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局局長: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開拓文物科技工作新局面

2016-12-15 21:53 來源: 文物局網站
【字體: 打印

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開拓文物科技工作新局面
——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談“十三五”文物科技工作

五年一次的全國文物科技工作會議于12月10日在北京召開。這既是一次成果經驗總結交流會,更是一次客觀分析新形勢、部署“十三五”時期新任務的動員會。會上,中國文物報記者就文物科技工作未來發展的相關問題采訪了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

記者:“十二五”期間,文物科技工作取得了驕人的成績。新的時期,中央有新要求、公眾有新需求,文物科技工作既有新機遇也有新挑戰,請您具體談談。

劉玉珠:“十三五”期間,文物博物館事業面臨著穩步發展與保質增效的雙重任務,面臨著文物永續保存和文物合理利用的雙重使命,面臨著“代內公平、代際公平”的雙重要求。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文物科技已具備發力加速的基礎,將進入從量的積累到質的提高的重要躍升期。未來5至10年,文物科技創新正孕育著新的群體性突破,機遇與挑戰并存,我們必須深入貫徹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指導意見》和全國文物工作會議精神,把握好“十三五”時期的階段性特征。

首先,要準確把握文物工作在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定位。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相繼在國際國內不同場合就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創新,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多次就文物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和批示,明確要求:要努力走出一條符合國情的文物保護利用之路,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重要貢獻。

這是黨中央關于文物資源價值作用的新思考、新論斷,是關于文物工作歷史使命和時代使命的新認識、新要求,將文物資源、文物工作的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第二,要準確把握新時期文物保護利用的新需求。

具體而言,有以下幾方面:

保護方面,正在從搶救性保護向搶救性保護與預防性保護并重,從文物本體保護向文物本體與周邊環境的整體性保護轉變;利用方面,在進一步強化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同時,文物與教育、旅游、工業設計、文創、動漫、游戲、影視等領域融合發展,發展融合型文化產品將成為文物合理利用的新亮點;研究方面,對于文物多元價值的研究和認知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基于價值的文物保護與利用在行業內得到廣泛認同;管理方面,政府職能向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轉變,文物管理需要更加系統化、科學化、精細化,依靠技術手段輔助管理,成為文物管理的新趨勢。階段性需求的重大調整,必然要求與之配套的科技支撐體系進一步拓展與完善。

第三,要準確把握文物博物館事業可持續發展對科技創新的新要求。

當前,文物量大、面廣、種類多樣、保存狀況堪憂,大量文物急需保護、文物利用率亟待提高是現階段文物工作的基本現狀,城鎮化進程的提速,進一步加大了文物保護利用的緊迫性。然而,不足15萬人的行業從業人員與如此繁重的任務,形成了巨大反差,考古工作者與推土機賽跑、修復人員與文物劣化賽跑已成為常態,解決這些突出問題,需綜合施策,急需通過科技創新來提高工作效率。

同時,文物博物館事業發展面臨一些亟待突破的瓶頸問題:一是對于文物的價值認知能力有限,難以全面、系統挖掘和深刻闡釋文物的多元價值,難以講好“中國故事”;二是對于文物保護的能力有限,在瀕危文物的搶救性保護和更大范圍的文物預防性保護方面,都有大量難題尚未突破,需求復雜而巨大,技術手段卻十分有限、單一;三是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能力有限,展示傳播方法陳舊、形式雷同,事倍功半,難以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公共文化需求,急需通過創新管理理念和技術,突破裝備革新,來提高文物保護利用的質量與效果。

從長遠看,文物博物館事業不僅在維系國家記憶、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彰顯文化自信和擴大國家文化影響力等方面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也將在培育文化創意產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方面具有極大的潛力和空間,急需通過科技創新與體制機制創新的“雙輪驅動”,來優化發展方式,進一步提高文物工作的公共服務能力,提升文物工作的影響力。

第四,要準確把握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文物科技創新帶來的新機遇。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指出:科技創新是提升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各項政策的部署與實施,文物科技創新有望在更大的范圍去調動人才、技術、資本等創新要素,協同解決重大科技問題的條件進一步優化;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管理制度的進一步完善,文博單位、企業、科研院所、高校等創新主體的內生動力將進一步加強,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創造性將充分激發;同時,在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帶動下,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新材料層出不窮,為我們提供了大量可資借鑒的經驗,文物科技創新迎來了重大的發展機遇。

記者:“十三五”期間文物科技工作發展思路是怎樣的?

