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把中藥當成一把草

2016-12-09 07:31 來源: 人民日報
【字體: 打印

確保優質優價,讓老百姓吃上安全的放心藥,還需要政府從產業政策上給予扶持,加快中藥產業的供給側改革

12月6日,我國首次發布《中國的中醫藥》白皮書,介紹中醫藥發展有關情況。在新聞發布會上,中藥材價格暴漲成為關注焦點。

誠如發布會上所說,“中藥材價格的上漲是一個客觀的事實。”中國中藥材價格指數顯示,三七產地價格今年年初約為200元/千克,漲至400元/千克,漲幅達100%;五味子由53元/千克漲至140元/千克,漲幅達164%。

某種程度上,中藥材價格普漲,不單是供需關系惹的“禍”,而且是對過去價格“虛低”的補償性上漲。2013年以來,中藥材價格一直處于低迷狀態。作為一種特殊的農產品,在價格普漲的大環境下,中藥材應聲上漲是正常的市場調節。但不容忽視的是非理性上漲,尤其是價格的大起大落。一邊是“藥你苦”,藥賤傷農,藥農沒法種;一邊是“藥你命”,貴得離譜,患者吃不起。

中藥材價格近年來上演“過山車”行情,暴露出價格監管的缺失。盡管中藥材被當作“莊稼”來種,但沒當莊稼管。特別是流通環節,處于農業、藥監、物價“三不管”地帶,缺乏職能部門有效監管。不少中間商從藥農手中低價收購,囤積居奇,當市場緊俏時,再高價拋售,哄抬藥價從中漁利,坑害了藥農的利益,加重了患者看病負擔,還挖了醫保的墻腳。

如此價格亂象,亟待建立中藥材合理的價格形成機制。人們常說:“藥材好,藥才好。”但目前的評價標準唯有效成分是舉,這只能評價真偽,卻無法評判優劣,容易導致“劣幣驅除良幣”。中藥最講道地性,同樣的藥材品種,生長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氣候環境下,其效果可能完全不同。以“浙八味”中的麥冬為例,三年一采、產量低,價格高、療效好,可市場并不買賬,不如其他產地療效差價格低的麥冬好賣,結果是浙江種植的藥農越來越少。堅持質量優先、道地栽培、價格合理,中藥材價格形成機制回歸到優質優價之路。與此同時,要推進全國中藥材信息平臺建設,避免“藥種多了就是草”的全民種藥的盲目性。

中醫藥素以簡、便、驗、廉而著稱。好多人依然把中藥當成一把草,認為不該賣那么貴。其實,中藥材保護和發展仍然面臨嚴峻挑戰。由于土地資源減少、生態環境惡化,部分野生中藥材資源流失、枯竭,中藥材供應短缺的問題日益突出。藥材資源緊缺瀕危,賤賣中藥提取物是重要原因。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的統計數據顯示,從2012年起,植物提取物出口額保持20%以上的增長。2015年提取物出口額21.63億美元,植物提取物已經超過中藥出口額的一半。

中藥可能毀于藥,這絕不是危言聳聽。把藥賤賣成草的做法,付出的是物種滅絕、環境破壞的沉重代價。被列入中國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名錄的藥用植物已達168種。長此以往,中醫藥的發展可能陷入“無藥可醫”的絕境。《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20年)》提出,中藥材是中醫藥事業傳承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戰略性資源。中藥材資源保護,不能再走低附加值、高消耗的老路。

當前,中醫藥振興發展迎來歷史性機遇。中藥材價格回歸理性,確保優質優價,讓老百姓吃上安全的放心藥,還需要政府從產業政策上給予扶持,加快中藥產業的供給側改革。堅持以發展促保護、以保護謀發展,依靠科技支撐,才能實現中藥產業快速發展。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張維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回到 頂部
一分快3-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