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改革成效漸顯 農業結構持續優化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prettygoddess.com 2016-08-19 07:21 來源: 經濟日報
【字體: 打印

3位專家學者談當前農業經濟發展熱點話題——
供給側改革成效漸顯 農業結構持續優化

農產品供需失衡、競爭力低下是當前我國農業面臨的主要問題。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農產品高水平供需平衡,是提升我國農業競爭力的根本途徑。在2016年二季度農經產業景氣指數發布之際,《經濟日報》邀請3位權威農業問題專家圍繞當前農業經濟發展中的一些熱點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嘉賓:

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 宋洪遠

國家發改委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黃漢權

中國農科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秦 富

農業經濟的“穩”“進”“憂”

今年上半年我國農業經濟形勢如何?近期的洪澇災害會不會對農業造成實質性損害?國家推行的規模化經營、休耕輪作等措施對農業發展會有哪些積極作用?

宋洪遠:今年以來,我國大部分地區遭遇了罕見的洪澇災害,對全年的農業生產會帶來不小的壓力,但也不會產生實質性的影響。首先,洪澇災害對我國農業生產帶來的影響往往只是局部的、短暫的。其次,我國農業抗災減災能力已經有了明顯提高,旱澇保收的農田面積已達到相當規模。第三,全面開展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災害造成的損失,保證了在大災之年也能奪取糧食豐收。

但是,我國農業發展還存在一些短板:農業物質技術基礎還比較薄弱,農業資源環境的負荷比較重;農村人口老齡化越來越嚴重,亟待解決“誰來種地”的問題。國家應持續加大農業投資力度,為農業發展“補短板”提供強有力的物質支撐。因為只有增加農業投資,才能加強農業基本建設,持續提高農業綜合能力;才能加強農村資源保護和生態修復,推動農業綠色發展;才能幫助農民提高科技和文化素質,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

黃漢權:今年二季度,在宏觀經濟總體平穩的背景下,我國農業經濟運行基本穩定,可以用“穩、進、憂”三個字描述。

“穩”主要體現在農業經濟和農業生產上。一是農業經濟穩,上半年第一產業增加值為22096.7億元,同比增長3.1%,比一季度微升0.2個百分點,呈溫和回升走勢。二是農業生產穩,夏糧再次獲得豐收。

“進”主要表現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積極進展。農業結構調整取得成效,預計今年玉米種植面積減少3000多萬畝。農業補短板力度加大,國家財政投資繼續向“三農”傾斜。農牧結合型循環農業、農旅結合型觀光農業以及“互聯網+農業”等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提升了農業供給質量和效益。重點領域改革試點取得積極進展,農村“三塊地”(承包地、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宅基地)改革試點穩步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辦法出臺等。

“憂”主要體現在:一是6月底以來我國多地出現洪澇災害和高溫天氣,部分地區農作物受災嚴重,對下半年農業生產帶來壓力;二是6月份以來多數大宗農產品價格走弱,對農民增收造成較大影響,亟待培育新的增長點;三是糧食“去庫存”任務艱巨,倉容嚴重不足進一步凸顯,農民賣糧難風險加大。

秦富:今年夏糧豐收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穩定奠定了堅實基礎。從可觀察到的各項數據及景氣指數來看,二季度農業生產發展平穩,農產品市場供求總體平衡,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農村改革創新不斷推進。當前我國推行的規模化經營、休耕輪作等措施,對農業發展產生積極作用。有利于農業生產的標準化,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有利于農業的規模化經營,提高農業國際競爭力;有利于農業的休養生息,實踐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糧食安全總體戰略。

密切關注農產品價格走勢

二季度農經產業景氣指數顯示,上半年我國農產品價格漲幅持續上升,導致農產品價格持續上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又會對我國經濟產生哪些影響?

宋洪遠:上半年國內農產品價格上漲7.7%,主要是生豬、水產品和蔬菜價格上漲帶動的結果。今年3月份以來,由于生豬供不應求導致價格一路上漲。前幾年由于生豬市場持續低迷,養殖戶虧損嚴重,大幅調減產能。同時,南方和沿海發達地區擴大了禁養區的范圍,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生豬產能調減的進度。這導致生豬供應缺口大。

水產品價格上漲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上半年我國局部地區出現異常氣候,寒潮、洪澇、臺風等養殖災情較重,養殖戶應對能力不足,影響了水產品的產量;二是水產養殖結構不斷調整,品質高、定位準的名優水產養殖品種價格漲幅較大,拉高了整體價格水平。

蔬菜價格上漲主要是受氣候因素和供應偏少的影響。三大主糧價格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消費需求低迷,供應壓力較大,國內增產,進口增加。

農產品價格的漲跌會直接影響農民務農收入。去年糧價下跌讓農民至少損失了1000億元的收入。今年上半年,豬肉、蔬菜價格上漲對農民增收的貢獻較大,而糧食價格下跌則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農民減收。

黃漢權:上半年我國農產品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一方面來自成本推高,農業用工成本、土地租金、農業生產服務價格等費用的較快上漲、份額提高,通過產業鏈傳導拉升了農產品價格。另一方面源自我國的貨幣政策,研究表明我國農產品價格增長走勢與M1增速走勢高度正相關,主要原因是農產品生產供給彈性小,對流動性過剩反應較為敏感,目前國內充裕的資本流動性必然會傳導到農產品價格上。

總的來看,農產品價格適度上漲有利于增加農民經營性收入,提高其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有利于進一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持續釋放農村消費潛力,以消費擴容升級助推“去產能”和“去庫存”,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騰出空間,在一定程度上對沖了經濟下行壓力;有利于緩解PPI持續53個月負增長的價格下行壓力,避免經濟陷入全面通縮。

