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直播>> 部委2>> 重要內容提示
 
王國強:“治未病”健康工程已經有一個良好開局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prettygoddess.com   2009年01月14日   來源: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2009年1月14日9時,在釣魚臺國賓館舉行第二屆“治未病”高峰論壇。

    在第二屆“治未病”高峰論壇上的主旨講話
衛生部副部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  王國強
二○○九年一月十四日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專家,
同志們,朋友們:

    一年前,首屆“治未病”高峰論壇暨“治未病”健康工程啟動儀式在這里隆重舉行,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吳儀同志親臨現場,衛生部高強書記主持論壇開幕和“治未病”健康工程啟動儀式,陳竺部長宣布“治未病”健康工程啟動并發表重要講話。我在主旨講話中,對“治未病”概念的把握、意義的認識、實踐的探索以及發展的思考進行了闡述,并概要介紹了“治未病”健康工程。首屆論壇以“治未病——健康的基石”為主題,引起了社會強烈反響,取得了圓滿成功。

    今天,第二屆“治未病”高峰論壇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順利召開了。我們再次相聚在釣魚臺國賓館,以“治未病——把握健康”為主題,在回顧總結的基礎上,進一步傳播“治未病”理念,交流推廣“治未病”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工作經驗,探討完善中醫特色健康保障服務模式(即KY3H模式),促進“治未病”健康工程的實施,推動中醫特色預防保健服務體系的構建。

    下面,我講幾點意見,與大家交流。

    一、精心組織,凝聚力量,“治未病”健康工程開局良好

    一年來,我們按照“治未病”健康工程的總體部署,精心組織各方面的力量,積極開展工作。

    一是制定了實施方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于去年8月出臺了《“治未病”健康工程實施方案(2008-2010年)》。《方案》確定了工程的階段性目標、組織實施載體、主要任務措施等,明確提出,經過3年努力,建立健全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多方參與的“治未病”工作運行機制,探索完善以“治未病”理念為指導的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險為一體的新型健康保障服務模式,建立健全“治未病”服務提供、服務技術產品和服務支持的示范體系,初步形成中醫特色明顯、技術適宜、形式多樣、服務規范的“治未病”預防保健服務體系框架。目前,各項工作正按《方案》有序、穩步推進。

    二是擴大了試點范圍。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遴選確定了兩批、共46家“治未病”預防保健服務試點單位,涉及17個省(區、市)和局直屬直管醫院。既有中醫醫院、綜合醫院、專科醫院,也有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和保健服務專門機構;既有政府舉辦的,也有非政府舉辦的。同時,確定了上海、廣東為實施“治未病”健康工程試點省市,開展區域性試點工作。一些省市還開展了省級試點。

    三是推進了服務開展。各試點單位加強服務平臺建設,建立了“治未病”服務科室;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形成了“治未病”服務專業技術隊伍;加強服務規范建設,豐富了服務技術方法。許多試點單位積極運用中醫特色健康保障服務模式,組建KY3H治未病中心,開展以中醫體質辨識為基礎的“治未病”服務,在服務理念、思路、方法、機制以及模式等方面進行積極探索和總結,取得了許多有益經驗。除試點單位外,還有不少機構也在積極開展“治未病”服務。

    四是強化了科學研究。研究制定了“治未病”科研規劃,組織實施了一批項目。許多單位和專家學者以“治未病”為主題,圍繞中醫特色預防保健服務體系、健康保障服務模式、“治未病”服務技術方法等,多學科、多角度開展研究。“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中的有關課題組,深入開展KY3H健康保障服務模式研究,并對該模式進行了結構化設計,形成了一系列規范化的模塊,為“治未病”健康工程的實施實現高起點、科學規范管理和服務奠定了基礎。中醫藥行業科技專項的相關課題,創新性地提出了個體人健康狀態分類框架,研究制定了20多種疾病的《KY3H個體人健康狀態辨識規范》,為規范開展“治未病”服務提供了有效方法。針對個體人健康狀態干預的技術產品研發也取得進展,有關管理的標準規范研究也正加緊進行。

