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最大文物保護計劃啟動

2016-12-20 08:52 來源: 北京日報
【字體: 打印

瀏陽會館等14處文物明年騰退
本市最大文物保護計劃啟動

按照文物保護與民生改善相結合的原則,西城區今年啟動實施了北京市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一項文物保護計劃。根據該計劃,2020年前西城區將完成47項直管公房類文物騰退工作,全面推進被列為文物的名人故居、會館騰退保護利用,實現一批重大歷史建筑修繕和亮相。這是記者昨天從西城“兩會”上了解到的。

四成文物還是“大雜院”

該計劃全稱為《西城區“十三五”期間不可移動文物保護行動計劃》。西城區文化委主任孫勁松介紹,調查摸底結果顯示,西城區現有不可移動文物363處。其中,作為“大雜院”用于居民居住、處于不合理使用狀態、存在安全隱患的不可移動文物165處,占總量的46%。在全部不可移動文物中,會館和名人故居類不可移動文物57處,作為“大雜院”用于居民居住、處于不合理使用狀態、存在安全隱患的34處,占此類文物總量的60%。

基于這種狀況,西城區編制出臺了《西城區“十三五”期間不可移動文物保護行動計劃》。通過實施該計劃,著力推進列為文物的名人故居、會館騰退保護利用工作,實現一批重大歷史建筑修繕亮相。重點是對存在安全隱患、歷史文化價值突出、社會關注度高的47項直管公房類不可移動文物進行騰退保護,并以此帶動、推動一批社會單位管理、處于不合理使用狀態的不可移動文物騰退保護。

孫勁松介紹,列入計劃的項目篩選原則主要有3個:一是文物的文化價值,首先基本實現市保以上的不可移動文物解危排險、有效保護、合理使用;二是體現文化主題性,涵蓋全部列為不可移動文物的會館和名人故居。三是從區屬產權的直管公房入手,社會單位類項目也將適時協調推動。

譚鑫培故居等明年騰退

作為北京建城建都的肇始之地,西城區文物資源相當豐富。如何在騰退、保護文物的同時,改善居民的居住條件,是西城區多年來一直在探索的課題。

據介紹,“十二五”以來,西城區持續推動了楊椒山祠、粵東新館等17處文物的征收騰退,完成了沈家本故居、中山會館等6處文物的騰退,并對勸業場、齊白石故居等76處文物進行了修繕,部分改善了轄區內文物不合理使用的局面。

按照《西城區“十三五”期間不可移動文物保護行動計劃》,西城區將于明年啟動瀏陽會館、譚鑫培故居等14處、共11000余平方米的文物騰退工作。

為推動計劃落實,西城區將以多種渠道征求專家學者、社會團體、社會公眾的意見,鼓勵企事業單位、社會機構、民非組織和居民、志愿者參與文物的保護與利用,提高社會參與度,創造全社會保護文物的氛圍。

西城區初步確定:騰退后的文物使用,必須以有利于文物保護為前提,以服務公眾為目的,以彰顯文物歷史文化價值為導向,以實現騰退出來的文物歷史文化價值傳承傳播的最大化,讓文物“活”起來、“開口說話”,成為傳承文化、留住鄉愁的公共空間。

提升什剎海周邊景觀

在古都風貌保護方面,西城區明年將繼續開展什剎海、白塔寺、大柵欄、天橋北、宣西北、大劇院西、珠糧街區等歷史街區的功能疏解、風貌修補和品質提升。

作為街區風貌保護的亮點,德勝門對景工程和地安門百貨綜合改造項目將于明年完工。

其中,德勝門對景工程位于西城區德勝門橋西南角,總建筑面積19200平方米,建設主要內容為老北京傳統文化展覽館,這是一處為民眾服務的公共建筑。據介紹,德勝門對景將按照明清四合院建筑風格建造,與德勝門、后海的古建筑風格融合一致。該項目已于今年4月開工建設,預計將于明年底竣工亮相。

地安門綜合改造項目地處北京市中軸線,景觀位置十分重要,目前已經完成了地安門百貨的所有低端業態疏解。明年,項目計劃對地百商場沿街立面進行局部“削層、退臺”改造,使沿街立面降低至地上兩層,并突出傳統建筑元素,較好地恢復歷史街區的沿街風貌,完成整體改造,提升什剎海地區周邊景觀。目前該項目正在穩步進行中,計劃于明年7月份正式完工。(實習記者 孫云柯)

責任編輯:傅義洲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回到 頂部
一分快3-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