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漢陰推動義務教育快速發展紀實

2016-12-19 09:10 來源: 陜西日報
【字體: 打印

為孩子起點公平奠基
——漢陰推動義務教育快速發展紀實

今年九月,漢陰縣高分通過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評估認定,這是對漢陰教育一次最高級別的國檢。

最好的建筑在學校,最美的風景在校園;人財歸口管理,巨額財政投入;省市教學能手下鄉進山,農村教師有序出山進城;在縣城擇校的孩子開始往農村回流,德育作業讓親子在實踐中共同成長……深秋時節,記者走進漢陰,一系列的變化印證著一個國定貧困縣對教育的信仰。

5年教育投入超6億元

10月27日下午,位于漢陰縣南部山區的漩渦鎮中心幼兒園,剛放學的孩子們穿戴整齊,彬彬有禮地向過往的行人招手問好,而園長吳剛則例行歡送著。

“早些年農村小孩都是直接上學前班或者一年級,沒有上幼兒園這個概念。”空白就是藍海。2010年9月,在外地從事多年幼教的吳剛回到家鄉漩渦鎮,開起民辦幼兒園。當時條件比較簡陋,規模很小。

這種狀況在兩年前有了質的變化。眼前這所現代化的幼兒園,是漢陰探索推行學前教育“公建民營”的產物。2014年,由縣政府投資380余萬元新建了漩渦鎮中心幼兒園,園區占地3500平方米,科學發現室、舞蹈室和戶外游樂設施等一應俱全。小小的集鎮一眼望去,最漂亮的就是這所幼兒園。

一直苦于場地和資金制約的吳剛,找到了用武之地。他順利通過考察,拿到了委托辦園協議書。2015年3月16日,旋渦鎮320余名兒童正式入住新建的幼兒園。

“公建民營”給了孩子們高品質的教育環境,幼兒園辦學協議一年一簽,每年獎補資金和收費標準,與辦園水平考核評級結果掛著鉤。

漢陰縣教體局局長張小泉告訴記者,在學前教育師資緊缺的前提下,漢陰學前教育“公建民營”模式能有效解決學前師資不足和接送幼兒的難題。目前,這一模式已在全縣山區鎮全面推廣,山區幼兒毛入園率已達到96%。

農村學校硬件設施和教學水平的提升,源于實施教育優先發展戰略。漢陰縣委書記周永鑫說:“漢陰把教育作為民生之首,堅持實施教育發展優先規劃、教育經費優先安排、教育用地優先保障、教師待遇優先落實、教育問題優先解決的‘五優先’戰略。”

自2011年以來,漢陰縣相繼完成遷建漢陰中學、改擴建83所中小學、改擴建15所公辦幼兒園等405個建設項目,全縣中小學、幼兒園辦學條件全部達標。五年來,漢陰在教育上投入了6.32億元,去年教育、科技、文化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傳列全省縣域第一,著實把那句響亮的“再窮不能窮教育”從口號變成了現實。

師資隊伍能“上”能“下”

人往高處走。但在漢陰教育系統,這個規則開始“逆行”。31歲的省級教學能手曹雅,今年9月來到城關鎮太平小學任校長。她的搭檔教導主任伊群,則是語文學科的省級教學能手。和她倆一起“下鄉”的,還有同校的省級教學新秀趙麗,現任楊家壩小學校長。

讓漢陰名校城關一小三位名師義無反顧扎根農村的,則是漢陰關于教師流動的一系列制度。2014年1月,漢陰將教育經費調整為教體局管理、財政局監管、審計局監督。另外,教體局在編委辦核編總數內管理編制,在人社局核崗總數內管理教師崗位設置。財權、人權都由教體局歸口管理,教育改革少了羈絆。

為合理配置教師資源,漢陰在遵循編制、崗位空缺和學科配套的基礎上,公開透明地實行教師流動。教師只要達到必備條件,就可以實現深山向淺山、淺山向川道、川道向城區、城區到縣直單位階梯式有序流動。

這份義務教育學校教師校長交流輪崗工作實施方案,讓城里的優秀教師特別是省市級教學能手紛紛下到農村。觀音河鎮中心小學副校長吳瓊,就是通過交流輪崗來到這里。這位原在縣城實驗小學任教的省級教學能手覺得鄉村小學有更加寬廣的平臺,能夠實現自己的教育理想。

