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建筑垃圾變廢為寶“卡”在哪?

2016-11-14 09:03 來源: 北京日報
【字體: 打印

“十三五”期間,本市規劃建設6處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置設施,實現建筑垃圾規范處置率達到85%。近日記者走訪建成并投用的首鋼環境產業有限公司發現,每年可回收利用100萬噸建筑垃圾的生產線,利用率還不到30%!

建筑垃圾變廢為寶“吃不飽”的尷尬,問題出在哪兒?

回收比填埋省地100畝

在首鋼園區南部,兩條巨大的傳送帶不停地將一塊塊巨大的建筑垃圾送進機器,經過破碎、分選、篩分、處理等一系列工藝之后,成噸的建筑垃圾被細化成石料。廠房的一側,大量石料堆成了山包,細軟的小石子上緊緊地裹著黑色的苫布。這些大小不一的石料就是環保型骨料建材,可以作為鋪路路基、瀝青混凝土和透水磚生產的重要材料。

首鋼環境產業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生產線投產一年多時間,生產了近30萬噸環保骨料,其中,8萬噸粗、細骨料已應用在首鋼東門至門頭溝的長安街西延道路建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這種骨料比一般材料更結實、延展性更好,做成的透水磚也更輕、更耐磨,透水性更強。”

除了能夠制成環保建筑材料之外,分離出來的碎木條、碎膠條等輕物質被送到首鋼魯家山焚燒廠發電,而鋼筋、鐵絲金屬材料回收也能達到上千噸。同時,與傳統的填埋法相比,資源回收利用方式每年可節約土地100畝,這對于寸土寸金的北京而言尤為可貴。

三大原因讓垃圾處理“吃不飽”

盡管前景光明,可現狀讓人揪心。開工一年多,首鋼環境產業有限公司的產量卻一直維持在每月2萬噸左右的水平,年實際產量只有20多萬噸水平,對于一家年設計產能100萬噸的企業而言,既沒有“吃飽”也沒有“吃好”。

“吃不飽”并不是全市建筑垃圾減少了。數據顯示,本市建筑垃圾年運輸量達4500多萬噸,其中85%是開槽土,除了通過回填方式進行利用之外,需要資源化處理的建筑垃圾約有600萬噸,而目前本市資源化消納能力連一半都不到。

首鋼環境產業有限公司負責人給記者道出了“吃不飽吃不好”的緣由。

首先是銷路受阻。環保型材料成本售價普遍高于普通產品,“幾乎同樣的東西,雖然回收環保型可能更好,但從成本角度而言,施工企業更愿意用便宜的。”

其次,建筑垃圾消納費收取不明確。為了推廣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理,本市曾出臺了相關政策,要求垃圾產出方給予處理單位每噸30元費用。但目前在費用支取方面缺乏明確細則,不少建筑企業至今也沒有繳納相關費用,許多企業不知道該怎么繳納。

另外,建筑材料市場的不規范仍然是重要的客觀原因。記者了解到,建筑垃圾運輸處理一般都是建設方和運輸公司簽訂合同,按土方或車次計算,“消納辦法很多,不少都是私自找地方倒掉,真正運到資源回收企業的很少,畢竟成本高,利潤少。”這位負責人說,隨著本市從2014年開始加大對渣土運輸車輛和企業的管理、執法,這種現象已經有所緩解,但由于違法成本低,無法從根本上斬斷這條黑色利益鏈。目前,對于違規運輸、傾卸的渣土車處罰上限只有3000元。

多區也將建設回收基地

建筑垃圾回收利用“吃不飽吃不好”的現象已引起市政府的重視。市相關部門正在對消納費繳納具體流程進行研究,制定細則;同時,市政工程優先采購建筑垃圾資源化產品的政策正在研究制定。

“如果相關政策能為建筑垃圾變廢為寶打通經脈,這對于正在抓緊建設的各個處理廠來說,是一個大的利好消息。”首鋼環境產業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說。

依據市城市管理委近日發布的“十三五”時期城市管理發展規劃,除了首鋼環境產業有限公司外,本市還要在大興、豐臺、房山、海淀、朝陽各規劃一處處理基地,力爭使本市建筑垃圾規范處置率達到85%,資源化處置能力提升至800萬噸。目前,大興的項目已經基本完工,豐臺、房山項目預計年底開工建設,海淀、朝陽的項目也將在年底立項。(記者 劉可)

責任編輯:林巧婷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回到 頂部
一分快3-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