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中國飛天夢為世界航天事業注入新動力

2016-11-18 20:35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

新華社北京11月18日電(記者 楊駿)載著航天員景海鵬、陳冬的神舟十一號飛船18日凱旋,億萬屏息靜待的民眾歡呼雀躍。

飛天,之所以引人注目,正因它承載中國人矢志追逐的夢想,也是丈量中國空間實力的標尺。神舟十一號與天宮二號的太空牽手以及順利返回,繼續延展中國飛天夢想,彰顯愈加宏偉的科技理想與民族抱負,也為未來世界航天事業的進步注入新的動力。

航天大國的普遍共識是,空間站是載人航天發展的必由之路。建設空間站是載人航天工程更高水平、更高層次的技術體現。

天宮二號是我國第一個完全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室,類似空間站前身。與美國和蘇聯曾經發射的空間站和眼下在軌運行的450多噸重國際空間站相比,中國天宮二號還是個“小個子”。然而,這個“小個子”不簡單。它凝聚中國航天人的心血與智慧,是為實現更宏大飛天夢奠定的堅實基礎。

神舟十一號與天宮二號對接,航天員入住,天宮二號正式投入使用,打響我國空間實驗室任務的關鍵一役。空間站則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戰略的最高目標,中國將在2020年前后建成空間站。預計2024年左右,隨著國際空間站退役,中國可能成為全球唯一擁有空間站的國家。

此次30多天太空之旅,僅是中長期太空駐留的一個準備階段,難以同國際空間站中動輒半年以上的空間棲息媲美。然而,中國航天奮起直追的勁頭、日新月異的速度已讓世界驚嘆。從2003年首次發射載人飛船,到執行“多人飛天”任務;從實現載人飛船與天宮一號太空實驗室對接,到如今神舟十一號與天宮二號對接并成功返回……實現這一切,中國僅用不到15年時間。

太空授課、做實驗、泡茶喝,中國航天員展示世人的生活和工作狀態,不乏輕松、瀟灑的一面,其背后則是全國數百家機構、十幾萬科技大軍的通力協作、緊張奮戰。中國航天事業的跨越式發展和里程碑式突破,極大提升了國家科技實力和民族凝聚力,也令世界矚目。

美國全國廣播公司網站刊文評價,如果美蘇之間的太空競賽定義了20世紀后半葉,中國力爭成為太空強國的征途似乎將成為21世紀前半葉的標志性事件。

如今,各國航天界紛紛表達加強與中國合作意愿,期待在未來拜訪中國空間站。早在2013年神舟十號發射時,歐洲航天局載人航天項目主任托馬斯·瑞特就曾表示,歐洲航天局可能與中國展開合作,歐洲航天員中心已經啟動中文培訓。

眼下,中方分別與俄羅斯、歐洲航天機構就科學家進入中國空間站達成協議。中國空間站設計預留與其他航天器對接、展開艙段級合作的接口。在空間站發展中,中國將以更加開放姿態在方案設計、設備研制、空間應用、航天員培養、聯合飛行等方面拓展國際交流合作。

在人類探索太空的事業中,中國理當有自己的貢獻。可以預見,中國航天事業的持續高速發展,不僅成就中國夢想,還將造福人類,令全球獲益。

責任編輯:于士航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回到 頂部
一分快3-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