事業留人只是漢陰縣激活教師流動機制的一個方面。為了穩定鄉村教師隊伍,縣上還給鄉村教師發放津貼和鄉鎮干部補貼,把這兩項疊加后,最偏遠鄉鎮的中年教師每月可比城區教師多掙1000元以上。

城鄉教師交流輪崗目前在漢陰成為一種風尚。在我省首批骨干教師專業成長示范學校漢陰縣實驗小學,校長黃海燕告訴記者,建校6年來,學校已累計培養了9名省級教學能手和28名市縣級教學能手,每年都有優秀教師交流到農村支教。

近三年來,漢陰縣教師公開合理流動471人,交流輪崗388人。優秀師資隊伍的交流,也為化解城區學校“大班額”問題找到了出路。隨著家門口學校越來越好,到縣城擇校的家長也開始把孩子轉回來,僅城關鎮太平小學近兩年就有42名學生從城區學校回流。

為了每一個孩子的全面發展

規范辦學,注重全面發展,為孩子的終身成長奠基,是漢陰教育一貫的理念。在2014年,該縣就把義務教育階段的音體美學科納入期末檢測,計入學生總成績。今年3月,全縣中小學又開展了“兩技一藝”項目。這意味著全縣中小學教師和學生,都必須具備兩項體育技能和一項藝術修養。

平梁鎮中心小學是漢陰中小學生“兩技一藝”的發源地。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學校現有學生1049人,其中留守兒童占比高達60%以上。學校每個老師都輔導一個學生社團。如今,學校共有13個社團,涵蓋了音樂、體育、書畫等方面。“兩技一藝”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生活,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受到了家長們的歡迎。

卓小瑜是漩渦鎮堰坪小學的一名年輕教師,針對當下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自我為中心等不良情況,探索實施“三段三層三類”模式設計“德育作業”。現在,這一創新經驗從這個偏僻的小山村落地開花,一直走到了全省優秀文化進校園現場會的交流席,并邁上中宣部推廣的平臺。

此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也成為師生必修課。今年秋季,漢陰在全縣一、四、七年級1.01萬名學生中試點開展了國學進課堂,以《三字經》《論語》《孟子》和地方教材“三沈”文化為教學大綱,以書法、國畫、剪紙等國學興趣課為主題,校園洋溢著和諧、深邃的文化氣息。

學前教育全覆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讓漢陰在高中教育上收獲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縣教體局提供的一份數據顯示,2014年漢陰高一新生1340人,2015年2000人,2016年增至2650人,高中入學率從2010年的42%躍升到現在的97.9%。

“教育的全面均衡發展雖然是個隱形的成績,但對農村孩子來說,卻是莫大的希望。從長遠定位布局教育,不是追求升學率,而是致力于勞動力素質的提升。”漢陰縣縣長劉飛霞說,漢陰教育發展的目標不只是義務教育階段的相對均衡,而是通過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提高人才分流標準,盡可能實現孩子人生發展的起點公平。 本報記者 郭曉斌 程靖峰 通訊員 余龍全 馮友松

今年九月,漢陰縣高分通過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評估認定,這是對漢陰教育一次最高級別的國檢。

最好的建筑在學校,最美的風景在校園;人財歸口管理,巨額財政投入;省市教學能手下鄉進山,農村教師有序出山進城;在縣城擇校的孩子開始往農村回流,德育作業讓親子在實踐中共同成長……深秋時節,記者走進漢陰,一系列的變化印證著一個國定貧困縣對教育的信仰。

5年教育投入超6億元

10月27日下午,位于漢陰縣南部山區的漩渦鎮中心幼兒園,剛放學的孩子們穿戴整齊,彬彬有禮地向過往的行人招手問好,而園長吳剛則例行歡送著。

“早些年農村小孩都是直接上學前班或者一年級,沒有上幼兒園這個概念。”空白就是藍海。2010年9月,在外地從事多年幼教的吳剛回到家鄉漩渦鎮,開起民辦幼兒園。當時條件比較簡陋,規模很小。

這種狀況在兩年前有了質的變化。眼前這所現代化的幼兒園,是漢陰探索推行學前教育“公建民營”的產物。2014年,由縣政府投資380余萬元新建了漩渦鎮中心幼兒園,園區占地3500平方米,科學發現室、舞蹈室和戶外游樂設施等一應俱全。小小的集鎮一眼望去,最漂亮的就是這所幼兒園。

