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蝶變:老工業基地在“加減同步”中優化供給側

2016-11-18 18:57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

新華社長沙11月18日電(記者 張春保、陽建)走進我國工業重鎮湖南株洲市,高聳林立的煙囪已難尋蹤跡,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個綠意盎然的生態廠區。這個曾經“黑乎乎、灰蒙蒙”的老工業基地,正在蝶變成“綠茵茵、水靈靈”的現代化宜居之城。

“關閉企業473家,淘汰落后生產線195條,拆除煙囪452根。”株洲市發改委總經濟師周述勇說,作為供給側改革的“任務大戶”,株洲對污染和落后產能“當關則關”,分類有序進行市場出清,果斷關停并轉旗濱玻璃、株冶、株化等“三高、兩低”企業,強力推進清水塘老工業區搬遷改造。

“株洲冶煉最紅火的時候,產量占了世界的四分之一。現在,重金屬、鋼鐵、化工等五大污染行業基本上沒有了。”株洲市環保局副局長何長順說,清水塘地區的工業總產值已由高峰期的400億元降至目前約100億元,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比五年前大幅下降。

“去產能不是簡單的騰籠換鳥,也不是異地重復低水平供給。”株洲市委書記毛騰飛介紹說,要在“去”中“轉”、在“轉”中“升”,著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擴大有效供給。比如,旗濱玻璃搬遷后,產品升級換代,產量增加一倍,能耗卻降低一半。

根據規劃,作為全國城區老工業區搬遷改造試點地區,清水塘地區在完成升級改造后,產業結構將以現代服務業為主,預計未來10年產值將超1000億元。

企業是市場的主體,改善營商環境,才能減輕企業負擔、降低企業成本,最終有效提升供給能力。株洲市深刻意識到,政府割肉,企業才能補血。

以前,一個建設項目從立項到施工許可,需歷經20個政府部門、20個二級機構的審批,30個中介機構,繳納70項收費,至少耗時1年多。如今,在株洲,得益于“一家審批、多家備案”的改革,辦好手續只要70天。

“政府推進行政審批改革和取消無依據稅費,對企業而言是最大的降成本。”株洲市市長陽衛國說,株洲已全面取消無依據的各種涉企政府性稅費和“紅頂中介”,僅2015年就減免稅費11億元,“財政少收了,但咬牙堅持下來”。

在果斷做“減法”的同時,株洲還及時做“加法”,即做強“高、精、尖”優勢產業,全力開拓新興產業,以此來承接和補位老舊產能削減之后的空缺。出臺一系列鼓勵政策,做大做強軌道交通、航空、新能源汽車三大動力產業,打造“中國動力谷”;緊密布局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等新興產業。

株洲市做“加法”不搞簡單、盲目的疊加,更重要的是查找問題、審視問題,有針對性地補齊短板。由于缺乏產業支撐,籌資能力很差,株洲的縣域經濟增長乏力,對全市的貢獻較小,甚至拉了后腿;第三產業占GDP比重在湖南省排倒數第二,失衡的產業結構使株洲抵御經濟周期沖擊的能力較弱;市場大多被國有企業占據,民營企業活力不足……為了補齊這些短板,株洲市正著手研究借助市級平臺公司力量,將資金、消費等導入縣域;高起點做好現代服務業集聚區規劃;積極探索讓財政與基金公司合作建立產業基金,吸引民間資本參與。

在“加減同步”中,株洲經濟逐漸卸掉包袱,供給側不斷優化,活力開始奔涌。記者發現,近三年來株洲的工業用電量持續下降,但工業增加值卻在上升,說明去產能效果明顯,工業結構在不斷優化。

扎實的供給側改革,讓株洲成為國務院表彰的全國20個“穩增長”先進地市州之一。拆掉煙囪,摘掉“污帽”,株洲已轉身為以現代工業文明為特征的生態宜居城市。

責任編輯:于士航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回到 頂部
一分快3-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