秦富:導致農產品價格漲跌的原因很復雜,供求關系是決定農產品波動的主要原因,供不應求時必然導致價格上漲。在開放經濟條件下,還應該考慮國際市場的供求因素。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報告,今年以來,除植物油外,所有種類的食品價格指數均連續5個月出現上漲。這也是我國農產品價格上半年持續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農產品價格漲跌對宏觀經濟的影響不容忽視。農業支持政策特別是價格支持政策對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至關重要,從國家層面來看,由于政府對農產品直接進行價格干預和補貼的“黃箱政策”的直接有效性,無論是早先歐共體共同實施的農業政策,還是日韓的大米價格支持都曾經導致糧食供給過剩,我國也有數次過剩與不足的大起大落的歷史實踐。我國應強化保留“黃箱政策”,充分的發揮運用政策手段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的直接功效。

農產品國際競爭力有待提高

上半年我國農產品出口增長、進口下降,是否意味著我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提升?國內農產品競爭優勢何在?

宋洪遠:今年以來,世界農產品供求格局基本穩定,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并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農產品進口下降,主要是因為國際農產品價格的下跌。今年玉米臨儲政策調整后,國內玉米價格顯著下降,國內外玉米價差快速縮小,導致玉米替代品進口大幅減少。國內外價差大,企業具有較強的進口動力,導致三大主糧進口較多。農產品出口增加的品種,主要還是水果、蔬菜和水產品等我國傳統的優勢農產品。國內水果價格今年以來明顯下降,價格優勢凸顯,企業出口動力增強。

要想提高我國的農產品價格競爭力,就需要加快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理順國內外價格關系。加快農業科技創新,不斷提高農業科技水平,降低單位農產品生產成本。加快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降低人工成本。加快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提升農業要素使用效率。加強農產品質量監管和引導,努力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黃漢權:上半年,我國農產品出口增加、進口下降,這并不意味著我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提高了,二季度我國農產品出口增長主要集中在水海產品和蔬菜等行業,這些行業屬于勞動密集型,是我國農產品出口的傳統優勢產業,其出口增長主要受國內價格階段性回落和國際價格上漲的雙重影響。而我國糧食目前處于供大于求階段,受4月份以來玉米收儲政策改革影響,國內糧食尤其是玉米市場價格回落,國內外差價縮小,谷物及其制品進口較大幅度下降。

秦富:進出口變化在很多時候并不等同于國際競爭力變化,更多是利益驅動使然。當前我國農產品競爭力總體是比較低的。

一方面,土地經營規模決定了農業的基礎競爭力。我國農戶平均經營規模只有0.6公頃,相當于韓國和日本的三分之一、歐盟的四十分之一、美國的四百分之一,競爭力非常低。

另一方面,農業科技始終發揮著基礎性和關鍵性的支撐作用。盡管2015年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已提高到56%,但與70%至80%的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國際農產品市場價格主要由出口國生產成本決定,我國農產品成本在與日韓趨于接近的同時,必然與美加澳等主要出口國的差距不斷拉大,這也意味著競爭力的進一步削弱。客觀地講,我國主要大宗農產品在成本、價格以及國際市場占有率等方面缺乏競爭優勢,而傳統的勞動密集型農業生產具有一定競爭優勢,但是,隨著近年我國農業勞動成本的不斷上漲,這種相對優勢也在不斷地減弱。

綜合施策提升種植效益

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農民種植效益的重要途徑。如何通過深化農村重點領域改革來促進農業規模化經營,調整種植結構,發展綠色農業?

宋洪遠: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土地流轉始終是關鍵。首先,要加快推進農戶承包地的“三權分置”,扎實推進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健全土地流轉的交易信息網絡體系,加強農村土地流轉的規范化管理。要鼓勵規模經營業主與農戶建立穩定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保護流轉雙方合法權益。

其次,要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新型農業服務主體。

第三,要制定和落實扶持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政策。通過進一步加大財政扶持的力度、強化信貸扶持政策和完善農業保險體系等措施,推進適度規模經營。

黃漢權:今年以來,我國進一步深化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改革,通過市場機制作用使不同農產品比價關系恢復到合理水平,并以價格指揮棒為引領優化資源配置,調整農業生產結構,減少玉米種植面積,增加大豆種植面積,形成與市場需求相適應的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提高農業供給質量和效益。

秦富: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發展綠色農業,提高農業供給質量和效率,是當前調整種植結構的重要取向。

國家應該加大補貼力度或擴展補貼內容,發展綠色農業。首先,要充分發揮現有農業補貼政策的引導作用。農業支持保護補貼中,將80%的農資綜合補貼存量資金,加上種糧農民直接補貼和農作物良種補貼資金,用于耕地地力保護。

其次,要強化政府的補償責任。一方面確保綠色發展,必須實行土地用途管理,將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劃定為農業用地不得隨意更改。政府必須對農民發展權受限給予充分的補償。另一方面,亟待探索通過生態補償的方式引導農民調整農業結構,通過輪作休耕讓土地休養生息。

第三,強調綠色發展更要有保障自我糧食安全的戰略意識。鑒于糧食的基礎性、戰略性、準公共性等特征,并從其他國家或地區的經驗和教訓來看,國際上任何負責任的大國都不會把自己的糧食安全命脈寄希望于不確定的國際市場上。因此,在強調綠色發展的過程中,更要有保障自我糧食安全的戰略意識。

此外,綠色發展離不開基礎設施和科技的雙支撐,亟需各級政府持續穩定大力支持,要有從根本上提高生產率的戰略手段。同時,迫切需要制定并出臺綠色發展的考核體系,切實保障綠色發展的全面實現。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責任編輯:周楠
回到 頂部
一分快3-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