一直苦于場地和資金制約的吳剛,找到了用武之地。他順利通過考察,拿到了委托辦園協議書。2015年3月16日,旋渦鎮320余名兒童正式入住新建的幼兒園。

“公建民營”給了孩子們高品質的教育環境,幼兒園辦學協議一年一簽,每年獎補資金和收費標準,與辦園水平考核評級結果掛著鉤。

漢陰縣教體局局長張小泉告訴記者,在學前教育師資緊缺的前提下,漢陰學前教育“公建民營”模式能有效解決學前師資不足和接送幼兒的難題。目前,這一模式已在全縣山區鎮全面推廣,山區幼兒毛入園率已達到96%。

農村學校硬件設施和教學水平的提升,源于實施教育優先發展戰略。漢陰縣委書記周永鑫說:“漢陰把教育作為民生之首,堅持實施教育發展優先規劃、教育經費優先安排、教育用地優先保障、教師待遇優先落實、教育問題優先解決的‘五優先’戰略。”

自2011年以來,漢陰縣相繼完成遷建漢陰中學、改擴建83所中小學、改擴建15所公辦幼兒園等405個建設項目,全縣中小學、幼兒園辦學條件全部達標。五年來,漢陰在教育上投入了6.32億元,去年教育、科技、文化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傳列全省縣域第一,著實把那句響亮的“再窮不能窮教育”從口號變成了現實。

師資隊伍能“上”能“下”

人往高處走。但在漢陰教育系統,這個規則開始“逆行”。31歲的省級教學能手曹雅,今年9月來到城關鎮太平小學任校長。她的搭檔教導主任伊群,則是語文學科的省級教學能手。和她倆一起“下鄉”的,還有同校的省級教學新秀趙麗,現任楊家壩小學校長。

讓漢陰名校城關一小三位名師義無反顧扎根農村的,則是漢陰關于教師流動的一系列制度。2014年1月,漢陰將教育經費調整為教體局管理、財政局監管、審計局監督。另外,教體局在編委辦核編總數內管理編制,在人社局核崗總數內管理教師崗位設置。財權、人權都由教體局歸口管理,教育改革少了羈絆。

為合理配置教師資源,漢陰在遵循編制、崗位空缺和學科配套的基礎上,公開透明地實行教師流動。教師只要達到必備條件,就可以實現深山向淺山、淺山向川道、川道向城區、城區到縣直單位階梯式有序流動。

這份義務教育學校教師校長交流輪崗工作實施方案,讓城里的優秀教師特別是省市級教學能手紛紛下到農村。觀音河鎮中心小學副校長吳瓊,就是通過交流輪崗來到這里。這位原在縣城實驗小學任教的省級教學能手覺得鄉村小學有更加寬廣的平臺,能夠實現自己的教育理想。

事業留人只是漢陰縣激活教師流動機制的一個方面。為了穩定鄉村教師隊伍,縣上還給鄉村教師發放津貼和鄉鎮干部補貼,把這兩項疊加后,最偏遠鄉鎮的中年教師每月可比城區教師多掙1000元以上。

城鄉教師交流輪崗目前在漢陰成為一種風尚。在我省首批骨干教師專業成長示范學校漢陰縣實驗小學,校長黃海燕告訴記者,建校6年來,學校已累計培養了9名省級教學能手和28名市縣級教學能手,每年都有優秀教師交流到農村支教。

近三年來,漢陰縣教師公開合理流動471人,交流輪崗388人。優秀師資隊伍的交流,也為化解城區學校“大班額”問題找到了出路。隨著家門口學校越來越好,到縣城擇校的家長也開始把孩子轉回來,僅城關鎮太平小學近兩年就有42名學生從城區學校回流。

為了每一個孩子的全面發展

規范辦學,注重全面發展,為孩子的終身成長奠基,是漢陰教育一貫的理念。在2014年,該縣就把義務教育階段的音體美學科納入期末檢測,計入學生總成績。今年3月,全縣中小學又開展了“兩技一藝”項目。這意味著全縣中小學教師和學生,都必須具備兩項體育技能和一項藝術修養。

平梁鎮中心小學是漢陰中小學生“兩技一藝”的發源地。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學校現有學生1049人,其中留守兒童占比高達60%以上。學校每個老師都輔導一個學生社團。如今,學校共有13個社團,涵蓋了音樂、體育、書畫等方面。“兩技一藝”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生活,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受到了家長們的歡迎。

