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期刊創新與理論自信”高層論壇在南京舉行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prettygoddess.com 2014-06-02 08:54 來源: 社科院網站
【字體: 打印本頁

    5月31日,由江蘇社會科學雜志社、南京大學學報編輯部主辦的“學術期刊創新與理論自信”高層論壇在南京舉行,30余名專家學者與會,圍繞“學術期刊創新與理論自信”的論壇主題展開研討。

    “黨的十八大對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內涵和相互關系作了全面深刻的闡述,指出道路是實現途徑,理論是行動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為辦好學術期刊,期刊界必須把握和遵循‘三個自信’,將其作為大方向、大要求和大原則。”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劉德海在致辭中指出,增強和堅定理論自信,學術期刊承擔著重要責任與使命,應當積極開展創新性工作。第一,人文學術期刊是黨的思想理論戰線的重要陣地,須與時俱進,引領思潮。黨的建設的實踐探索與理論創新雙向互動,執政科學化水平才能提升,人文社會科學期刊和整個哲學社會科學界對此負有重任。第二,學術期刊作為研究的前沿,應當在繁榮學術、推動創新方面作出努力。學術期刊不僅是學術交流、傳播的平臺,更應是引領和推動理論創新、學術創新的策源地。第三,期刊作為學術生態的有機組成部分,須努力規范學術、匡正學風,堅守學術規范。學風是一個時代整體的學術品格、學術追求,與學術創新的關系極為密切,沒有優秀的學風,就不可能實現真正的創新。同時,面對出版數字化、電子化的浪潮,傳統紙質期刊應主動思考、探索新的出版途徑和生存空間。

    “學術期刊是學術交流的重要載體,是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文化傳承與創新以及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學術期刊的品質則是衡量一個國家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水平的主要標志之一。”南京大學副校長楊忠表示,提升我國學術期刊水平,對促進我國優秀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的傳播與交流,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都具有重要現實意義。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對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與此同時,學術期刊的發展要與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要求相適應,為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做出新的貢獻。應增強學術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不斷推出學術新觀點,創造學術新思想,開辟理論新境界;須正確把握辦刊方向,不斷探索科學的辦刊規律,建立健全學術期刊的評價標準,在實踐創新中扎根中國大地,創建國際一流的學術期刊品牌。“高校學術期刊更要以知識、智慧和歷史使命感推動和引領理論創新。”他說。

    江蘇省新聞出版局局長周琪指出,學術期刊是體現國家科教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載體,應嚴格出版資質和要求,堅決抵制學術不端行為,努力提高學術出版質量,構建學術期刊發展的長效機制。江蘇省期刊隊伍大、實力強,現有社科類學術期刊105種。獲第三屆中國政府出版獎期刊提名獎的《江蘇社會科學》和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緊扣國家大政方針的理論前沿研究,精選代表我國學者馬克思主義研究最高水平、能與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者對話的學術論文,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的最新研究成果,推動新時期馬克思主義研究,不僅擴大了江蘇社科類雜志在全國社科界的學術影響力,更進一步擴大了馬克思主義話語權和中國模式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國際影響力。他同時指出,目前學術期刊尤其是社科學術期刊的發展也遇到了一系列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如大量優質稿源的流失、數字化轉型的挑戰、市場化改革的趨勢、學術期刊本身體制性結構性的矛盾等,需要期刊界以及管理部門深入研究。

    江蘇省委宣傳部部務委員雙傳學認為,學術是時代思想的精華,期刊是展示學術成果的窗口。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波瀾壯闊,全面深化改革浪潮風生水起,黨的理論創新步伐一路疾馳,哲學社會科學事業蓬勃發展,在此背景下,學術期刊應當以高度的理論自信推動自身發展進步,進而提升學界乃至全民族的理論自覺自信,擔當起“學術創新”和“理論自信”“引路人”的責任。他表示,社會實踐是學術創新的不竭源泉,理論自信扎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彩實踐的豐厚沃土;熱點問題爭鳴是學術創新的助推力,推動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是理論自信的重要體現;研究的空白是學術創新的增長點,不斷推進學術研究重大突破,讓理論自信更有底氣;話語體系變革是學術創新的題中應有之義,期刊有責任以高度的理論自信推動學術話語體系、政治話語體系和大眾話語體系相融相通。

    “自信的前提是真信。”在題為《理論自信的理由和路徑——從另一種角度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創新》的主旨發言中,中共中央宣傳部出版局副局長劉建生指出,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3月28日會見德國總統高克時曾說:“中國今天的成就根本上歸功于我們選擇了一條適合自身國情、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正是由于走了這樣一條道路,中國的經濟經過多年高速發展,總量躍居世界第二,較為雄厚的經濟實力的積累,為國家社會文化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可以說,國家利益高于一切,國家強大了,才能有話語權。中國事務的處理必須由中國人民獨立自主按照自己的意愿和選擇的道路進行,而決不能受制、遵從或依靠世界上其他任何一個國家。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指出:‘理論思維的有力支撐,是我們戰勝各種風險和困難、不斷前進的法寶。”劉建生說,“馬克思的道理沒有過時,但理論包羅萬象,馬克思主義不是唯一的理論。”他認為,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魅力在于其深刻揭示了客觀世界和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在當今時代依然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只要堅持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就能夠不斷開辟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新境界。當前,人類不斷異化,社會生活愈發“商品化”,貪婪、充滿攻擊性、不加思考的享樂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日益嚴重,我們自身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正逐漸失去。要對這些問題進行富有成果的討論,離不開馬克思主義傳統的積淀。

    談及制度自信,劉建生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符合我國國情,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點和優勢,是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保障。同時應該看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特色鮮明、富有效率的,但還不盡善盡美、沒有成熟定型,早期的資本主義在發展中同樣經歷了轉型完善、治理能力提升階段。他認為,制度是一個國家的理性所在,是社會建設的標尺,是文明和文化水平的集中體現,是國家最大的軟實力。制度理性遠比人治理性更管用,而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要靠各種理論來支撐”,這也再次證明了理論創新和理論自信的必要性。

    全國高校文科學報研究會原理事長、《北京大學學報》原主編龍協濤,《新華文摘》原總編張耀銘,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副所長、《社會學研究》雜志副主編張翼,《光明日報》理論部副主任薄潔萍,《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原主編高瑞泉,全國高校文科學報研究會副理事長、《清華大學學報》主編鐘偉民,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成果處主任李朝暉,《學海》主編胡傳勝,《南京師范大學學報》主編蔡道通,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副巡視員、江蘇社會科學雜志社社長金曉瑜等專家學者先后發言并指出,學術期刊應敬畏學術、尊重學者、服務學術界,引導學者積極面向中國國情和重大現實需求做學問,講“真話”,提出新觀點、新方法,發現新材料、新數據、新角度,支持公平學術探討、匡正學風,以學術創新實現學術期刊內容創新、以數字化實現學術期刊辦刊形式創新,通過理論創新進一步增強和堅定理論自信。

    “而從更長遠的視角看,我們期刊界和人文社會科學界或許應該思考一個更為根本的問題:如何重構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的知識體系。”金曉瑜說道。

責任編輯: 陳燕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于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系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

一分快3-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