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破堅冰 激發活力——科技體制改革再述創新型國家建設的春天故事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prettygoddess.com 2015-07-09 07:22 來源: 光明日報
【字體: 打印本頁

    7月1日,由上海市政府免費發放的科技創新券正式接受在線使用。手握創新券的中小微企業或創業團隊可以在線購買科研機構的大型儀器設施服務,通過儀器共享服務和用戶補貼,節省動輒幾百萬元的儀器采購保養費用,從而顯著降低研發成本。

    促進大型科學儀器開放共享,激發小微企業創新活力,上海的科技創新券新舉,只是當前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一個縮影。

    今年5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上指出,要堅持問題導向,突出改革整體性,強調繼承和發展,注重可操作性,聚焦制約科技創新和驅動發展的突出矛盾,統籌銜接當前和長遠舉措,明確分工、完成時限,把握節奏,分步實施,力爭到2020年在科技體制改革的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上取得突破性成果,基本建立適應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求、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科技創新發展規律的國家創新體系。

    藍圖已經繪就,行動只爭朝夕。2015年以來,從中央到地方,從重點突破到全局鋪開,從建章立制到營造環境,經濟新常態之下,科技體制改革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速度、深度和廣度持續疾進,創新驅動的新引擎已經全速發動起來了。

    頂層設計:創新驅動全面加速

    放眼全球,世界范圍內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孕育突破,科技創新的“奧林匹克”賽場硝煙四起,我們在創新驅動發展上既等不得,也慢不得。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歷史的機遇往往稍縱即逝,我們正面對著推進科技創新的重要歷史機遇,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必須緊緊抓住”。

    今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的發布,從頂層設計上為科技創新按下了新一輪“加速鍵”。九大部分共30條改革措施的《意見》,聚攏經濟體制、科技體制、人才體制、對外開放體制的系統改革合力,多角度、全方位為加快創新驅動發展做出重大部署。

    ——實踐證明,科技創新不是“閉門造車”式的自我欣賞,而是真正要投入市場“烈火”中檢驗的“真金”。《意見》堅持需求導向,建立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擴大企業在國家創新決策中的話語權,完善企業為主體的產業技術創新機制,提高普惠性財稅政策支持力度,健全優先使用創新產品的采購政策,同時強化金融創新的功能,壯大創業投資規模,強化資本市場對技術創新的支持,拓寬技術創新的間接融資渠道,把創新成果變成實實在在的產業活動。

    ——創新驅動,實質是人才驅動。《意見》堅持人才為先。要把人才作為創新的第一資源,充分激發全社會的創新活力。《意見》推出“四大舉措”:一要改革基礎教育培養模式。二從“評價”抓起,強化對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研究活動的分類考核。三從“激勵”出發,符合條件的科研人員,可到企業開展創新工作或創辦企業;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比例可以提高到不低于50%。四從“開放”入手,加快外國人永久居留管理立法,探索建立技術移民制度。

    ——抓住改革大勢,當因勢利導,順勢而為。《意見》堅持遵循規律,一是營造激勵創新的公平競爭環境,實行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打破制約創新的行業壟斷和市場分割,改進新技術新產品新商業模式的準入管理,形成要素價格倒逼創新機制。二是為科學家潛心研究、技術突破創造良好條件和寬松環境,改革科技管理體制,加快下放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權,優化對基礎研究的支持方式,深化轉制科研院所改革,建立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技術轉移機制,擴大科技計劃對外開放。

    ——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意見》堅持全面創新,統籌科技體制改革和經濟社會領域改革,統籌推進科技、管理、品牌、組織、商業模式創新,統籌推進軍民融合創新,統籌推進引進來與走出去合作創新,完善創新驅動導向評價體系,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實現科技創新、制度創新、開放創新的有機統一和協同發展。

    “《意見》突出了經濟體制改革和科技體制改革統籌推進,可謂切中肯綮。”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胡志堅認為,“過去30多年的幾次科技體制改革都不同程度地忽略了與經濟體制改革的聯動配合,使得創新要素進入市場和經濟總是障礙重重。《意見》把改革經濟體制和調整經濟政策放在首位,隨著《意見》的深入實施,科技與經濟‘兩張皮’的頑疾必將得到根治,科技必將加快向現實生產力轉變。”

    科技管理改革:深水區持續“破冰”

    曾經,紛繁復雜的科技計劃名目和計劃報送渠道,讓中國農科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研究員張泓,幾乎把一半以上的工作時間都用在了爭取項目資金,參加各類會議、項目中期檢查和總結驗收等事務上,激烈的課題競爭中,少數人拉關系跑項目等腐敗現象也不鮮見。“把時間還給科學家”成為他與千千萬萬科研工作者長期以來的共同訴求。

    近40個計劃管理部門,上百個國家科技計劃,創新資源“碎片化”和聚焦不夠的老問題,已成為科技體制改革亟待突破的關口。事實證明,“九龍治水”“天女散花”的中央財政科技投入管理方式和科研項目管理體制已不可持續,這樣的科技事業會越做越小。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首先要把科技計劃管理體制理順。由此,一場被科技界視為科技體制突破口的改革,拉開了自上而下、部門聯動的大幕。

