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直播>> 部委1>> 重要內容提示
 
李斌: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的道路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prettygoddess.com   2008年10月23日   來源: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2008年10月23日,國家人口計生委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舉行改革開放與人口發展論壇。 

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的道路
——在改革開放與人口發展論壇上的演講

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主任 李斌

圖為國家人口計生委主任李斌同志出席論壇。(中國政府網 陳濤 攝)

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

    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已經走過了30年的輝煌歷程。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國長期封閉落后和沉悶僵化的狀況,打破了束縛人們的思想桎梏,極大調動了億萬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大大解放了生產力,有力地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蓬勃發展。歷史雄辯地證明,我們黨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所作出的改革開放的英明決策,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選擇,是實現國家現代化、讓人民富裕起來、振興中華民族的必由之路。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資源相對不足,是我國的基本國情。正是從這一國情出發,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黨中央、國務院始終將解決發展問題與解決人口問題緊密結合,堅持改革開放與計劃生育兩大基本國策,實行綜合決策、統籌推進。經過30年的努力,我國創造了經濟快速增長和人口全面發展的兩大奇跡。

    實踐證明,從中國國情出發,確立以人的全面發展為中心,促進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為改革開放和科學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譜寫了輝煌篇章。今天,站在改革開放新的歷史起點上,讓我們共同回顧人口和計劃生育事業走過的歷程和取得的偉大成就,展望未來的發展前景,堅定走中國特色統籌解決人口問題道路的信心。

    一、人口和計劃生育對我國改革開放事業的重大貢獻

    黨中央、國務院始終高度重視解決我國的人口問題。改革開放初期,在推進經濟建設的同時,將控制人口增長納入現代化建設總體戰略。1979年,鄧小平同志指出:“中國式的現代化,必須從中國的特點出發。”“要使中國實現四個現代化,至少有兩個重要特點是必須看到的:一個是底子薄。……第二條是人口多,耕地少。”

    “計劃生育工作是一項戰略性任務,一定要抓好。”1980年,黨中央發表致全體共產黨員共青團員的公開信,提倡一對夫婦生育一個孩子。1981年,成立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1982年,計劃生育被確定為基本國策,同年寫入《憲法》。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特別是黨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人口問題被提高到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首要位置。1991年,黨中央、國務院作出《關于加強計劃生育工作嚴格控制人口增長的決定》。從1991年開始,中央連續15年召開專題座談會,研究部署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隨著我國低生育水平的出現,2000年,黨中央、國務院作出《關于加強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穩定低生育水平的決定》。2001年,《人口與計劃生育法》頒布實施。2004年,國家啟動人口發展戰略研究,歷時兩年,研究成果為國家制定重大戰略規劃和政策提供了重要支撐。黨的十六大提出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思想,為認識和解決人口問題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思路。2006年,黨中央、國務院作出《關于全面加強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的決定》,這標志著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進入穩定低生育水平、統籌解決人口問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新階段。

    經過30年的風雨歷程和艱辛努力,我國人口和計劃生育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實現了人口再生產類型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長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長的歷史性轉變,婦女總和生育率從實行計劃生育前的5.8下降到目前的1.8左右,使我國13億人口日推遲4年到來,有效緩解了資源、環境的壓力,有力促進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促進了民生改善,人民群眾生活實現了由貧困到溫飽再到總體小康的歷史性飛躍。

    人口數量有效調控,為經濟快速增長創造了重要的基本條件。由于實行計劃生育,我國人口撫養比下降1/3左右,創造了較長時間的人口紅利期,對我國經濟持續較快增長的貢獻率達1/4以上。1978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長速度高于其他國家,人口增長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GDP年均增長率達8.6%,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人均GDP從改革前僅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2%上升到74%。2007年我國人均GDP達到2400美元。據測算,如不實行計劃生育,只有1800多美元。在人口有效控制的同時,也提升了人口素質,促進了全要素生產率的顯著提高。

    人口對資源、環境的壓力得到有效緩解。據測算,如不實行計劃生育,我國的資源、環境將面臨更為沉重的壓力,人均耕地、糧食、森林、水資源、能源等將比目前減少20%以上。

    人口生存和發展狀況明顯改善,實施千年發展目標進展順利。我國人口平均期望壽命從改革開放之初的68歲提高到目前的73歲,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15歲以上國民人均受教育水平從4.5年提高到8.5年,高于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降至18.1‰,孕產婦死亡率降至36.6/10萬。在聯合國提出的千年發展目標中,我國是發展中國家人類發展指數提高最快的國家,由1990年的第105位上升至2007年的第81位,躋身于世界中等發展國家水平的行列。