卓小瑜是漩渦鎮堰坪小學的一名年輕教師,針對當下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自我為中心等不良情況,探索實施“三段三層三類”模式設計“德育作業”。現在,這一創新經驗從這個偏僻的小山村落地開花,一直走到了全省優秀文化進校園現場會的交流席,并邁上中宣部推廣的平臺。

此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也成為師生必修課。今年秋季,漢陰在全縣一、四、七年級1.01萬名學生中試點開展了國學進課堂,以《三字經》《論語》《孟子》和地方教材“三沈”文化為教學大綱,以書法、國畫、剪紙等國學興趣課為主題,校園洋溢著和諧、深邃的文化氣息。

學前教育全覆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讓漢陰在高中教育上收獲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縣教體局提供的一份數據顯示,2014年漢陰高一新生1340人,2015年2000人,2016年增至2650人,高中入學率從2010年的42%躍升到現在的97.9%。

“教育的全面均衡發展雖然是個隱形的成績,但對農村孩子來說,卻是莫大的希望。從長遠定位布局教育,不是追求升學率,而是致力于勞動力素質的提升。”漢陰縣縣長劉飛霞說,漢陰教育發展的目標不只是義務教育階段的相對均衡,而是通過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提高人才分流標準,盡可能實現孩子人生發展的起點公平。 本報記者 郭曉斌 程靖峰 通訊員 余龍全 馮友松

今年九月,漢陰縣高分通過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評估認定,這是對漢陰教育一次最高級別的國檢。

最好的建筑在學校,最美的風景在校園;人財歸口管理,巨額財政投入;省市教學能手下鄉進山,農村教師有序出山進城;在縣城擇校的孩子開始往農村回流,德育作業讓親子在實踐中共同成長……深秋時節,記者走進漢陰,一系列的變化印證著一個國定貧困縣對教育的信仰。

5年教育投入超6億元

10月27日下午,位于漢陰縣南部山區的漩渦鎮中心幼兒園,剛放學的孩子們穿戴整齊,彬彬有禮地向過往的行人招手問好,而園長吳剛則例行歡送著。

“早些年農村小孩都是直接上學前班或者一年級,沒有上幼兒園這個概念。”空白就是藍海。2010年9月,在外地從事多年幼教的吳剛回到家鄉漩渦鎮,開起民辦幼兒園。當時條件比較簡陋,規模很小。

這種狀況在兩年前有了質的變化。眼前這所現代化的幼兒園,是漢陰探索推行學前教育“公建民營”的產物。2014年,由縣政府投資380余萬元新建了漩渦鎮中心幼兒園,園區占地3500平方米,科學發現室、舞蹈室和戶外游樂設施等一應俱全。小小的集鎮一眼望去,最漂亮的就是這所幼兒園。

一直苦于場地和資金制約的吳剛,找到了用武之地。他順利通過考察,拿到了委托辦園協議書。2015年3月16日,旋渦鎮320余名兒童正式入住新建的幼兒園。

“公建民營”給了孩子們高品質的教育環境,幼兒園辦學協議一年一簽,每年獎補資金和收費標準,與辦園水平考核評級結果掛著鉤。

漢陰縣教體局局長張小泉告訴記者,在學前教育師資緊缺的前提下,漢陰學前教育“公建民營”模式能有效解決學前師資不足和接送幼兒的難題。目前,這一模式已在全縣山區鎮全面推廣,山區幼兒毛入園率已達到96%。

農村學校硬件設施和教學水平的提升,源于實施教育優先發展戰略。漢陰縣委書記周永鑫說:“漢陰把教育作為民生之首,堅持實施教育發展優先規劃、教育經費優先安排、教育用地優先保障、教師待遇優先落實、教育問題優先解決的‘五優先’戰略。”

自2011年以來,漢陰縣相繼完成遷建漢陰中學、改擴建83所中小學、改擴建15所公辦幼兒園等405個建設項目,全縣中小學、幼兒園辦學條件全部達標。五年來,漢陰在教育上投入了6.32億元,去年教育、科技、文化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傳列全省縣域第一,著實把那句響亮的“再窮不能窮教育”從口號變成了現實。

師資隊伍能“上”能“下”

