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中國概況
 
科技資源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prettygoddess.com   2005年09月23日   來源: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第一節  科技人力資源

    中國的科技活動包括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R&D)、R&D成果應用以及科技服務活動。2002年,中國科技活動人員總數達到了322.2萬,其中,R&D人員數量為103.5萬,科學家與工程師的數量為217.2萬。可以說,中國目前已經擁有一支數量龐大的科技隊伍。

    中國的科技人力資源規模的增長經歷了三個階段:從建國到1966年是快速增長階段,1966-1977年由于“文化大革命”進入停滯階段,1978年后則進入爆炸式增長階段。

    高等院校為中國培養出了大批的高素質人才。1977年,鄧小平在與30多位科學家和教育家的座談會上,當場“拍板”,決定恢復因“文革”中斷了多年的高考制度。積蓄了10年的大批人才通過高考跨入高等學府,當年錄取大學生23.7萬人。2002年,高等院校錄取的本專科生為320萬,研究生為20萬。

    在高等學校培養的人才中,理工農醫類人才占了相當大的比例。以2002年為例,全國畢業的本專科生人數為134萬,理工農醫類畢業生為70.7萬,占畢業生總數的50%以上,其中理學為13.1萬,工學為46.0萬,農學為3.6萬,醫學為8.0萬。

    國立科研院所也為中國培養了大批高素質科技人才。以中國科學院為例,2002年,全院錄取研究生近萬人。
不僅如此,大批青年才俊還跨出國門,到國外學習其他國家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出國留學人員規模,不僅在中國歷史上,就是在世界范圍內,也是前所未有的。有資料表明,自1978年至2003年底,中國出國留學人員總數達70萬人,留學回國人員達17萬人。留學回國人員備受政府重視,中國各科技領域的骨干中隨處可見這些學成回國人員的身影。

    據統計,在中國工程院的院士中,回國的留學人員占到50%以上;在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計劃”的人選中,有2/3以上是近年學成回國的留學人員;在參與國家人事部等七部委的“百千萬人才工程”、團中央的“中國青年科學家獎”、中科院的“百人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和“優秀中青年專項人才基金”中,學成回國人員均占半數以上。

    此外,政府的各類科技計劃也培養出了大量的科技人才。僅以國家高技術發展計劃(“863計劃”)為例,在參與其中的科研人員中,數十人已成為中國科學院或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時還培養出博士和碩士兩萬余人。

    中國的科技人力資源狀況也存在一些問題。如,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響,目前人員結構存在嚴重的年齡斷層現象。另外,人員分布地區不均衡,即東部地區多,中西部地區少。以2002年為例,東部地區的科技人力資源所占比例超過了60%,中西部地區卻不足40%。

    第二節  科技投入

    1.科技活動經費

    2002年,中國的科技活動經費投入為2938億元人民幣。用于R&D的經費為1288億元人民幣。

    作為科技活動的主要資助者,中國政府一直在努力增加科技投入。1949年,中國政府的財政科技撥款只有5600萬元人民幣,到1960年即增加到38.81億元,但在1966年卻出現了大幅度下降,只有25億元。

    1978年以后,中國政府開始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財政科技撥款從1978年的52.89億元人民幣,迅速增加到1985年的102.56億元,1995年達302.36億元人民幣,2002年更增加到816億元人民幣。

    中國企業的科技投入也日漸增加。1991年企業投入的資金只有122億元人民幣,2000年急增至1296億元,2002年又增至1677億元,比1991年增加了12倍以上。

    隨著企業經濟實力的增強,其科技投入的增長速度也大大加快。1992年,企業的科技投入已經超過了政府資金。之后,它所占的份額越來越高。2002年,企業資金占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的份額已達到57.07%,(政府資金占26.4%)成為科技投資的主體。

    與中國科技投入巨額增加相對應,中國科技經費的實際支出也有了巨大的增長。1991年,中國科技經費內部支出總額為388億元人民幣,2002年增加至2672億元人民幣,增長了4.3倍左右。其中,各類企業科技活動經費支出為1787.8億元;國有獨立核算的科研院所支出620.2億元;高等學校支出204.2億元。

    科技活動人員人均使用的科技活動經費也有了巨大增長。1991年,人均科技活動經費僅為1.7萬元人民幣,2002年卻增至8.3萬元,10多年間人均增加了6萬多元。

    2. 研究開發(R&D)經費

    R&D及R&D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是一組國際通用的重要指標,用于衡量一個國家科技活動規模及科技投入強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國家經濟增長的潛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中國的這兩個指標也增長很快。

