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先后啟動1040個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工作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prettygoddess.com 2016-06-05 08:33 來源: 浙江日報
【字體: 打印

浙江省先后啟動1040個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工作
古村落,見物見人見生活

建筑學家樓慶西說,保護古村落,比保護故宮還難。難在歷史的脈絡難尋,難在讓古建筑宜居,難在讓古村落真正活起來。但這樣難的事情,浙江省已經做了4年。

6月3日,全省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工作現場會在臺州黃巖區召開。4年前,浙江省全面開展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工作,先后啟動172個歷史文化村落重點村和868個歷史文化村落一般村的保護利用工作,修復古建筑3000余幢、古道212公里,拆除風貌沖突的違法建(構)筑物32萬多平方米。現今,古村落越來越有生氣。

2016年是浙江省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承上啟下的關鍵年,全省古村落第一批重點村要開啟科學利用的大幕,第二批重點村要收官,第三、第四批重點村要繼續按時按序推進,需要重點回答3個問題:如何再現古村落文化內涵,如何合理利用古村落資源,如何建立長效機制?

千村一面

是困境不是危言

古村落保護利用,從規劃到修繕開發,再到進入大眾視野,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

“這是急不來的。時機不到,寧可擱置。”浙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鄭衛認為,讓古村落保護精一點、細一點,首先需要從規劃開始慢一點。

在目前的實際工作中,將城市規劃、美麗鄉村精品村規劃套用到歷史文化村落規劃的現象時有所見。規劃設計師隨意拼湊出的“萬金油”式古村落規劃,最終將導致“千村一面”的后果。

早在全面開展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之初,浙江省就在《關于加強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的若干意見》中,將歷史文化村落分為“古建筑村落”“自然生態村落”和“民俗風情村落”3種主要類型。將古村落分門別類,有助于各村落因地制宜,根據村莊不同類型特點采取不同的保護利用方式。

將古村落規劃做精做細,需要改變程式化的規劃設計模式。浙江省也在探索靈活的古村落保護時間、標準機制,鼓勵規劃設計師沉下去,探索村莊的個性。

“半月煙居半月山,松篁蔭翳抱東環”,位于慶元縣舉水鄉的月山村,是一個“自然生態村落”。但最近數十年的村莊建設,導致大部分古民居遭到破壞。在深入調研月山村的情況后,規劃設計師引入城市意象理論,著力修復“月宮意象”,將梯田、松竹、科舉文化等融入其中。村中后門山形如半月,村前舉溪曲似銀鉤,村莊坐落其間,如同山環水抱的一輪明月。

有了規劃,落地實施也極為重要。有的地方僅將規劃方案當作申報文本,具體實施時卻擱置不用。或是在具體施工時,出現工藝不精和質量粗糙等問題。“必須將規劃的管控作用發揮出來。”鄭衛說,規劃實施需要多工種配合、多部門協調。

古村利用

不功利性地打算盤

古村落保護利用,出發點在何處?絕不是把老祖宗留下的寶貝拿來變現,也絕不能功利性地打算盤。

積極培育村莊產業經濟活力,是浙江成功實踐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的重要經驗。但當前,一些地方為了經濟效益,把原有村民通過拆遷、搬遷、置換的途徑全部轉移出去,對這種古村落保護利用模式需要引起警惕。正如同濟大學教授楊貴慶所說,這是城市開發模式對于鄉村文化資源的“入侵”,最終損害的是鄉村的肌理。

2014年底,幾度滄桑的黃巖北洋鎮潮濟老街重新開街,在適度保持村莊風貌格局的前提下,對基礎設施、建筑內部使用功能加以改造,以滿足現代生活的需要。老街兩側民房大多商住結合,臨街為店面,后面是廚房等,二樓是臥室、客廳。

60歲的蔡莫杰重拾手藝,在老街賣起了棕棚床;屠文君開了家叫“老屠油漆”的店,生意不錯。平水廟里,傳來戲曲咿呀聲,頭發花白的老人坐在臺下,聚精會神聽戲。在這里,歷史文化村落首先是“活著”的人居環境。生活在其中的村民與來來往往的游客一起再現了昔日繁華。

在充分保護的基礎上,合理開發利用是維持古村落生命力的手段,但單一追求旅游開發的現象也需要注意。現代農林業、休閑養老業、教育文化產業都可以作為浙江省歷史文化村落的產業來規劃。不少地方也在探索旅游業的個性和特色。縉云河陽村將圭二公祠、虛竹公祠用于展示教育、重現傳統作坊等。天臺張思村在幾幢古民居里建起農耕主題大院、民俗主題大院。

古村落保護利用需要探索多種模式,要防止旅游過熱、商業味過濃,在保持原汁原味的鄉土氣息的同時,也要為村民帶來一定的收益。安居樂業的古村落,才能見物、見人、見生活。

古村保護

非畢其功于一役

如果把歷史文化村落看成一個有機的生命體,那么更新是其必然現象。古村落的保護修復也不是“畢其功于一役”。

對于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長期投入存在資金缺口依然是困難所在。許多古村落位置偏遠、資金欠缺,但歷史建筑修復、傳統技藝復興都需要大量資金投入。重點村700萬元、一般村300萬元或30萬元的標準,對于古村落整體保護利用需求來說,是杯水車薪。然而,公共財政不可能包攬一切。

因此,浙江農林大學教授王景新呼吁,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亟需多元投入機制,調動社會組織和村莊內生動力,建立長效投入和管護模式,“村民對自己居住的村莊有天然的感情,他們對自己投入的事業是關心的。”

蘭溪市的諸葛八卦村,是浙江省上千古村落中的一個典型。村內有明清古建筑200多幢,如何保護好這些老祖宗留下的寶貝呢?諸葛村兩委認識到,保護古建筑,最為關鍵的是當地村民,首先要讓他們有保護意識。

因此,村里把毀壞文物的處罰措施寫進了村規民約,規定“如有毀壞或破壞文物行為的農戶,村民委員會將中止該戶的一切福利待遇”。這項村規施行后效果顯著,不僅不破壞,村民還自發捐款籌措資金用于保護文物建筑。古老的建筑群、優雅的生態環境、古樸的村風民俗,吸引了各地游客紛至沓來。

與諸葛村相同,在全省各地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實踐的第一線,社會組織和村民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力量。如三門東屏村引入社會資金3000萬元,用于古村保護。慶元月山村村民自籌4000多萬元用于民房自修、民宿開發。

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最能體現我們傳統鄉土文化的地方,仍然是遍布鄉野的古村落。古村落,是鄉愁;那里的故事,是活的。(見習記者 沈晶晶 黃珍珍)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責任編輯:雷麗娜
回到 頂部
一分快3-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