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在藍天下,共享教育公平

2016-09-06 08:03 來源: 人民日報
【字體: 打印

如果說在招錄上向農村孩子傾斜,體現了結果公平,那么如何在起點公平上發力,對農村孩子同樣重要

9月開學季,又一批新生走入大學校園。據報道,今年有近千名寒門學子圓夢北大、清華,創近年來新高。過去幾年,各高校通過多種方式促進和引導教育公平,各高校寒門學子在新生中所占比例有了大幅提升。

考中北大清華的農村學生,日益增多,與北大推出“筑夢計劃”、清華推出“自強計劃”有關。特別是近年來,國家實施“農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農村學生考中名校的機會隨之大增。正如一名受益的農村學生所言,“盡管我還算不上特別優秀,但國家的政策還是給了我一次機會,讓北大變得不再遙不可及。”

這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情。當越來越多的農村學生健步邁入高校,他們的人生便有了無限可能。這是對“寒門難出貴子”的有力反駁。

“寒門生貴子,白屋出公卿”,教育改變命運的信念曾激勵著無數貧寒子弟發奮苦讀。而近年來,寒門難出貴子卻似乎成為輿論憂慮的社會現象,其一大依據是,考中名校的農村學生占比不斷下降。有學者統計發現,1978年至1998年,來自農村的北大學子比例約占三成,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下滑,2000年至2011年,考上北大的農村子弟只占一成左右。

“苦累都不怕,最怕的是沒機會”,人民日報曾就弱勢群體生存狀況做調查,有人如是感慨。對于農村學生來說,他們早早體會到生活艱辛,有強烈改變命運的樸素愿望。但是,由于農村教育較為落后——在一些農村,甚至出現了教育“空心化”和學校“懸浮化”的窘況,農村孩子要考上理想的學校,往往要付出比城市孩子更多的努力。

“我是希望你能有一個精彩的人生,主要任務就是出國,鍍金,明白嗎?”在前不久熱播的電視劇《小別離》中,城里家境寬裕的孩子,所考慮的是出國留學,而對于農村孩子來說,最迫切的或是能不能考上理想大學。不同的階層都對孩子未來寄予良苦用心,而所處境遇不同,則決定著不同的人生方向。

招錄政策向農村孩子傾斜,重點高校適當提高招收農村學生比例,是矯正也是彌補。毋庸諱言,多數農村學生面臨3個不夠公平:一是起點,比如有調查稱,農村孩子有條件接受學前教育的不足40%;二是過程,無法像城市孩子那樣,有機會參加各種興趣班,以及享受到發達、充足的信息優勢;三是結果,一些重點高校集中于大城市,對當地生源招收比例較大。在這個意義上,讓他們有更多機會被重點高校錄取,恰可體現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被譽為“促進社會公平的最偉大工具”。如果說在招錄上向農村孩子傾斜,體現了結果公平,那么如何在起點公平上發力,對農村孩子同樣重要。同在藍天下,城鄉孩子都有權利共享優質教育資源,這就需要促進教育均衡化,補齊農村教育發展短板,繼續加大教育資源向中西部和農村傾斜。

“深愿及此時機,崇德修學,勉為真君子,異日出膺大任,足以挽既倒之狂瀾,作中流之砥柱”。百年以前,梁啟超這樣勉勵考上清華的莘莘學子。誠然,無論考上北大、清華還是其他高校,只是人生的新起點,而能不能擔大任、作砥柱,取決于能否崇德修學。每名學子都是追夢者,也是筑夢者,各自成就出彩人生,這正是教育公平的魅力所在。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劉淼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回到 頂部
一分快3-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