劉玉珠:“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是中央在系統總結改革開放30多年發展實踐確定的新的發展理念,“十三五”乃至未來更長時間,文物科技工作要與“五大發展理念”相結合,在工作中落到實處。

首先是融合。科技與文物工作要有機結合。一方面,文物工作者要重視科學技術、用好科學技術,把科研融入到文物保護利用的各個環節,通過技術和管理兩種手段,解決好事業發展中的關鍵問題。另一方面,科技工作者要以文物工作的需要為科技創新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科技進步,解決文物保護利用的熱點、難點問題,豐富文物保護利用手段,實現文物有效保護與合理利用的目標。

其次是服務。科技要始終為解決實際問題服務,為文物事業的發展服務。要通過發展科技、使用科技,來實現科技對文物事業的支撐和引領作用。

最后是共享。要按照“文物保護成果人人共享”的要求,大力發展相關科學技術,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同時,在科研組織之間,加強文物系統內外、文博單位之間的信息共享、知識共享,通過信息和知識的加速流動,促進行業整體創新能力的提升。

記者:“十三五”文物科技工作重點在哪些方面?

劉玉珠:到2020年,要基本建成我國文物科技創新體系,在基礎研究、重大關鍵技術、國產主要裝備、標準體系建設等方面取得實質性突破,要著重抓住四個方面。

一是強化基礎研究,補強發展短板。當前,基礎研究相對滯后是制約文物科技發展的瓶頸問題之一,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是文物保護利用的學科體系尚不明確;第二是關于文物的價值認知、保護修復和傳承利用的基礎理論與方法論體系尚未形成;第三,文物病害形成機理、環境因素與病害的關系、保護材料對文物的影響評價等應用基礎研究進展緩慢。“十三五”時期加大投入力度,要重點部署一批相關基礎研究任務,充分發揮高校、科研院所等優質社會科技資源在基礎研究方面的優勢,加強與文博單位的穩定性合作,爭取在“十三五”末實現基礎研究的突破性進展。

二是優中選優,重點支持前景廣闊的技術創新深化提升。我們要有側重地選擇一批需求量大、預期效益高且研究基礎扎實的領域,予以重點支持、推動重點突破。

三是面向國家和戰略需求,實施重大科技專項。過去一年,我們在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完成了包括19個重點項目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文化遺產保護關鍵技術研發與示范》專項凝練工作。與發改委、科技部、工信部、財政部通力合作,編制了《互聯網+中華文明三年行動計劃》。與工信部密切配合,初步完成了《文物保護裝備產業化及應用五年行動計劃》的編制工作。這些都是未來五年要組織實施好的重大科技專項。

四是著力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切實發揮科技創新的實用價值。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任務,也是加強科技與文物博物館事業發展緊密結合的關鍵環節。“十三五”期間,要多措并舉,推動文物保護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在館藏文物保存環境監測與調控、館藏文物防震、遺產地風險預控等方面,實施一批科技創新成果應用示范工程,優先選擇具備良好科研條件的博物館、遺產地進行創新成果的實驗性應用,對技術的安全性、有效性進行全面、科學、系統評價。加快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向行業標準的轉化,通過標準的貫徹執行,實現技術成果的擴散。同時,構建文物保護科技成果信息共享平臺,加強科技成果數據資源開發利用。此外,要在文物保護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多元資金投入、人才隊伍建設、市場化服務和激勵機制等方面,探索符合文物博物館行業特點的管理體制機制。

這四項工作,是“十三五”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們要認真謀劃、周密組織、準確發力、精耕細作,拿出時間表和路線圖、完善保障機制,扎實推進各項任務的落實。(郭桂香 文冰)

責任編輯:劉淼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回到 頂部
一分快3-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