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德無疆——記喀麥隆的中國醫療隊

2016-07-08 10:49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

新華社雅溫得7月8日電(記者 黃亞男)中國政府自1975年向喀麥隆派遣援助醫療隊,41年來,數百名中國醫療隊員在這片熱土上,為當地人民的健康奔跑,用真誠、熱情與醫術贏得喀麥隆患者的愛戴。

第17批中國援喀醫療隊由山西省衛生廳選派,2014年9月赴任,45名隊員分成三部分,分別在中部大區姆巴爾馬約市的姆巴爾馬約醫院、吉德醫院和首都雅溫得婦兒醫院工作。

“中國向非洲國家派出援外醫療隊,幫助非洲貧窮國家改善醫療條件顯示了中國的大國擔當和大國責任,”醫療隊總隊長蒲聯民對新華社記者說。

41年來,援喀醫療隊員踐行著“不畏艱苦、甘于奉獻、救死扶傷、大愛無疆”的精神,受到當地民眾的歡迎和政府的認可,先后有30名隊員獲得喀麥隆國家領導人頒發的勛章。

蒲聯民說,第17批醫療隊來喀后,已累計診治患者近4萬人次,中國醫務人員救死扶傷的感人故事在當地民眾中被傳為佳話。

在雅溫得婦兒醫院,已援外10余年的中醫醫生張默江今年5月底接待了一個特殊患者——35歲的伊蓮娜,她第一次來就診時四肢麻木,走路得人攙扶,基本喪失自理能力。張默江了解到,伊蓮娜發病前工作壓力大、易怒,他懷疑伊蓮娜的肝臟出了問題。張默江為伊蓮娜針灸,并開了中藥,囑咐她每天堅持早中晚各30分鐘運動。

伊蓮娜嚴格按照醫生的要求,不到一個療程,四肢的感覺已逐漸恢復,生活能自理,不用家人陪伴也能自己來就診了。

伊蓮娜說:“真感謝中國醫生,原以為自己不久于人世了,中國醫生讓我活了過來。這些進步讓我對徹底康復有了很大信心,也對未來充滿希望。”

今年4月,家住姆巴爾馬約市的家庭主婦梅露產后大出血,嬰兒不幸夭折,梅露也危在旦夕。有當地同事說,實在不行只能放棄了。

姆巴爾馬約醫院的婦產科醫生王青蕓想的是,只要有一線希望就要爭取。

梅露病情嚴重,王青蕓打電話向國內婦產科和重癥科專家請教,進行遠程指導,搶救歷時48小時,最后梅露終于轉危為安。

記者日前在姆巴爾馬約醫院婦產科見到了前來復查的梅露,她氣色很好,很難想象兩個月前曾經遭遇了一場生死考驗。

梅露對記者說,王青蕓給了她第二次生命,她親切地叫王醫生“媽媽”。王青蕓今年9月就要離開喀麥隆,“我們希望王醫生能夠一直留在喀麥隆,因為我們喀麥隆婦女需要她這樣的醫生”。她想以王青蕓的名字給自己下一個孩子命名,以表達對王青蕓的感激。

吉德位于喀麥隆北部大區,那里地處偏遠,缺醫少藥,中國醫生成為吉德醫院的主力軍,骨科醫生張阿明在吉德醫療分隊最年輕,當地醫療器械不足常常讓他犯愁。

去年1月,家住喀麥隆北部大區小伙子穆罕默杜遭遇車禍,右股骨干骨折,卻未得到治療。去年5月,穆罕默杜抱著一線希望從幾百里外的家鄉趕到有中國醫生的吉德醫院。

穆罕默杜當時的情況可以手術,但手術所需的醫用電鉆、鋼板、螺釘、絲錐和絲弓這些器材讓張阿明犯了難。他東拼西湊僅解決了電鉆、鋼板和螺釘,還從國內托人帶來絲錐和絲弓,所有器械都配齊,手術非常成功。

今年5月,穆罕默杜在手術一年后來醫院取出了手術時安放在體內的固定物,他的下肢功能已完全恢復。

“以為自己這輩子都走不了路了,沒想到中國醫生讓我能重新走路,”穆罕默杜說,他家以務農為生,自己是家里的主要勞動力,車禍后,他自己不僅不能勞動,還拖累家人照顧,感覺非常絕望,中國醫生讓他恢復了健康,他和家人會永遠感謝中國大夫。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醫療隊員中像這樣治病救人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在雅溫得、姆巴爾馬約和吉德這三個城市的居民把中國醫療隊員工作的醫院稱為中國醫院。

蒲聯民說,第17批醫療隊的3個分隊近兩年來共組織了10多次義診,每年都向所在醫院捐贈一批藥品和醫療器械。因為表現突出,吉德市政府和姆巴爾馬約市政府近日分別向吉德醫院和姆巴爾馬約醫院兩個醫療分隊的全體隊員頒發了杰出貢獻獎。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張興華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回到 頂部
一分快3-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