    去年年底,國務院印發的《關于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對中央財政科技計劃管理改革作出全面部署,明確要求建立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用大約三年時間,打破各部門利益藩籬,破除條塊分割,優化整合形成新的五大類科技計劃(專項、基金)布局體系。這一重大舉措,被外界評價為“動自己的奶酪,啃最硬的骨頭”。

    5月14日,旨在構建科技計劃管理“頂層設計”,加強國家科技管理平臺建設的國家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部際聯席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在京召開。聯席會議由科技部牽頭,財政部、發展改革委等與國家科技計劃管理密切相關的31個部門和單位組成。一個大一統科技平臺的雛形呼之欲出。

    “此次會議的召開,標志著我國科技計劃管理體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國家科技管理平臺正式運行,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將從‘部門分散’管理轉變為強化宏觀統籌。”科技部部長、聯席會議召集人萬鋼說,“各成員單位將共同努力,把聯席會議真正打造成國家科技管理平臺的‘中樞’。”

    同時,計劃三年完成的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的優化整合工作初見成效。截至目前,首批47項已經完成整合,并在2015年預算中體現。按照新的“全鏈條部署、一體化組織實施”方式形成的6個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試點,也已經完成實施方案編制工作,將按照程序經聯席會議審議后啟動實施。

    打開突破口,還需后續打好“組合拳”。一系列“實招”“真招”的綜合配套,推動著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向縱深發展。

    ——2月25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修正案草案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初次審議,實施近20年的《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迎來首次大修,為科技單位和科研人員帶來利好。根據修正案草案,科技成果轉讓無須審批,轉化收益全部留歸本單位,獎勵金額上不封頂,下有保障。

    ——4月15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發布《國家科學技術獎評審行為準則與督查暫行規定》,為科技獎評審戴上“金箍”,對評審組織者、評審專家、推薦者和評審對象等4類人員的31種不規范行為說“不”,真正為遏制科技造假、評獎腐敗扎緊了制度的籠子。

    ——5月5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中國科協所屬學會有序承接政府轉移職能擴大試點工作實施方案》,會議指出,中國科協所屬學會將有序承接科技評估、工程技術領域職業資格認定、技術標準研制、國家科技獎勵推薦等適宜學會承接的科技類公共服務職能,政府職能進一步退后。

    ——5月初,財政部、自然科學基金委聯合修訂發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資金管理辦法》,遵循科學客觀規律,實行與國際接軌的項目經費分配方式,一方面下放預算權限,取消勞務費比例限制,鼓勵績效獎勵,為科研人員“松綁”,另一方面實行更嚴格的財務監管制度,“緊盯”經費用途,杜絕學術腐敗。

    此外,下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綱領性文件——《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已經中央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審議通過,不日將正式發布。一張科技體制改革的藍圖已然繪制完成,一場宏大的改革大幕即將開啟。

    “雙創落地”:促“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星火燎原

    初看蘇州小伙陳熠的名片,令人眼花繚亂,身為80后創客的他,如今已創辦了7家科技公司,業務涉及3D打印技術、汽車智能硬件開發、移動APP、淘寶攝影、智能家居等多個領域。最近,他在蘇州工業園區的優惠政策扶持下籌建一個“眾創空間”,“我將建設一個對公眾開放的大型創意、創業平臺,讓創客們碰撞創意,融資對接”。馳騁于創新創業浪潮之上的陳熠,希望能看到更多的創客們來實現他們的夢想。

    在上海,90后大學生創建的云數據服務公司TEAMBITION成立一年多營收增長近30倍,其創建初期就獲得了來自國家用于扶持新產業的專項資金。事實上,國家資金已分散參股到二百余只創投基金,以純市場化方式支持創業項目,客觀上正在促進遍地開花的創業創新局面。

    距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首次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不到一年,創新創業從廟堂走向閭巷,人人可為,人人爭先。各地高新區、大學科技園、科技企業孵化器內“微創新”“創客”等創新創業新模式蓬勃發展。截至2014年,全國共有各類科技企業孵化器1700家,在孵企業8萬家,提供了175萬個就業崗位,僅北京市各類孵化機構就超過150家,入駐企業超過9000家。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可以說是中國政府注重科學技術,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科技部副部長曹健林表示。

    今年以來,有利于創新創業的政策不斷出臺:

    ——3月2日,國務院出臺《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加快構建眾創空間。要求充分利用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科技企業孵化器、大學科技園和高校、科研院所的有利條件,發揮行業領軍企業、創業投資機構、社會組織等社會力量的主力軍作用,構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眾創空間。

    ——5月1日,國務院印發《關于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就業創業工作的意見》,強調調動科研人員創業積極性,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等專業技術人員在職和離崗創業,對經同意離崗創業的可在3年內保留人事關系。鼓勵農村勞動力創業,整合創建一批農民工返鄉創業園。對勞動者創辦社會組織、從事網絡創業的,給予創業扶持政策。

    ——6月11日,國務院出臺《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為“雙創”帶來全方位政策布局。《意見》要求建立科技基礎設施、大型科研儀器和專利信息資源向全社會開放的長效機制。完善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國家級科研平臺(基地)向社會開放機制,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有力支撐。