人往高處走。但在漢陰教育系統,這個規則開始“逆行”。31歲的省級教學能手曹雅,今年9月來到城關鎮太平小學任校長。她的搭檔教導主任伊群,則是語文學科的省級教學能手。和她倆一起“下鄉”的,還有同校的省級教學新秀趙麗,現任楊家壩小學校長。

讓漢陰名校城關一小三位名師義無反顧扎根農村的,則是漢陰關于教師流動的一系列制度。2014年1月,漢陰將教育經費調整為教體局管理、財政局監管、審計局監督。另外,教體局在編委辦核編總數內管理編制,在人社局核崗總數內管理教師崗位設置。財權、人權都由教體局歸口管理,教育改革少了羈絆。

為合理配置教師資源,漢陰在遵循編制、崗位空缺和學科配套的基礎上,公開透明地實行教師流動。教師只要達到必備條件,就可以實現深山向淺山、淺山向川道、川道向城區、城區到縣直單位階梯式有序流動。

這份義務教育學校教師校長交流輪崗工作實施方案,讓城里的優秀教師特別是省市級教學能手紛紛下到農村。觀音河鎮中心小學副校長吳瓊,就是通過交流輪崗來到這里。這位原在縣城實驗小學任教的省級教學能手覺得鄉村小學有更加寬廣的平臺,能夠實現自己的教育理想。

事業留人只是漢陰縣激活教師流動機制的一個方面。為了穩定鄉村教師隊伍,縣上還給鄉村教師發放津貼和鄉鎮干部補貼,把這兩項疊加后,最偏遠鄉鎮的中年教師每月可比城區教師多掙1000元以上。

城鄉教師交流輪崗目前在漢陰成為一種風尚。在我省首批骨干教師專業成長示范學校漢陰縣實驗小學,校長黃海燕告訴記者,建校6年來,學校已累計培養了9名省級教學能手和28名市縣級教學能手,每年都有優秀教師交流到農村支教。

近三年來,漢陰縣教師公開合理流動471人,交流輪崗388人。優秀師資隊伍的交流,也為化解城區學校“大班額”問題找到了出路。隨著家門口學校越來越好,到縣城擇校的家長也開始把孩子轉回來,僅城關鎮太平小學近兩年就有42名學生從城區學校回流。

為了每一個孩子的全面發展

規范辦學,注重全面發展,為孩子的終身成長奠基,是漢陰教育一貫的理念。在2014年,該縣就把義務教育階段的音體美學科納入期末檢測,計入學生總成績。今年3月,全縣中小學又開展了“兩技一藝”項目。這意味著全縣中小學教師和學生,都必須具備兩項體育技能和一項藝術修養。

平梁鎮中心小學是漢陰中小學生“兩技一藝”的發源地。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學校現有學生1049人,其中留守兒童占比高達60%以上。學校每個老師都輔導一個學生社團。如今,學校共有13個社團,涵蓋了音樂、體育、書畫等方面。“兩技一藝”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生活,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受到了家長們的歡迎。

卓小瑜是漩渦鎮堰坪小學的一名年輕教師,針對當下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自我為中心等不良情況,探索實施“三段三層三類”模式設計“德育作業”。現在,這一創新經驗從這個偏僻的小山村落地開花,一直走到了全省優秀文化進校園現場會的交流席,并邁上中宣部推廣的平臺。

此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也成為師生必修課。今年秋季,漢陰在全縣一、四、七年級1.01萬名學生中試點開展了國學進課堂,以《三字經》《論語》《孟子》和地方教材“三沈”文化為教學大綱,以書法、國畫、剪紙等國學興趣課為主題,校園洋溢著和諧、深邃的文化氣息。

學前教育全覆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讓漢陰在高中教育上收獲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縣教體局提供的一份數據顯示,2014年漢陰高一新生1340人,2015年2000人,2016年增至2650人,高中入學率從2010年的42%躍升到現在的97.9%。

“教育的全面均衡發展雖然是個隱形的成績,但對農村孩子來說,卻是莫大的希望。從長遠定位布局教育,不是追求升學率,而是致力于勞動力素質的提升。”漢陰縣縣長劉飛霞說,漢陰教育發展的目標不只是義務教育階段的相對均衡,而是通過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提高人才分流標準,盡可能實現孩子人生發展的起點公平。(記者 郭曉斌 程靖峰 通訊員 余龍全 馮友松)

責任編輯:周楠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回到 頂部
一分快3-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