    為世界人口發展做出重要貢獻,樹立了負責任人口大國的良好形象。我國實行計劃生育,使世界60億人口日推遲了4年。探索出計劃生育與扶貧開發相結合的新路子,為減貧事業提供了新思路、新途徑,我國絕對貧困人口從改革開放前的2.5億減少到1500萬,得到國際社會的充分肯定。擴大人口發展領域國際交流與合作,加強南南合作和南北對話,積極參與國際規則的制定,我國在國際人口發展領域的影響力顯著增強,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理解和支持。

    30年來的實踐告訴我們,人口眾多是我國最大的國情,推動改革、謀劃發展、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都要以這一基本國情為根本依據。解決我國的人口問題沒有現成的路可走,只能從實際出發,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的道路。必須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統籌解決人口數量、素質、結構、分布等問題,實現人口自身發展的協調,實現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發展的協調;必須堅持人口與發展綜合決策,發揮黨和政府的主導作用,實行部門齊抓共管、綜合治理;必須堅持國家指導與群眾自愿相結合,尊重群眾的主體地位;必須堅持用發展和改革的辦法解決前進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不斷推進體制創新、管理創新、科技創新。

   二、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的總體思路和主要任務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面臨著更為復雜的人口發展態勢。在穩定低生育水平的前提下,本世紀上半葉將迎來總人口、勞動年齡人口、老年人口高峰,人口素質總體不高,出生人口性別比持續偏高,人口流動與遷移更趨活躍,人口發展處于數量、素質、結構、分布各要素相互交織、綜合作用的歷史時期。總的來看,人口數量問題仍然是長期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性問題之一,從更長的時期看,人口素質、結構和分布問題將逐漸成為影響經濟社會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統籌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任務十分艱巨。

    人口問題本質上是發展問題。綜合運用人口與經濟社會發展政策、實現人口長期均衡發展是統籌解決人口問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今后一個時期人口發展的總體思路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推進制度創新,優先投資于人的全面發展,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質,改善人口結構,引導人口合理分布,促進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轉變,促進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根據這一總體思路,當前應著力促進四個“轉變”,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良好的人口環境和持久的動力源泉。

    (一)學習運用科學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全面認識人口與資源、環境的關系,積極促進發展方式的轉變。

    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立足基本國情、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思想路線。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我國人口與資源、環境關系緊張的狀況將長期存在。目前我國人均耕地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水資源是1/4,人均礦產資源是1/2,人均資源量綜合排名列世界第120位。按現在的需求水平,我國糧食需求總量到2020年為6.03億噸,2033年為6.63億噸,大體比現有5億噸糧食生產能力高出20%到30%,糧食安全面臨嚴峻挑戰。我國生態環境總體惡化的趨勢尚未根本扭轉,環境可持續指數在146個國家和地區中名列倒數第14位。

    以基本國情為依據謀劃未來發展,要求我們既要適度調控人口增長,又要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統籌處理好人口與資源、環境的關系。

    一方面,穩定低生育水平,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為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創造良好的人口環境。生育率應該保持在一個適當的水平,過高或過低都不利于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及其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預計2020年人口總量達14.5億人,2033年左右達到峰值15億人。穩定低生育水平仍然是現階段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的首要任務,必須保持人口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緊緊抓住三個關鍵點:重點在農村,難點在流動人口,關注點在人口“大”省、人口再生產類型轉變較“晚”省份和流動人口較“多”省份,加強分類指導,抓重點促全局。

    另一方面,加快轉變發展方式,促進人口與資源、環境相協調。在生產方式上,實行雙資源優化組合,充分利用人力資源,節約利用物質資源,形成在科技進步基礎上的資本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并重的產業結構。在消費方式上,倡導適度儲蓄、適度消費,建設節約型社會。在分配方式上,兼顧公平和效率的統一,不斷完善分配制度,使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二)堅持發展第一要務,科學把握人口因素變化對經濟發展趨勢的影響,積極促進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轉變。

    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發展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總鑰匙”。保持我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增強國力,改善人民生活,是堅持發展第一要務的重要目標。在經濟全球化和知識經濟時代,國力的強弱,經濟發展后勁的大小,越來越取決于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和人力資本的積累。

    從人口結構特征看,我國勞動年齡人口的規模龐大,勞動力資源充足。按16歲~64歲人口計算,2016年將達到9.9億人峰值,2050年為8.7億人,比2000年還多2800萬人,高于目前發達國家勞動力的總和。

    從市場容量規模看,我國人口總量大,人均收入仍處于較快增長階段,內需潛力巨大,必將成為較長時期內拉動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強大動力。世界經濟論壇10月8日公布的《2008~2009全球競爭力報告》顯示,中國大陸的排名首次進入前30位。擁有快速增長、規模龐大的國內外市場,宏觀經濟保持穩定,是我國競爭力不斷增強的根本保障。