    從R&D的投入來看,中國企業已經成為最大的投資者。2002年,政府投入經費占R&D總經費的33.4%,各類企業則投入占61.2%。

    在中國企業成為中國科技活動主體的同時,民營企業成為中國科技的一支重要力量。到2002年年底,中國民營科技企業總數為10.9萬家,資產總額達到32910億元人民幣。在企業的R&D投入中,民營企業占61.1%,占全國R&D總投入的42.3%。

    從R&D的執行情況來看,2002年,企業的R&D支出占全國R&D支出的61.2%;國有R&D機構占27.3%;高等院校占10.1%。

    按R&D的活動類型來分,2002年,基礎研究支出占研發總支出的5.7%;應用研究支出占19.1%,試驗發展支出占75.2%。

    第三節  科技基礎設施

    經過幾十年的努力,中國已經建成了一批科學研究設施完備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和重大科學工程、高速的網絡科研環境、大型的科學數據庫和文獻資源共享中心。

    1. 國家重點實驗室和重大科學裝置

    國家重點實驗室系統始建于1984年。原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現在的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為加強中國科學研究,選擇大學和研究所中的優秀研究團隊,集中配備先進的儀器設備,實施了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計劃。

    1984年至1993年,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投資9.1億元人民幣,建成了8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991年,利用世界銀行貸款,投資8634萬美元和1.78億元人民幣又建設了75個國家重點實驗室。之后,按照“優勝劣汰”和“開放、流動、聯合、競爭”的原則,對部分實驗室進行了調整,2002年中國的重點實驗室總數為164個,基本覆蓋了中國基礎學科的各個領域。

    近幾年來,中國啟動了多項重大科學工程,全力加緊重大科學裝置建設。2004年,投資總計高達18億元的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改造和上海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建設兩項重大工程先后開始全面實施。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改造工程總投資為6.4億元,將用五年時間完成。屆時,這個目前中國最大的科學裝置的主要性能將會提高100倍,繼續保持國際領先地位。總投資高達12億元的上海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項目預計2010年完成。同時,中國目前還有LAMOST(拉莫斯特)大型天文望遠鏡、全超導托卡馬克裝置、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冷卻儲存環等多個重大科學裝置正在建造中。

    國家重點實驗室和重大科學裝置在基礎研究、人才培養、科學突破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已成為中國基礎研究的主力軍。有些實驗室整體實力達到國際水平,在承擔國家重大科研任務、解決經濟建設中的重大科學技術問題中作出了突出貢獻,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

    在分析測試儀器方面,中國建成了很多國家級分析測試中心,這些中心承擔著全國科研的分析測試工作。目前成為國家級分析測試中心的共有14個,涵蓋了金屬、建材、生物醫學、環境、食品、地質等領域。

    2. 網絡科研環境
1994年,中國首次接入國際互聯網,同時,國家開始投資建設中國教育和科研網(CERNET),利用互聯網進行教育和研究。從那時起,在短短10年的時間里,中國的互聯網絡飛速發展,網絡科研環境也日益完善,不論是硬件設施、網絡規模和聯網的計算機數量,還是用戶數量、網絡服務內容都有了長足進展和巨大改變。

    截至2003年12月,CERNET主干網傳輸速率達到2.5Gbps,地區網傳輸速率達到155Mbps,覆蓋全國31個省市區近200多座城市,自有光纖2萬多公里,獨立的國際出口帶寬超過800M。CERNET目前有10個地區中心、38個省節點,聯網大學、教育機構、科研單位超過1300個,用戶超過1500萬人,是中國科研和教育信息化的基礎平臺。

    CERNET是中國開展下一代互聯網研究的試驗基地。2000年,中國下一代高速互聯網交換中心DRAGONTAP在CERNET網絡中心建成,第一次實現了中國與國際下一代互聯網的互聯。2004年3月,CERNET2試驗網開通,這是中國第一個IPv6主干網,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純IPv6網。

    中國還利用互聯網建立了很多科技基礎設施共享平臺,如建成了分析測試網,實現了分析測試儀器的共享;很多省市都已建成了大型科研儀器協作共用網,避免了大型科研儀器的重復購置,實現了高效利用和開放共享;中國科技部等部委聯合建成了中國可持續發展信息網,此網絡為植物資源、動物資源、微生物資源、森林資源、地質資源、礦產資源、海洋資源等的數據庫共享提供了一個高效的平臺。

