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改革”下的山東“新春耕”見聞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prettygoddess.com 2016-04-07 09:28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

新華社濟南4月7日電(記者 張志龍)“清明好時光,春耕備耕忙”。清明前后,記者走訪山東多地,發現“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在指導著農民的“新春耕”。三個轉變透露的是怎樣的春耕新氣象?

從大水漫灌到噴灌澆地 農民降成本各有“訣竅”

記者近日見到高密市種糧大戶王翠芬時,她正在自家的麥地里澆地。十多臺噴灌機一字排開,宛如一架架飛機停在田野上。一臺噴灌機澆水寬度覆蓋十幾米,場面蔚為壯觀。

“一畝地不到一個小時就能澆完,一天一臺機器澆30多畝。”王翠芬說,用水也省下不少,以往大水漫灌,時間長不說,一畝要40方水,現在也就16方水。“最重要的是節省人工費,人工可貴了,每天150元”。

山東是我國水資源嚴重短缺的省份,人均水資源占有量更是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1/6。隨著一些地區地下水位的下降,澆水難、成本高越來越成為一些大戶的“心病”,有了噴灌設備,一些大戶省心不少。

省心的還不止澆地的轉變。今年春耕期間,不少農民告訴記者,農業國際競爭激烈,中國農業發展水平相對落后,成本高昂,進口玉米價格比我們還低,看來必須要“想盡辦法降低成本”。

一些大戶在創新農機具上下了不少工夫。章丘的種糧大戶張保華舉例說,肥料的施用,大伙多是一次性施肥,而他的秘訣是“多次施肥,一次少量”,為此還自己設計了簡易施肥小農具。“肥料的利用率增加了,成本也下來了”。

得益于國家的大政策,控肥、減藥等綠色的農業轉調措施也開始多見。3月下旬,在汶上縣50萬畝糧食綠色高產創建示范方汶西片區核心區,幾架飛機正在進行統防統治工作。

“統防統治可以解決農戶自己防治‘跑、冒、滴、漏’現象,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汶上縣農業局局長王修忠坦言,農藥的使用不當不但會增加農業生產成本,還會對作物和人體產生極大的危害。

大戶著手“糧改飼” 三產融合提質增效

賣掉堆了半年多的18萬斤玉米,張保華思索著如何在“去庫存”后搞一搞“供給側調整”。

去年秋收,他160多畝地產出的玉米堆滿了籃球場大小的場院。因為價格不好,一直沒舍得賣。“往年賣玉米都是每斤1.1元,今年才賣了八毛(一斤)。”張保華說。

“我理解,要提高質量和效率,必須得拉長產業鏈。”這位包地二十多年的農民說,十多年前,自己搞過牛羊養殖,將玉米作為青貯飼料,但當時牛羊肉價格不好;現在形勢發生變化,牛羊肉已成為老百姓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味,自己準備“重操舊業”。

山東3月份還以省政府辦公廳的名義下發了推進“糧改飼”試點,促進草牧業發展實施的方案,提出到2020年,全省青貯專用玉米3000畝連片種植的面積達200萬畝以上,帶動全省種植面積達到500萬畝以上。

張保華說,農業利潤薄,種植養殖加工一體可以提高糧食的利用率,利潤會高出不少,也不耽誤繼續為國家糧食安全作貢獻。

不少種糧大戶也在著手“轉型升級”。王翠芬說,現在是農業大調整的時期,趁著農產品價格振蕩回落期,自己將把握時機進行蔬菜輪作和一定程度的休耕,多用有機肥,提升土壤質量,讓土地回歸更加自然生態的狀態。

山東省農業廳農業專家表示,從供給側改革的角度,提高農產品的品質,發展綠色和生態農業,擴大適度規模耕種、提升種植效率依舊是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主要途徑。

從自己種到雇“田保姆” 種糧也可“高大上”

“最近澆地、打藥,都靠‘田保姆’”。這兩年,山東高密的種糧大戶岳夢羲因為聘請了“田保姆”而讓種地變得輕松,并且成本也低了不少。

給岳夢羲提供服務的是名為“初家”的為農服務中心,是高密市一家農業社會化服務企業。這個中心是由供銷社主導建設的,給農戶提供智能配肥、農機作業、烘干晾曬、農產品收儲等全程農業社會化服務。

“一個電話,專業隊伍就來了。否則,我種這些流轉來的1700多畝麥田可費勁了。”岳夢羲說,依托中心的先進設備和技術,“半托管”打藥、澆地、施肥后,每畝小麥能省出200元。“專業的人來干專業的事,向規模服務要效益”。

記者了解到,在山東,個體農戶依然是種地的主角,但越來越多的“新農人”--家庭農場、種糧大戶正在成為農業生產的生力軍。而讓他們輕松上陣的是由“新農人”出錢購買耕、種、管、收的土地托管模式,農戶稱之為“田保姆”。

不少農民說,山東推行的供銷、郵政、農機等多個系統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已成為他們信賴的“田管家”“田保姆”,種糧也變得“高大上”。

“用上‘田保姆’等專業的社會化服務組織,減少了人工費用,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提質增效明顯”,山東供銷部門相關人士介紹,未來幾年還將建設一大批規模適度、半徑適宜、功能完備的為農服務中心,使其成為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的主陣地。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責任編輯:朱英
回到 頂部
一分快3-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