    從工資收入變動趨勢看,存在可承受的增長空間。隨著勞動生產率提高、物價向上波動和社會保障制度的不斷健全,今后我國勞動力成本合理增長是客觀趨勢,也是勞動者分享改革發展成果、調整分配關系和改善民生的具體體現。據統計,2008年上半年農民工平均工資首次達每月千元以上,比上年提高16.4%。當前我國的勞動力成本僅相當于發達國家的1/10到1/20,也低于一些發展中國家,勞動力市場供求關系決定了我國勞動力成本水平總體較低,依然具有較大的競爭優勢。

    我國勞動力素質不高,是影響人力資源優勢充分發揮的瓶頸。當前農村勞動年齡人口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比例高達47.6%;一些地方出現的“民工荒”主要是“技能工人荒”。作為制造業的大國,我國還處在世界產業分工鏈的低端,這種狀況也需要改變。著力提高人口素質,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已成為統籌解決人口問題、提高核心競爭力、確保經濟增長可持續性的關鍵。必須在繼續挖掘未來十幾年的人口數量紅利的同時,進一步增加教育投入,提高平均受教育年限,大力發展高中和職業技術教育,培養適應產業結構變化的勞動力隊伍,不斷提升勞動者的綜合素質。

    (三)著力解決影響科學發展的突出問題,積極促進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由單純控制人口數量向統籌解決人口問題轉變。

    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人口自身是一個人口數量、素質、結構、分布各要素互相聯系、互相制約、互相促進的有機整體。人口發展必須統籌兼顧,協調推進。當前要著力解決制約人口自身協調發展的四個問題。

    一是預防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質。我國出生缺陷發生率為4%~6%,全國每年約有80萬~120萬例出生缺陷發生,給社會和家庭帶來沉重負擔。我們將加強部門合作,全面實施出生缺陷干預工程,探索推行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努力減少出生缺陷的發生。

    二是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問題,促進社會性別公平。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出生人口性別比持續偏高,嚴重偏離正常值范圍,成為影響社會穩定與和諧的嚴重隱患。對此,必須高度關注,強力遏制。近幾年,在全國開展的“關愛女孩行動”取得了積極成效。我們將全面總結經驗,加大男女平等和文明生育觀念的宣傳教育力度,制定和落實有利于女孩健康成長和婦女發展的經濟社會政策,開展優質孕產期保健服務,堅決打擊和查處非醫學需要的胎兒性別鑒定和選擇性別的人工終止妊娠行為。通過齊抓共管、綜合治理,切實遏制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勢頭。

    三是加強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引導人口有序流動與合理分布。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口特別是農村勞動力出現了以市場為主導、以發展型遷移為主要形式,規模空前的人口遷移和城鄉區域流動。據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全國流動人口達1.47億。未來二、三十年,是我國人口城鎮化速度全面加快、人口遷移規模最大、活躍程度最高的時期,將有3億左右人口從農村進入城鎮,成為綜合影響我國未來一個時期整體及區域發展、產業布局、生態建設、政府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最重要的問題之一。

    做好流動人口服務和管理,實現人口有序流動和合理分布,關系改革發展穩定大局,關系低生育水平長期穩定。我們將做好人口發展功能區規劃工作,提出人口合理分布的政策、對策建議,研究制訂推動人口有序轉移、加快城鎮化進程、統籌區域協調發展的政策措施。研究探索通過產業結構的提升,帶動人口轉移的具體路徑和模式。根據城鄉一體化格局發展的要求,解決好人口與城鎮布局之間的關系。加強流動人口的服務管理,建立流動人口優質服務體制機制,使流動人口享有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務,形成流動人口計劃生育服務管理“一盤棋”格局。

    做好流動人口服務和管理,實現人口有序流動和合理分布,關系改革發展穩定大局,關系低生育水平長期穩定。我們將做好人口發展功能區規劃工作,提出人口合理分布的政策、對策建議,研究制訂推動人口有序轉移、加快城鎮化進程、統籌區域協調發展的政策措施。研究探索通過產業結構的提升,帶動人口轉移的具體路徑和模式。根據城鄉一體化格局發展的要求,解決好人口與城鎮布局之間的關系。加強流動人口的服務管理,建立流動人口優質服務體制機制,使流動人口享有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務,形成流動人口計劃生育服務管理“一盤棋”格局。

    四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破解人口撫養比升高的難題。我國人口老齡化具有老年人口數量多、老齡化速度快、高齡趨勢明顯的特征。2007年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為8.1%,2020年將達到11.2%,到本世紀40年代將達到峰值3.2億人,占總人口的22%。

