽光、通過生物、依靠科技、對接市場、創造財富、造福百姓”的沙產業系統。“將治沙與市場相結合,是應對荒漠化的有效途徑,可以在綠化祖國的同時造福百姓。”

    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我國相繼實施了三北工程、天保工程、退耕還林和京津風沙源治理等大型生態工程,加之一些民營企業紛紛加入治沙大軍,聯手當地10多萬沙區民眾,通過“市場化、產業化、公益化”的治沙互動機制,“工程治沙、移民治沙、科技治沙、產業治沙”的綜合舉措,現已綠化庫布其沙漠5153平方公里,控制荒漠化面積1萬多平方公里。

    王文彪告訴記者,在防沙綠化方面,“庫布其模式”始終堅守經濟治沙。在植物選擇上,既考慮耐旱性、又考慮經濟性,種植沙柳、檸條等沙漠易生植物,每隔三年砍掉一批枝丫作為生產飼料,交給農牧民飼養牲畜,廢棄物還田還可改良土壤。

    此外,還通過飛播綠化、在林間套種甘草藥材、開發沙漠再生能源等方式發展沙漠生態經濟產業,既防沙固沙,又形成了立體復合循環產業鏈,實現了沙漠經濟反哺沙漠治理。

    曾經飽受風沙之苦,只能以放牧為生、年均家庭收入不到1萬元的牧民們,如今通過生態治沙也過上了好日子。

    據介紹,牧民人均占有沙地2000畝,沙地帶給他們的是貧困。2006年開始,政府免費為他們蓋起牧民新村,把分散在幾千平方公里沙漠里的牧民統一實施人口轉移。當地的民營企業向牧民以每畝15元的價格租用沙地來發展沙漠生態經濟,也讓牧民有了基本的收入保障。此外,他們還通過農家樂等多種方式讓生活變得更加富裕,人均年收入超過了3萬元。

    內蒙古自治區科技廳副巡視員云濤表示,庫布其沙漠的成功治理把“科技、產業、生態、富民”都結合到了一起,“庫布其模式”證明沙漠可以變綠,沙漠可以帶來財富,沙漠產業大有可為。在“庫布其模式”的借鑒與啟發下,相信我國的沙漠會得到更好的治理。

 
 
 相關鏈接
· 《全國防沙治沙規劃(2011-2020年)》正式發布實施
· 新疆防沙治沙亟待納入國家專項工程治理項目
· 內蒙古防沙治沙協會第三次理事會召開 王玉明講話
· 甘肅民勤:節水治沙 生態文明建設讓沙漠邊緣湖泊重現
· 中國治沙暨沙業學會第三屆理事會第二次會舉行
· "十一五"省級防沙治沙目標責任綜合考核結果公布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布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
 
一分快3-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