    ——6月13日,北京中關村、武漢東湖、上海張江等8家國家高新區達成“武漢共識”,進一步加快科技創新資源的集聚,建立跨行業、跨領域、跨區域的協同創新模式與機制。

    孵化器不再是盆景,而是苗圃基地;科技設施不再是冷石,而是熱土。每個人都能找到實現自己價值的舞臺,這個舞臺接納一無所有的大學生,歡迎碰壁無數的年輕人,支持辛勤的工人、農民等普通勞動者,也讓沉浸于創新的科研人員感受到創業的聲聲感召。

    “創新創業沒有失敗一說,即使失敗也一樣存在價值。我們要通過努力共同營造一個寬容失敗的和諧環境,讓每一位創新創業者能專注地完成自己的目標,不怕失敗、不畏艱險。”萬鋼說。

    來自各地的統計也表明,政策的引導正聚沙成塔般匯聚起創新的能量:

    ——湖北省大學生科技創業專項預算今年起將增加50%,支持300項省級以上孵化器內的項目,重點資助互聯網領域的創新創業。

    ——廣東省擬在2015年至2018年統籌安排25億元用于創業補貼項目支出。

    ——河北省創新創業小微企業申報所得稅享受稅收減免一步到位,稅務機關不再審批。

    …………

    千帆競進,大眾創業的潮流無懼風浪;百舸爭流,萬眾創新的征程不失方向。正如李克強總理所言,創業創新不再是少數人的專業,而是多數人的機會,要通過“雙創”使更多的人富起來,實現人生價值。

    “互聯網+”:提升“中國制造”競爭力

    新事物帶來新氣象,新氣象引領新發展。今年兩會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兩個“新詞兒”——“互聯網+”和“中國制造2025”,吹響了新一輪科技創新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號角。

    “這是中國面臨的歷史機遇,也是時代挑戰。”在一場互聯網與工業融合創新會議上,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懷進鵬語氣鏗鏘。

    當前,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技術重振制造業已成為歐美發達國家的共識,它們紛紛推出重振制造業的國家戰略和計劃,美國先后制定“再工業化”“制造業復興”“先進制造業伙伴計劃”、德國推出“工業4.0”、日本的“再興戰略”和法國的“新工業法國”同樣瞄準制造業創新。

    不再亦步亦趨,我們胸有成竹。“我國信息產業的創新能力和產業規模走在世界前列,互聯網企業提供了電子商務、社交網絡、O2O等創新平臺,從而帶動以互聯網應用為核心的創新創業應運而生并迅速崛起。”萬鋼表示。

    傳統制造業城市青島一年前已開始轉型,著力打造互聯網工業城市。如果說阿里巴巴是在網上開店,那么青島的互聯網工業就是在網上開工廠,透過阿里看全行業,透過青島看全中國,“互聯網+”和中國制造開始攜手并進,走出一條康莊大道。

    “工業互聯網正在從消費品工業向裝備制造和能源、新材料等工業領域滲透,全面推動傳統工業生產方式的轉變。農業互聯網也在從電子商務等網絡銷售環節向生產領域滲透,為農業帶來新的機遇,提供廣闊發展空間。”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對此滿懷期待。

    暢想未來,處處機遇;奮起直追,前方有路。中國制造如何實現由大變強,互聯網如何由消費領域向生產領域拓展,需要頂層設計,需要國家戰略,需要路線圖。

    ——5月8日,國務院印發《中國制造2025》,這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綱領明確了9項戰略任務,提出將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為主線,以推進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完善多層次多類型人才培養體系,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培育有中國特色的制造文化,實現制造業由大變強的歷史跨越,到2025年邁入制造強國行列。

    ——7月1日,國務院出臺《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將通過互聯網+創業創新、協同制造、現代農業、智慧能源、普惠金融、益民服務、高效物流、電子商務、便捷交通、綠色生態、人工智能等11個具體行動,到2025年初步形成“互聯網+”新經濟形態,使“互聯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創新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量。

    一手是產業變革,轉型經濟,一手是便民惠民,人人受益。十年磨一劍,十年上一個新臺階。

    全國政協委員張連起指出,“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的深度融合,意味著以信息化為手段促進經濟發展的思路已經基本確立,未來將會以互聯網為經濟催化劑,對“中國制造”進行全面升級,產生出新的業態、新的模式和新的技術。

    改革再揚帆,深水再起航。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關鍵之年,新一輪科技體制改革正在向縱深邁進,創新驅動的引擎更加強勁有力,全速運轉。一個充滿公平正義、富有活力和效率的科技創新體制,必將最大限度激發全社會的創新創業活力,讓每個人實現自己的價值和夢想。

    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下,改革沒有窮期,創新永無止境。我們要進一步深化和明確科技體制改革的總方向和路線圖,不驕不躁,無懼無畏,以空前的改革勇氣和創新智慧,驅動社會經濟轉型發展,牽引中國這艘巨輪劈波斬浪,穩健前行。(記者 楊舒 陳海波)

責任編輯: 于士航
 
?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于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系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

一分快3-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