    我國未富先老、老年人口數量居世界首位,決定了我們只能走中國特色積極、健康的應對老齡化的路子。在農村,集中了全國70%的老年人口,養老成本相對較低,可考慮實行以土地保障為基礎、以社會保障為依托的田園式養老方式。加快建立廣覆蓋、補貼式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并對最需要保障的計劃生育家庭老人給予優先優惠。進一步完善農村公共服務設施,逐步提高農村老年人口的生活質量;在城鎮,擴大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范圍,提高統籌層次,構建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服務為依托、機構照料為補充的養老服務體系。對贍養和照料老人的獨生子女給予適當的稅收減免,對老人給予適當的護理補貼;同時,積極發展適合老年人特點的知識和經驗密集型產業,發展適合老年人特殊需要的商品和服務市場,鼓勵老年人發揮余熱,參與社會。

    (四)堅持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積極促進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的轉變。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涉及億萬家庭的切身利益,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一是創新工作理念。尊重群眾的主體地位,強化服務意識,更加注重依法行政和人文關懷,切實保障群眾合法權益,提高優質服務水平;更加注重用經濟手段調控人口增長,使計劃生育家庭優先分享改革發展成果。

    二是改進工作方法。從根本上改變過度依賴行政制約手段的思路和做法,運用法律、經濟、行政、教育、科技等多種手段綜合施治,建立健全以宣傳教育為先導,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優質服務、政策推動、綜合治理的長效工作機制,充分調動群眾實行計劃生育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三是完善工作體系。進一步加強人口和計劃生育公共管理服務網絡建設,充分發揮在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中的重要作用。全面落實“十一五”規劃關于縣、鄉兩級服務站規范化、標準化的工作任務,推進基層人口和計劃生育服務體系建設和干部隊伍職業化建設,提高宣傳教育、技術服務、藥具發放、信息采集等服務能力和水平。

    三、構建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的體制機制

    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推進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創新,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的體制機制,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的根本保障。

    加快建立和完善人口發展宏觀調控體系。 一是不斷完善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的宏觀決策機制。堅持將人口發展規劃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深入開展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制定有利于促進科學發展的人口宏觀調控政策。統籌協調人口政策與經濟社會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加快推進人口和計劃生育信息化建設,完善人口發展動態監測、綜合分析和預報預警制度。

    二是加快形成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群眾參與、區域協作的綜合治理人口問題的工作格局。進一步完善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領導機構和協調機制,健全部門協同機制和區域合作機制,加強對出生、婚姻、死亡、流動、戶籍、就業、教育、衛生、社會保障等人口管理制度的統一協調。

    三是建立健全與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相適應的政績評價體系。繼續堅持黨政一把手親自抓、負總責,改變單純以人口數量指標為主的考核評估指標體系,探索建立涵蓋人口數量、素質、結構、分布等方面指標的綜合指標體系,探索開展對人口綜合承載力的變動情況和人口協調程度等的評估。

    (二)進一步強化人口和計劃生育利益導向機制。 一是全面實施和完善“三項制度”。完善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提高獎勵扶助標準,從2009年起標準提高20%,達到年人均不低于720元;擴大“少生快富”工程實施范圍;全面實施計劃生育家庭特別扶助制度。 二是構建利益導向政策體系框架。圍繞優生優育、子女成才、抵御風險、生殖健康、家庭致富和養老保障等六個方面的問題,不斷建立完善有利于計劃生育家庭的利益導向政策措施。

    三是統籌協調相關經濟社會政策。做好城鄉最低生活保障、社會救助、征地補償等普惠政策與計劃生育政策的銜接,制定和完善對計劃生育家庭特別是農村獨生子女戶和雙女戶的優先優惠政策。當前,應高度關注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完善農村宅基地制度等工作,在相關改革措施中切實維護計劃生育家庭的利益。

    (三)建立優先投資于人的全面發展的投入保障機制。 一是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建立人口發展領域穩定增長的投入保障機制。進一步加大對農村、中西部和貧困地區教育、扶貧、人口和計劃生育、公共衛生等人口發展領域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扶持力度。 二是利用經濟杠桿,引導企業、家庭、個人等加大對人力資本的投入力度,形成良性循環的社會投入機制。

    (四)建立健全基層民主管理機制。一是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規范基層政府的職責和權限,賦權于群眾和社會自治組織。加強對群眾自治組織的幫助和指導,增強群眾參與和群眾自治的能力。堅持依法辦事,切實尊重和維護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二是大力推進政務公開和村務公開。認真落實《政府信息公開條例》,通過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大眾傳媒以及設立固定的政務、村務公開欄等,廣泛公開各項人口和計劃生育法律法規、政策制度、辦事規程等。三是充分發揮計劃生育協會等群眾團體的生力軍作用,暢通群眾訴求表達渠道,加強群眾意見和建議的收集、分析和互動,接受社會監督。

    以人的全面發展統籌解決人口問題,變人口壓力為人力資源優勢,為改革開放事業提供持久動力,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選擇,需要全社會為之共同努力、不懈奮斗。

    讓我們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的道路,不斷開創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新局面,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一分快3-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