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授人以漁”建立對口支援長效機制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prettygoddess.com 2015-12-17 16:17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上海12月17日電(記者 李榮)“對口支援,絕不是輸一次血就完事,而是要讓其自己能夠造血,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才是長效機制。”在新近的采訪中,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辦負責對口支援的人士道出了這樣的感嘆。

上海自1992年對口支援三峽庫區移民工作以來,到目前共對口支援和幫扶中西部7省市,包括新疆喀什市、新疆克拉瑪依市、西藏日喀則市、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云南省和貴州遵義市等。整個“十二五”期間,上海對口支援和幫扶資金的年均增速為8%。今年,上海安排對口支援項目的資金超過31億元,在對口地區實施項目達720多項。

“授人以漁”,一直是上海對口支援的核心理念之一。上海援藏工作中一份關于江孜縣紅河谷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情況的調研報告中寫道:“要把援藏產業資金變為可運營的資產,發揮杠桿撬動作用,提高效益。”資金是一次性的“輸血”,而資產就是“造血”的循環效應了。

位于日喀則江孜縣的這個現代農業對口支援項目,正在打造全國海拔最高的現代農業示范區,涵蓋當地2400多戶農戶。輸入新理念,是“授人以漁”能力建設的第一步。在示范區,只要提起“接二連三”,大家都已經不再陌生了。這個詞,把當地對農業的認識一下子打開了:傳統“一產”,應延伸至以農產品深加工為主的“二產”和以觀光農業、休閑農業為主的“三產”,促進一二三產相互連接、融合發展。目前,這個示范區不僅有育苗溫室、日光溫室,還對蟲草、藏茸、黑枸杞等高原特色農產品進行精加工,更有生態餐廳、高原農耕文化展示區和西藏首家青稞博物館。

“授人以漁”,其實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沒有窮盡。產業扶持,“走市場”是一個進步,而形成跨地區的產業鏈,是更進一步。對此,上海合作交流辦對口支援的一些“老資格干部”最有體會:以前,在上海辦一次展銷,引進對口地區的名優產品,進行產銷銜接,當然是一種幫扶;如今,“兩頭在滬、一頭在對口地區”的全產業鏈正在不斷形成,是更高層次的產銷互動,對口地區產品的“價值挖掘”空間就更大了。上海有技術研發和網購、電商等營銷優勢,與對口地區的種植和深加工進行“平臺式”對接,對口地區的產業能力中就會不斷地“滲透”進新技術與新營銷的“細胞”和“基因”。

上海對口支援還有一句話,就是“民生為本”。在民生工程中,“授人以漁”也是大有作為。在這些進村入戶的幫扶項目中,“硬件”建起來了,農村公路通到了村口,農民文化廣場有了,農村綜合服務室也有了。這時候,如何把運作“硬件”的“軟件”能力長效地留在當地,就顯得尤為重要。這個“關鍵點”成為上海對口支援的“用力點”,在三峽庫區的示范性移民小區,上海把自己有特色的社區管理經驗帶過來,結合當地實際情況,與當地聯手,探索移民小區的有效管理模式。在云南,上海24家三級醫院結對幫帶云南24家州市、縣級醫院,讓醫療設施與醫療能力“雙運轉”。

責任編輯: 劉楊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于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系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

一分快3-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