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經驗“亮”在何處?

2016-10-31 10:30 來源: 福建日報
【字體: 打印

由于生態環境基礎較好、生態文明改革舉措走在前列,福建省被確立為全國第一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

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黃端在解讀《福建方案》時表示:“福建生態文明建設起步早、力度大,在生態文明建設和體制機制創新方面作了一系列有益探索,特別是在實行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實施全流域水生態環境綜合整治、開展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建立健全農村污水垃圾治理長效機制、推進空間協同管控和服務管理現代化、生態司法保護等7個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形成比較成熟的做法經驗、工作體系和制度機制,具有重要的示范推廣價值。”

頂層設計要先行

不斷探索建立生態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的具體形式并不斷加以完善,創立和完善了黨政領導生態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明確黨政領導是生態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第一責任人,強化黨政同責、落實屬地責任。

黨政同部署。成立由省委書記擔任組長、省長擔任常務副組長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領導小組和省生態文明建設領導小組。以省委、省政府名義出臺《福建省貫徹落實中央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意見的實施方案》《福建省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實施方案》《關于進一步加強環境保護工作的若干意見》,省人大也發布《關于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決定》。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生態環境保護會議,省委書記、省長親自部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推動各市、縣(區)黨委、政府落實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要求。

黨政同責任。每年年初,由省委書記和省長與各設區市、平潭綜合實驗區黨政“一把手”簽訂生態環境保護目標責任書,以此模式為標準,通過層層傳導壓力,將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落實到各地各級黨政一把手。

黨政同考核。每隔半年,各地黨委、政府將履行責任書情況向省委、省政府和省生態文明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書面報告;年終,省委、省政府組織開展落實情況考評,考評結果作為當地黨委政府績效考核的重要依據。

通過實施黨政領導生態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福建從上到下構建了統一的組織領導體系和工作推進機制,是促進生態文明建設、保護生態環境的有力保證。

綠色發展是根本

通過改造經濟存量、構建綠色增量,努力提升經濟綠色化水平。“十二五”期間在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7%,人均GDP達10915美元的同時,能源資源消耗強度保持全國先進水平,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雙贏。

推動綠色布局。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出臺重點產業布局指導意見,嚴把產業政策關、資源消耗關、環境保護關,優化石化、汽車、船舶、冶金、水泥、制漿造紙、印染等7類產業布局,引導沿海地區加快產業集聚,山區重點保護生態,努力做到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污染集中治理,提高土地、海域和岸線等要素配置效率和投資強度、產出率。

促進綠色轉型。實施價格杠桿、等量淘汰、財政獎勵等政策,堅決淘汰落后產能。深入推進節能減排,全省萬元GDP能耗、二氧化碳排放均比全國平均水平低近1/4;建立全省統一的排污權交易市場,二級市場交易活躍。著力優化能源結構,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16.8%,高出全國4.8個百分點。注重以科技創新推動傳統產業升級,加快數控一代、智能裝備、機器換工、智能服務發展,打造產業轉型升級新引擎。如泉州市全面禁止開采石材,形成了“買世界(進口原材料)、賣世界(出口產品)”的產業發展新模式,創新“互聯網+石材”“文化+石材”等商業模式,大量推動電鍍集控區污水第三方治理,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環境質量保持居福建前列,成為“中國制造2025”地方樣板。

加快綠色增長。“十二五”期間,福建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從7.4%提高到10.1%。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從12.5%提高到15.2%,京東方面板項目、聯芯國際集成電路、華佳彩高科技面板等一批龍頭項目加快建設,電子信息制造業規模居全國第八位,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銷售收入居全國第九位。注重培育綠色產業新增長點,實施“千萬林農增收千元工程”,林下經濟成為林區新生的“綠色生產力”。

治理致富相結合

自1983年起,福建在長汀縣開展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其成功實踐已成為我國南方水土流失治理的典范。從2012年起,福建將長汀經驗推廣至全省范圍,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取得了明顯成效。至2015年底,全省水土流失率降到8.87%,處于全國先進水平。

成立了由省委書記、省長任組長的水土保持工作領導小組,實行省領導掛鉤幫扶水土流失治理重點縣制度,共安排16位省領導、67個部門單位、10個經濟較發達縣(市、區)對重點縣進行掛鉤幫扶,并將水土流失治理納入省委、省政府督辦的“五大戰役”和“為民辦實事”項目范圍。

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實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山林經營權流轉,以及資金扶持、項目安排傾斜、基礎設施配套等優惠政策。通過農民承包治理、大戶引導治理、企業和個人承包治理等途徑,引導農民群眾及社會各界的力量參與水土流失治理。一些地方不斷開拓創新,如長汀縣在全國率先成立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公司,實施企業化治理。

對全省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和重點治理區進行復核劃分,科學編制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規劃、專項治理規劃和年度治理實施方案,做到“一縣(市)一規劃”。加強部門聯動,省直各成員單位積極履行職責,紛紛以實際行動助推發力,推動實施。

堅持治理與致富、治理與美化、治理與持續、治理與預防相結合,在加快國家重點水土保持項目建設的同時,持續開展22個重點縣、100個重點鄉鎮、水土保持生態村等水土流失重點治理項目,有效帶動了治理地區支柱產業不斷發展壯大、生態環境不斷改善。

先后出臺了《水土保持條例》《水土保持補償費征收使用管理辦法》《水土保持補償費收費標準》《關于推進水土流失治理企業化運作實施方案》等政策法規,有關市縣也相繼出臺一系列水土流失治理配套措施,為水土流失治理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此外,在生態建設中,我省堅持“多舉措并用、上下游聯動”,實施全流域水生態環境綜合整治;突出“籌資金、抓建設、保運行”,建立健全農村污水垃圾治理長效機制;以“多規合一”廈門試點為契機,推進協同管控和服務管理現代化;加強生態環境依法保護力度,實現設區市生態環境審判庭全覆蓋等多個方面的探索都取得了顯著成效。

責任編輯:雷麗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回到 頂部
一分快3-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