    五是加強了交流推廣。在成功舉辦首屆“治未病”高峰論壇基礎上,我們走下論壇、走上講壇、服務群眾,在上海、杭州、廣州連續舉辦了3期4場“治未病”高峰論壇系列專題講壇,并組織現場展示和體驗活動,編發了大量音像、文字、圖片資料。國內主要新聞媒體對“治未病”高峰論壇及其系列專題講壇等活動進行充分報道,一些網絡媒體全程網上直播,許多媒體還專題深入采訪。在世界傳統醫藥大會期間的中國中醫藥展上,設立了“治未病”專題展區。各試點單位和地方也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治未病”宣傳推廣活動。

    我們欣喜地看到,經過大家一年來的努力,“治未病”健康工程已經有了一個良好的開局。一是社會影響不斷擴大,廣大群眾對“治未病”的認知度和認同度有了明顯提高。二是行業內對“治未病”重要意義的認識不斷提高,開展“治未病”工作的積極性不斷增強。三是“治未病”服務提供平臺建設模式基本形成,服務規范開始建立,服務數量明顯增加。四是科研推動初見成效,中醫特色健康保障服務模式內涵更加充實,服務技術方法不斷豐富。五是凝聚了一批多學科的專家學者和專業技術人員,在服務、研究、傳播等領域積極開展工作。這些成績的取得,是大家共同努力、社會各方大力支持的結果,凝聚了許多試點單位、專家學者以及有關機構的心血。在此,我代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謝。

    回顧一年來的工作,“治未病”健康工程的實施之所以能夠取得良好開局,是因為堅持了以人為本、服務群眾;堅持了繼承創新、弘揚特色、彰顯優勢;堅持了高起點、規范化;堅持了“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多方參與”的運行機制;堅持了試點示范、典型引導。

    我們也應當看到,在“治未病”健康工程的實施中,還面臨不少困難,存在一些不足。我們的思想認識還需要進一步提高,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需要進一步增強;“治未病”服務規范需要進一步強化,規范化管理和效果評價需要抓緊跟進;宣傳推廣力度需要進一步加大;體制、機制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完善。

    二、面對新形勢,立足新實踐,進一步深化對“治未病”健康工程意義的認識

    形勢的發展,實踐的深入,思想認識必然隨之深化。在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新形勢下,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治未病”的科學性、先進性和前瞻性,倍感倡導“治未病”理念、實施“治未病”健康工程,是一項對中醫藥事業發展具有重大戰略意義、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開創性工作。

    實施“治未病”健康工程,是弘揚中華民族健康文化的重要行動。“治未病”首見于中醫理論奠基之作《黃帝內經》,經過兩千余年的實踐發展,形成了豐富而深刻的內涵,已成為中華民族健康文化的核心理念。實施“治未病”健康工程,就是要宣傳、普及、踐行“治未病”理念,使之成為普遍接受的大眾文化,為提高民眾健康素養發揮獨特作用。這對于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促進民族文化認同、建設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都具有重要意義。

    實施“治未病”健康工程,是引領人類健康發展方向的重要舉措。當今醫學正在發生深刻的變革,由關注人的疾病轉向關注人的健康。“治未病”,以健康為目標,著眼于把握健康,防患于未然,是一種積極主動的健康觀和方法論。實施“治未病”健康工程,必將有力地推動醫學模式的轉變,必將更好地實現調整后的醫學目的。

    實施“治未病”健康工程,是促進全民健康素質提高的重要途徑。健康是人全面發展的基礎,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和潛在動力。“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變”和“瘥后防復”的三個層面,都凸顯了“防”這一核心,這是維護人類健康的理性選擇。主動的“治未病”,超越了被動的“治已病”。實施“治未病”健康工程,有利于人們主動把握健康,最大程度實現人民健康權益,保護和發展生產力,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奠定基礎。

    實施“治未病”健康工程,是推動中醫藥事業發展的重要動力。“治未病”是中醫學偉大寶庫中的精髓,是中醫藥獨具的特色和優勢。實施“治未病”健康工程,必將推動中醫藥的全面繼承與創新,豐富發展中醫藥服務內涵,進一步彰顯中醫藥特色優勢,提高人民群眾對中醫藥的認知度,擴大中醫藥服務需求,促進中醫藥事業又好又快發展。

