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發布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prettygoddess.com 2016-04-08 11:11 來源: 海洋局網站
【字體: 打印本頁

2015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發布
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基本穩定 近岸海域環境問題依然突出

近日,國家海洋局對外發布了《2015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以下簡稱《公報》)。《公報》顯示,去年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基本穩定,近岸局部海域污染依然嚴重。

根據《公報》,2015年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基本穩定。海水、沉積物質量總體較好,管轄海域海水環境維持在較好水平,符合第一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約占我國管轄海域面積的94%。生物多樣性狀況保持穩定,國家級海洋自然(特別)保護區的海洋生物資源、自然遺跡和生物多樣性等保護對象得到有效保護。海洋功能區環境滿足使用要求,部分區域環境質量穩中趨好。赤潮災害有所減少,發現赤潮共計35次,累計面積2809平方公里,分別較上年減少21次和4481平方公里。

《公報》顯示,我國近岸海域環境問題依然突出。部分近岸海域污染依然嚴重,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44個大中型海灣中,21個海灣全年四季均出現劣四類海水水質。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實施監測的河口、海灣、灘涂濕地、珊瑚礁等典型海洋生態系統86%處于亞健康和不健康狀態。陸源入海污染居高不下,陸源入海排污口達標排放率仍然較低,88%的排污口鄰近海域水質不能滿足所在海洋功能區環境質量要求。海洋環境災害仍然突出。

據悉,2015年國家海洋局組織各級海洋部門,深入推進海洋生態環境監測工作,重點開展了管轄海域海水質量、沉積物質量、生物多樣性狀況趨勢監測,深化海洋傾倒區、油氣區、重要增養殖區和濱海休閑娛樂區等區域環境監測,密切跟蹤赤潮、綠潮等海洋環境災害發生發展態勢。共布設監測站位約11000個,派出監測人員約56200人次,船舶監測約9200艘次,獲取監測數據約200萬個。

綜合2011年~2015年監測結果,“十二五”期間,我國海洋環境質量總體基本穩定,污染主要集中在近岸局部海域,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多處于亞健康狀態,局部海域赤潮仍處于高發期,綠潮影響范圍有所增大。

2015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選登)

近日,國家海洋局發布《2015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

2015年,國家海洋局組織各級海洋部門,重點開展了管轄海域海水質量、沉積物質量、生物多樣性狀況趨勢監測,加強各類海洋保護區及18個典型生態系統生態監測,強化77條主要入海河流及445個陸源入海排污口監督監測,深化海洋傾倒區、油氣區、重要增養殖區和濱海休閑娛樂區等區域環境監測,密切跟蹤赤潮、綠潮等海洋環境災害發生發展態勢。共布設監測站位約11000個,派出監測人員約56200人次,船舶監測約9200艘次,獲取監測數據約200萬個。現選登部分監測結果如下。

2015年我國管轄海域未達到第一類海水水質標準的各類海域面積(平方公里)

2015年,我國管轄海域開展了冬季、春季、夏季和秋季4個航次的海水質量監測,海水中無機氮、活性磷酸鹽、石油類和化學需氧量等要素的綜合評價結果顯示,近岸局部海域海水環境污染依然嚴重,近岸以外海域海水質量良好。

2015年5月和8月入海排污口鄰近海域水質等級

5月和8月,分別對101個和93個入海排污口鄰近海域水質進行監測。5月,66個排污口鄰近海域水質劣于第四類海水水質標準,占監測總數的65%;8月,67個排污口鄰近海域水質劣于第四類海水水質標準,占監測總數的72%。排污口鄰近海域水體中的主要污染要素為無機氮、活性磷酸鹽、化學需氧量和石油類,個別排污口鄰近海域水體中重金屬、糞大腸菌群等含量超標。82%的排污口鄰近海域的水質不能滿足所在海洋功能區水質要求。

2011年~2015年我國海域發現的赤潮次數

2011年~2015年我國海域發現的赤潮累計面積

2015年,我國管轄海域共發現赤潮35次,累計面積約2809平方公里。東海發現赤潮次數最多,為15次;渤海赤潮累計面積最大,為1522平方公里。赤潮高發期主要集中在5月~6月。2015年是近5年來赤潮發現次數和累計面積最少的一年,與近5年平均值相比,赤潮發現次數減少18次,累計面積減少2835平方公里。

2015年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健康狀況

實施監測的河口、海灣、灘涂濕地、珊瑚礁、紅樹林和海草床等海洋生態系統中,處于健康、亞健康和不健康狀態的海洋生態系統分別占14%、76%和10%。

海洋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分為健康、亞健康和不健康三個級別:

健康:生態系統保持其自然屬性。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系統結構基本穩定,生態系統主要服務功能正常發揮。環境污染、人為破壞、資源的不合理開發等生態壓力在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范圍內。

亞健康:生態系統基本維持其自然屬性。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系統結構發生一定程度變化,但生態系統主要服務功能尚能發揮。環境污染、人為破壞、資源不合理開發等生態壓力超出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

不健康:生態系統自然屬性明顯改變。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系統結構發生較大程度變化,生態系統主要服務功能嚴重退化或喪失。環境污染、人為破壞、資源的不合理開發等生態壓力超出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

環渤海濱海地區海水入侵現狀分布圖

渤海濱海平原地區海水入侵和土壤鹽漬化嚴重。黃海、東海濱海地區海水入侵和土壤鹽漬化范圍較小,但個別監測區近岸站位氯離子含量明顯升高。南海濱海地區海水入侵范圍小,土壤鹽漬化較輕。

2011年~2015年海水增養殖區綜合環境質量等級比例

58個開展監測的海水增養殖區環境質量狀況基本滿足增養殖活動要求。其中,增養殖區綜合環境質量等級為“優良”,“較好”和“及格”的比例分別為91%,7%和2%,未出現等級為“較差”的增養殖區。影響海水增養殖區環境質量狀況的主要因素是部分增養殖區水體呈富營養化狀態以及沉積物中糞大腸菌群、銅和石油類含量超標。

2011年以來,增養殖區環境綜合質量等級為“優良”的比例呈增加趨勢。

2015年海水浴場綜合環境狀況*

在游泳季節和旅游時段,23個重點海水浴場環境狀況總體良好。

注: “*” 2015年海水浴場環境狀況依據《海水浴場環境監測與評價技術規程(試行)》開展。

“**”健康指數不低于80時,指數等級為優,海水浴場環境對人體健康產生的潛在危害低;健康指數低于80且不低于60時,指數等級為良,海水浴場環境對人體健康有一定的潛在危害;健康指數低于60時,指數等級為差,海水浴場環境對人體健康產生的潛在危害高。

“游泳適宜度”是根據海水浴場的水質、水文和氣象等要素,對海水浴場環境狀況進行的綜合性評價。

2006年~2015年全國海洋傾倒量

2015年全國海洋傾倒量分布狀況

2015年全國海洋傾倒量13616萬立方米,較上年減少6%,傾倒物質主要為清潔疏浚物。監測結果顯示,2015年所使用的傾倒區及其周邊海域水深保持穩定,滿足傾倒使用需求;海水水質和沉積物質量均滿足海洋功能區環境保護要求。與上年相比,傾倒區海水水質和沉積物質量基本保持穩定。本年度傾倒區的傾倒活動未對周邊海域生態環境及其他海上活動產生明顯影響。(記者 王自堃)

責任編輯: 劉楊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于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系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

一分快3-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