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供給側改革實現全行業脫困

2016-11-14 07:23 來源: 經濟日報
【字體: 打印

《鋼鐵工業調整升級規劃(2016-2020年)》將于近期公布——
以供給側改革實現全行業脫困

工業和信息化部11月13日表示,將于近日發布《鋼鐵工業調整升級規劃(2016-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圍繞“到2020年鋼鐵工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實現全行業根本性脫困”的總體目標,從化解產能、創新驅動、綠色發展、智能制造、品種質量等5方面提出了引導性的調整升級目標。

去產能助力行業脫困

去產能仍是首要目標。產能過剩是制約行業發展的根本性問題,為使產能利用率恢復到合理水平,《規劃》提出“十三五”期間,粗鋼產能在現有11.3億噸基礎上壓減1億噸至1.5億噸,控制在10億噸以內,產能利用率由2015年的70%提高到80%。

《規劃》還提出,“十三五”期間能源消耗總量和污染物排放總量分別下降10%和15%以上;前10家鋼鐵企業產業集中度由目前34%提高到60%;結構鋼材占建筑用鋼比例由10%提高到25%以上;主業勞動生產率由目前的514噸鋼/人·年提高到國際先進水平的1000噸鋼/人·年以上。

“去產能是鋼鐵業實現脫困發展的必然要求,重點是做好嚴禁新增產能、依法依規去產能、推動‘僵尸企業’應退盡退三方面工作。”工信部原材料工業司司長周長益表示,去產能是要去“誰”?主要是兩類產能,即不符合法律法規的產能和落后產能。同時,考慮到“僵尸企業”占用社會資源、低價銷售沖擊市場,擾亂經濟秩序,因此要將其作為化解過剩產能的“牛鼻子”,應退盡退。

在嚴禁新增產能方面,《規劃》要求各地“十三五”期間一律不得凈增鋼鐵冶煉能力,對于各地擬備案的鋼鐵行業結構調整及改造項目必須要嚴格執行產能減量置換,包括之前已經國家核準和地方備案的擬建、在建項目,也要執行減量置換。

事實上,“十二五”期間,我國就要求鋼鐵項目建設須實施等量或減量置換,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環境敏感區域,要實施減量置換。那么,“十三五”的鋼鐵行業產能置換工作與以往有何不同?對此,周長益指出,考慮到過去部分鋼鐵項目的產能置換存在將已關停多年的“死產能”作為置換產能,導致置換形同虛設,鋼鐵產能年年增加。為杜絕類似現象,實現“十三五”期間粗鋼產能凈減少1億噸至1.5億噸的目標,《規劃》明確提出在實施產能置換中四類產能不得作為置換產能,包括2015年(含)以前已淘汰產能、落后產能、列入壓減任務的產能、享受獎補資金和政策支持的退出產能,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鋼鐵產能真正降下來。

重組不搞“拉郎配”

在我國鋼鐵行業大規模發展階段,一些企業為快速擴張,不斷舉債建設,行業產能嚴重過剩、整體陷入困境的情況下,這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加劇,償債能力減弱,導致債務風險上升,部分企業甚至出現了資不抵債,債務違約現象。因此,《規劃》將去產能和去杠桿結合起來。對于在建鋼鐵項目和城市鋼廠搬遷項目,要結合當前形勢,在減量發展基礎上重新評估建設可行性,防止產生新的資不抵債企業;對于資不抵債、債務違約的企業,要通過破產重整、債務重組、破產清算等多種方式加快處置;對于技術裝備先進,產品有特色、有市場的企業要多采用破產重整、債務重組的方式處置;對于其他資不抵債企業,堅決不搞“拉郎配”式的重組,該破產清算的要堅決依法破產清算,推動企業整體退出。

目前,我國重大鋼鐵布局調整已經基本完成,寶鋼湛江、武鋼防城港等南部沿海基地項目建設緩解了我國鋼鐵“北重南輕”局面,部分城市鋼廠搬遷從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鋼廠與城市發展不相融問題,大批沿海鋼廠的建設解決了進口礦石長途運輸高成本問題。

關于各地布局調整的方向和思路,周長益表示,東南沿海地區,要建好一流水平的湛江、防城港等沿海鋼鐵精品基地,不謀求規模的進一步擴張。遠離沿海的內陸地區要打破按行政區劃平衡鋼鐵產能的概念,實施減量布局調整。中西部地區、東北老工業基地則要實施本區域的整合,壓減過剩鋼鐵產能。

關于城市鋼廠的出路問題,《規劃》指出,不符合所在城市發展要求,改造難度大、競爭力較弱的城市鋼廠,要實施轉型轉產,退出鋼鐵行業;符合所在城市發展規劃的城市鋼廠,要實施“綠色發展、產城共融”戰略;確需搬遷的城市鋼廠必須實施減量搬遷。

提高行業有效供給

《規劃》還提出,要將創新驅動、智能制造和服務型制造三者結合起來,推進鋼鐵工業有效供給水平的提高。周長益表示,考慮到目前鋼鐵工業還存在創新載體分散、各自為戰、協同創新不足等問題,“十三五”期間要支持現有科技資源充分整合,實施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創新模式,在鋼鐵領域建設國家級創新平臺、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鼓勵企業與科研院校、設計單位和下游用戶協同創新,強化創新體系建設,實現創新引領發展新局面。

周長益還透露,“十三五”期間,工信部將重點培育流程型智能制造、網絡協同制造、大規模個性化定制、遠程運維4種智能制造新模式的試點示范,總結出鋼鐵工業智能制造的發展路徑;鋼鐵企業要通過早期介入用戶超前需求、后期跟蹤改進等模式,主動由制造商向服務商轉變。特別是要在高技術船舶、海洋工程裝備、先進軌道交通、電力、航空航天、機械等領域重大技術裝備所需高端鋼材品種方面取得突破。

引導我國建筑用鋼從螺紋鋼為主轉向結構鋼材為主成為《規劃》的一個重要方向。鋼結構建筑在抗震性能、鋼材循環利用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有利于推進建筑工業化和實現鋼材綠色消費。目前我國鋼結構建筑比重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鋼結構用鋼約5000萬噸,占建筑用鋼比例約10%。

周長益表示,“十三五”期間,鋼結構建筑的推廣應用是必然趨勢。鋼鐵企業要主動參與鋼結構示范產業基地建設,研發生產與鋼結構建筑構件需求相適應的定制化、個性化鋼鐵產品,促進鋼結構建筑推廣應用。同時,“十二五”期間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400兆帕高強鋼筋生產比例已達到99.6%以上,“十三五”期間要重點推廣500兆帕及以上高強鋼筋。(記者 黃鑫)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張維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回到 頂部
一分快3-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