    三、堅定信心,明確方向,加快推進“治未病”健康工程

    初步的實踐證明,“治未病”健康工程是一件群眾得實惠、事業得發展的大好事,已經顯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實現黨的十七大確定的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戰略目標,給“治未病”帶來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我們要把握戰略機遇,按照已經確定的方向和目標,以更加堅定的信心、更加積極的態度、更加務實的作風,緊緊圍繞工程實施的重點和難點問題,勇于探索,大膽實踐,加快推進“治未病”健康工程。

    一要加快建立“治未病”服務提供體系。“治未病”服務提供體系應由醫院設立的“治未病”中心、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設立的“治未病”服務點和中醫預防保健機構為主要結點組成,是開展“治未病”服務的基礎。當前,“治未病”服務缺乏健全的服務平臺,服務提供體系構架尚待形成,嚴重制約了“治未病”服務的有效開展。因此,要按照工程目標,切實加快服務平臺建設,構建服務提供體系。目前,我們主要安排在三級中醫醫院中開展“治未病”服務試點,并作為實施“治未病”健康工程的主要載體,主要是為了借助其較雄厚的技術力量和其他資源進行探索,提供經驗,并且將其作為服務提供體系的骨干結點,發揮示范幅射作用,帶動服務體系的整體構建。

    二要加快推進“治未病”科學技術研究。實施“治未病”健康工程,急需科技支撐和推動。要匯聚骨干隊伍,凝練研究方向,切實組織好“治未病”科研規劃的實施。開展“治未病”研究,既要重視服務技術方法的研究,也要注重理論研究,還要加強服務模式、管理規范和效果評價等方面的研究;既要注重中醫理論和“治未病”理念的指導,也要積極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方法,加強多學科綜合研究;既要重視單項技術方法的研究,也要注重系列技術產品的研究開發,還要加強研究成果的推廣應用。

    三要加快建設“治未病”服務人才隊伍。專業技術人員是“治未病”服務的提供者,數量多少和水平高低決定了提供服務的規模和質量。目前,“治未病”服務人才隊伍不僅缺乏領軍人才,而且數量偏少、水平參差不齊,建設任務十分繁重。要高度重視領軍人才的發現和培育。進一步加強崗位培訓,加快培養一批中醫基本功扎實、臨床經驗豐富、掌握中醫養生康復知識和技能的專業技術骨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加大技能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力度。

    四要探索完善中醫特色健康保障服務模式。我們開展的“治未病”服務,是一項創新性的健康保障服務,沒有現成的模式可以借鑒,必須創建新的模式,否則難以做到高起點、規范化,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凝聚了許多專家智慧和實踐經驗結晶的中醫特色健康保障服務模式(即KY3H模式)是一種先進的模式,為“治未病”理念落實于社會實踐開辟了道路,為建立既能滿足當代人健康保障需求、又在經濟上可持續的社會健康保障體系提供了范式,為實現高起點、科學規范管理和服務奠定了基礎。我們要積極利用,在應用中及時總結,在研究中不斷完善,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堅持服務理念,遵循服務準則,規范服務流程,完善服務功能,豐富服務內容。

    五要總結完善“治未病”工作運行機制的實現形式。我們已經確定了“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多方參與”的運行機制。各級政府及其相關部門,特別是衛生、中醫藥管理部門,應當通過政策調控、規劃方案、標準規范、宣傳推廣、加強監管等手段,積極加以推動引導。目前“治未病”工作還處于探索階段,政策措施還不配套,標準規范還不健全,在政府引導中要加強協調研究,提供制度保障。要進一步強化市場意識,遵循市場規律,運用市場機制,從市場需求出發,注重培育市場,在滿足需求的同時,注重引導需求、激發需求。要有效整合社會資源,調動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等各方面的積極性,形成合力,共同推進“治未病”健康工程的順利實施。

    同志們、朋友們,加快推進“治未病”健康工程,是一項意義重大而富有創造性和挑戰性的工作,值得我們為之付出,為之探索,為之奉獻。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在各部門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有我們大家的共同努力,“治未病”健康工程必將為推動中醫藥事業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為提高全民健康素質,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一分快3-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