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果農“想改變” 折射果業供給側改革大趨勢

2016-10-19 19:11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

新華社蘭州10月19日電(記者 梁強)盡管費時又費力,每畝地還要多投入2000多元錢,梁瑞軍在自家25畝的果園里,還是堅持給掛果才兩年的果樹使用農家肥、有機肥和生物農藥。抱有“先把好東西生產出來,取得消費者認可”理念的梁瑞軍,在今年這個剛剛開始的銷售季,獲得很多“回頭客”的訂單。

甘肅崇信縣黃花塬村農民梁瑞軍樸實的想法和實踐,在農業專家眼中就是農業供給側改革很直接的一個映像。“從去年開始,這三到五年是蘋果產業大調整、大變革期,那些種植規模小、技術含量低、投入跟不上、市場意識薄弱的果業低產能,必然會被淘汰出局。”面對成本優勢不再、多樣化水果沖擊、農業人口老齡化問題愈發明顯以及消費者對果品品質和安全越來越講究的新形勢,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果樹系教授趙政陽對果農的告誡直接而迫切。

對水果行業來說,催生供給側改革的信號愈發急迫,蘋果業的轉型升級在果業專家們眼中更是首當其沖。“在農業現代化中,我們與國外的差距很大,歷史欠賬很多。現在蘋果的栽培、生產模式落后,急待從源頭端改造優化。”甘肅農業大學園藝學院院長陳佰鴻說。

據業內專家給出的最新數據顯示,經過30多年的發展,我國蘋果種植面積已達3800萬畝。2015年中國蘋果種植面積和產量占到全世界的47%和54%,成為全球最大的蘋果生產國、消費國。

然而不容忽視的是,從去年蘋果價格大幅下降開始,蘋果業長期以來存在的問題日漸凸顯:品種單一、結構雷同,紅富士“獨霸天下”,比重達到70%;經營管理薄弱,農機使用缺乏,一個人工只能管三至五畝果園,而發達國家一個人工可以管100畝以上……

“好的不多,多的不好。”趙政陽對目前我國水果行業發展現狀做出“不客氣”的判斷,他開出的“藥方”是轉型升級,包括調整區域布局、轉變經營模式、變革栽培模式、發展品牌化戰略,其著眼點就是“省力”。

日前召開的第三屆平涼金果博覽會上,記者看到,在全國優質果品基地、同時也是北方蘋果種植主產區之一的甘肅平涼,用于果園農藥噴灑的簡便式多旋翼機植保無人機、開溝器和噴霧機的小四輪果園管理機等,吸引了不少果農的目光,他們積極向經銷商咨詢問價,表現出強烈的購買欲望。

為全力加快現代果業發展,平涼市提出要推動蘋果栽植由喬化稀植向矮化密植、品種結構由單一向多樣化、生產方式由勞動密集型向高效節本型、果園管理由常規管理向集約管理“四個轉變”。

其實,就像梁瑞軍一樣,“想改變”的新生代果農已經開始探索果園轉型升級。甘肅靜寧縣細巷鄉尹紅村37歲的果農尹海平,把自家7畝果園改造成矮化密植栽培,1畝地就有220株果樹,3米寬的行間距使施肥、割草、采摘等作業的各式農機用起來非常方便。“現在不但不除草,還在果園里專門種草,為的是能產生更多有機質還田,提高蘋果品質。”尹海平還嘗試不再給蘋果套袋,讓陽光更多地直接照射,充分進行光合作用。同時改用有機肥料,用自然栽培的模式來提高蘋果品質,改善口感味道。

“這樣做,蘋果個頭小了一點、產量少了一點。但我會堅持發展有機蘋果,把規模做大來適應消費者需求和市場發展趨勢。”尹海平對現在做的事情充滿信心。

平涼市委書記鄭亞軍表示,目前全市已種植蘋果243萬畝,力爭到2020年,蘋果面積達到260萬畝以上,果樹經濟林產值突破120億元,主產區果農人均收入達到萬元以上。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林巧婷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回到 頂部
一分快3-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