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快馬加鞭

2016-12-22 07:43 來源: 經濟日報
【字體: 打印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表示,今年農業農村為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發揮了“壓艙石”作用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快馬加鞭

近日,河南省內黃縣六村鄉椒農在晾曬尖椒。2016年,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推進,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進一步增加,農業的要素、產品、技術、產業、區域、主體等方面結構進一步優化。劉肖坤 攝(新華社發)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場深刻變革,不能只動結構、不動機制,要用改革的辦法激發活力、增添動力。總的方向是發揮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的作用,依靠市場手段動員要素、優化配置、提升效率——

剛剛閉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全國農業工作會議就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作出了一系列部署。在“十三五”的開局之年,農業農村經濟有何新進展?今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著力點又在哪里?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表示,今年農業農村經濟實現了良好開局,為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發揮了“壓艙石”的作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以優化供給、提質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以綠色發展為導向,以結構調整為重點,著力培育新動能、打造新業態、扶持新主體,鞏固發展農業農村經濟好形勢。

農業經濟“兩穩三進”

今年我國農業農村經濟呈現出穩中向優的良好態勢,實現了“兩穩三進”。“兩穩”是農業生產穩,農民收入穩。全年糧食產量達到12325億斤,是歷史第二高產年,棉油糖、肉蛋奶、水產品供給充足。農民收入穩定增長,增幅有望繼續高于城鎮居民。“三進”是農業結構調整有序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大步邁進,農村改革穩步前進。

提及發展態勢,數據最有說服力:籽粒玉米調減3000萬畝,畜禽養殖規模化率達到56%,以休閑農業和農村電商為代表的新產業新業態涌現;農藥使用量繼續零增長,化肥使用量自改革開放以來首次接近零增長,一些地方實現負增長;農村土地“三權分置”辦法出臺,土地確權登記頒證面積超過8億畝,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超過270萬個,適度規模經營面積占比超過30%。

今年“三農”工作的一大亮點是著力調整優化農業結構。以玉米為重點調整種植業結構,以生豬和草食畜牧業為重點調整畜牧業結構,以保護資源和減量增收為重點調整漁業結構。各地大力推進標準化生產,新建成果菜茶標準園800個,創建畜禽水產養殖示范場6851個。加快農產品全程監管和追溯體系建設,新認證“三品一標”農產品1.3萬個。

探索農業綠色發展的有效模式是另一大亮點。今年以來,我國圍繞“一控兩減三基本”的目標,打好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攻堅戰。建設高標準節水農業示范區11個,化肥減量增效示范縣200個,啟動耕地輪作休耕試點616萬畝。創建畜牧業綠色發展示范縣和漁業健康養殖示范縣,水產健康養殖示范面積比重達到51%。開展畜禽糞污綜合利用試點和秸稈綜合利用試點,啟動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創建。

提高供給質量和效率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把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整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一環。韓長賦認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是破解當前農業供需結構失衡的必然選擇,又是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的必由之路。

一方面,破解農產品供需結構性矛盾,迫切需要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當前,農產品供給大路貨多,優質的、品牌的還不多,與居民消費快速升級的要求不相適應,農民費時費力生產出來的產品卻賣不上好價,迫切需要促進農產品供給由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質”的需求轉變。

另一方面,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面臨諸多有利條件。隨著農業連年豐收,當前重要農產品供給充裕,推進改革有物質前提;隨著消費快速升級,個性化、多樣化消費迅速增加,優質、安全、品牌農產品需求潛力巨大,推進改革有引導動力;隨著國際國內市場融合,特別是“一帶一路”建設深入實施,農業國際合作面臨重大機遇,推進改革有發展空間。

如何從整體上提高農業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這就要從生產端、供給側發力,把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放在突出位置,用改革創新的辦法,調整優化農業的要素、產品、技術、產業、區域、主體等方面結構,優化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增加供給結構的適應性和靈活性。

在具體措施上,明年要調減非優勢產區玉米1000萬畝,開展糧改飼、糧改豆補貼試點,擴大青貯玉米、苜蓿等優質飼草料種植面積。要穩定生豬生產,統籌養殖污染治理與生豬生產的關系,按照規模高效的發展要求,優化生豬區域布局,引導生豬養殖向環境容量大的地區轉移。要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鼓勵各地爭創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發展區域優勢特色農產品。要加快推進農村創業創新,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加快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發展,讓“雙創”成為農村發展新動能。

核心目標是農民增收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目標是農民增收。改革要讓農民有活干、有錢賺。今年前3季度,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6.5%,雖然增幅總體仍然高于城鎮居民,但較往年已經明顯放緩,為近13年來最低,2004年以來首次沒有高于GDP增幅。預計明年多數農產品價格仍將低位運行,農民增收難度加大。要通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效提高農業綜合效益。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場深刻變革,不能只動結構、不動機制,要用改革的辦法激發活力、增添動力。”韓長賦說,總的方向是發揮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的作用,依靠市場手段動員要素、優化配置、提升效率。大力推進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健全農業資源要素合理配置的體制機制,健全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補貼制度體系,提升農業的市場化程度和市場競爭力。

圍繞深化農村改革,中央連續出臺了一系列重要文件,以土地制度改革為主線,對有關改革事項作出長遠性、戰略性制度安排,并批準開展農戶承包地、宅基地、農村集體建設用地、集體資產等改革試點,農村改革的四梁八柱已經基本建立起來。

目前,農村改革的試點正在逐步擴大。明年的重點是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改革等。“三權分置”改革要探索多種實現形式,讓農戶的承包權穩下去,讓經營權活起來,讓沉睡的農村土地資產醒過來。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整省試點將擴大到28個省份,確保2018年底在全國基本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要擴大股份權能改革試點,爭取在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確認、股權量化和資產管理方面取得經驗。(記者 喬金亮)

責任編輯:劉楊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回到 頂部
一分快3-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