    3. 科學數據庫和科技文獻資源

    在科學數據庫和科技文獻資源建設方面,中國目前的數據庫已經覆蓋了各個領域和學科,如天文學與空間科學、地理與地質、氣象、地震、環境、生物學、醫學等領域。

    為了實現科技文獻資源的開放與共享,于2000年6月建成了中國科技圖書文獻中心,它是由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冶金工業信息標準研究院、中國化工信息中心、中國農業科學院圖書館、中國醫學科學院圖書館聯合組成的一個虛擬的科技文獻信息服務機構,主要負責采集和收藏理、工、農、醫各學科領域的科技文獻資源,并提供科技文獻信息服務。

    第四節  自然科技資源

    中國是具有悠久歷史的農桑大國,栽培植物有600多種,占世界的50%。主要農作物如水稻、小麥、大豆,以及桃、李、杏、柑桔、荔枝、茶、大白菜、蘿卜等均原產于中國。這些作物的培育,曾對世界農業的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例如,國際水稻研究所培育的IR8新品種水稻,由于產量高而被譽為奇跡稻;其父母本直接或間接都是來自中國稻種。

    中國先后兩次開展了全國性的植物資源征集工作,而且重點對野生大豆、野生稻、小麥族遺傳資源、苧麻資源、飼用資源、棉屬資源、油菜野生資源、桑品種資源、煙草資源及山楂、李、杏、野生獼猴桃等開展大規模資源考察。目前,中國已收集到作物種質資源37萬多份。到2001年底,國家種質長期庫貯存的種質數量已達33萬多份,長期保存的種質數量處于世界第一。

    與此同時,中國政府也開展了對瀕危野生動物的保護。國家林業局專門就瀕危野生動物的保護和拯救進行了重點規劃,批準棲息地保護、瀕危物種拯救繁育、野化放歸等保護工程23項,新建各類自然保護區600多處,使80%以上的瀕危野生動物種群得到良好保護。

    目前,中國已建成國家級農作物種質長期庫2座,中期庫10座,多年生種質資源圃32個;水生生物原種場31個;林木種質資源外業保存庫10座;家養動物基因庫2個,保種場50個;國家級微生物菌種保藏中心7個;收藏量50萬號以上的生物標本館13個;植物園300多個;國家地質公園40多個;自然保護區1757個,覆蓋國土總面積的13.2%。
中國占有相當豐富的地質資源,有眾多的地形和地貌。西南有“世界屋脊”之稱的青藏高原,其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米,為世界第一高峰;西北有中國最低的吐魯番盆地,海拔-155米,為世界著名的洼地之一;西部的黃土高原地貌獨特;在廣大的東部地區,丘陵與盆地縱橫交錯。這為中國乃至世界的地質科研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此外,中國的氣候資源也相當豐富。中國大部分地區位于北溫帶和亞熱帶。由于領土遼闊、地形復雜、各地距海遠近差異很大,形成了氣候復雜多樣的特點,如黑龍江省北部全年無夏,海南島長夏無冬,淮河流域四季分明,云貴高原南部四季如春,青藏高原西部終年積雪,西北以及內陸地區夏熱冬冷,日溫差大。

    數量不斷增加、素質不斷提高的中國科技人力資源隊伍,政府、企業等不斷增加的科技投入,不斷完善的科技基礎設施和豐富的自然科技資源,為中國科技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為科學研究做出重大貢獻的中國科學家代表

    中國科技人員為中國以及世界的科學研究都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在這些科技人員中有:“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授,他利用中國野生稻資源培育出了世界聞名的雜交水稻,美國最權威的《科學》雜志發表了袁隆平院士的研究成果,并刊發了袁隆平通過亞種間雜交和形態改良而培育的株型照片;榮獲泰勒環境科學成就獎(相當于環境科學的諾貝爾獎)的劉東生教授;為拓撲學做了奠基性工作的吳文俊教授,其示性類和示嵌類研究成果被國際數學界稱為“吳公式”、“吳示性類”和“吳示嵌類”,至今仍被國際同行廣泛引用;“神威”巨型計算機系統的總設計師金怡濂教授;發明漢字激光照排系統以及后續的電子出版系統的王選教授;中國半導體物理學奠基人黃昆教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王永志,等等。(科技部供稿)

 
 
 
一分快3-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