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企業在華投資為何如此看中“硬科技”?

2016-10-14 19:20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

新華社上海10月14日電(記者 賈遠琨)GE、三星、沙特基礎工業等國際知名外資企業將中國企業作為其風險投資的重要選擇。新一輪外資企業在華投資區別于以往,不是看中低廉的生產成本,而是看中中國企業在新材料、新技術方面研發能力的不斷提升。

“創新中國2016國際論壇”14日在上海舉行,與會企業代表多為世界500強企業的研發和風險投資部門負責人。他們表示,外資企業在華投資的聚焦點將在新材料、新技術等“硬科技”,工業與信息智能技術的結合將推動制造業發生顛覆性變化。

近年來,受制于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成本提高等因素,一些外資企業選擇撤離中國市場,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外資企業的研發和風險投資團隊卻在加快在華投資的步伐。

14日,GE、三星、沙特基礎工業等外資企業與上海市寶山區政府共同合作參與的創投基金正式啟動運營,基金主要投資領域將為新材料及應用,投資對象以創業為主,海外技術引進為輔。

外資企業之所以對在華投資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是因為一些新材料、新技術的研發和應用領域,國內外差距并不大,而隨著中國對科技創新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以及科技研發和應用人才隊伍的不斷壯大,在中國投資“硬科技”的機會也越來越多。

GE研發副總裁克里絲汀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GE在中國的研發中心有60多個實驗室,專注于尋找新材料,中國在科技創新方面的進步給GE在中國的發展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制造業創新的未來在于數字和物理世界的融合,信息技術創造的可能性最終還是要通過制造業來實現。

她舉例說:“比如,3D打印技術展示了數字和實體的結合,這項技術使得新產品進入市場的周期可以縮短15%,可能幾周就有新產品推出,但最終是要通過新材料和機器來將點子變成現實。”

然而,相對于互聯網商業模式的創新,專注于新材料、新技術的“硬科技”的研發應用周期將更長。沙特基礎工業風險投資總裁拉吉夫表示,新材料的研發周期可能是10至15年,但這是非常正常的周期。“我們通常不會選擇周期在3至5年的技術創新,因為有的技術很復雜,注定不可能很快投放到市場,但這樣的技術代表著未來的發展方向。”

“制造業需要回歸本源,就是質量和創新,這是德國企業給我們的啟示。”菲尼克斯電氣中國區總裁顧建黨說:“直至互聯網產業迅猛發展的今天,德國企業依然堅持認為,解決一切問題的根本在于技術,而不是商業模式,因此戰略投資者將更加關注材料、機器和信息等顛覆性創新項目。”

研發投入投放在哪里決定了一個企業能夠走多遠。上海市經信委副主任徐子瑛表示,近5年來,上海的制造業企業正在轉型發展,當前國內企業的研發投入集中在集成創新和應用創新,而國外的一些科技實力較強的企業則更關注基礎工業研發。未來,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與高端醫療器械、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等將是上海重點發展的方向。而鋼鐵、船舶、化工等傳統行業也有待于借助新技術實現轉型發展。

與外資企業合作成立創投基金也是通過政府投資吸引海外投資、培育優質項目的一種新嘗試。上海市寶山區委書記汪泓表示,以“基金”引入優質項目,以“資本”投入區內企業,通過市場選擇和專業評估集聚資源,將有助于形成新材料產業基地。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宋巖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回到 頂部
一分快3-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