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貫徹《“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實施意見

2017-01-07 09:49 來源: 河北日報
【字體: 打印

日前,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貫徹《“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實施意見。實施意見全文如下:

為貫徹《“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推動健康河北建設,全面提高全省人民健康水平,推進健康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根據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精神,按照健康優先發展的戰略思想,結合我省實際,現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緊緊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堅持“以基層為重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預防為主,中西醫并重,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堅持健康優先、改革創新、科學發展、公平公正的原則,加快轉變健康領域發展方式,從廣泛的健康影響因素入手,以普及健康生活、優化健康服務、完善健康保障、建設健康環境、發展健康產業為重點,將健康服務貫穿全程、健康福祉惠及全民,全方位、全周期維護和保障人民健康,大幅提高健康水平,顯著改善健康公平,為建設經濟強省、美麗河北,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提供堅實健康基礎。

(二)總體目標

1.健康水平大幅提升。人民健康素質明顯增強,人均健康預期壽命顯著提高,到2030年,年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9.0歲。

2.健康責任明顯增強。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協同、人人參與的健康共同責任體基本建立,健康成為社會發展的價值取向。

3.健康危害有效控制。健康生活方式全面普及,健康生產生活環境初步形成,食品藥品安全保障有力,嚴重威脅健康的重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

4.健康服務優化便捷。優質高效的整合型醫療衛生體系和完善的全民健身服務體系全面建立,健康事業與健康產業有效融合,健康服務供給更加豐富與快捷。

5.健康產業顯著壯大。形成一批具有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健康產業體系更加健全,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

6.健康制度更加完善。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有利于健康的政策法規體系進一步健全,健康領域治理體系更加完善,治理能力明顯增強。

(三)基本戰略

1.改革創新發展戰略。以改革創新為動力,站位大健康,堅持政府主導,發揮市場機制作用,著力破解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瓶頸,加快關鍵環節改革步伐,最大限度地激發內生發展動力,發揮科技創新和信息化的引領和支撐作用,實現健康與經濟社會良性協調發展。

2.政策融合發展戰略。按照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維護和保障人民健康的理念,將健康融入各行各業,促進跨部門跨領域政策的有機融合,形成推動健康河北建設政策合力。

3.區域協同發展戰略。立足我省“三區一基地”功能定位,積極推進京津冀、環渤海、中原協作區協同發展,全面推進京津冀健康領域錯位發展和融合發展,打造大健康新醫療融合發展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新高地。

4.產業帶動發展戰略。以“大健康、新醫療”為主要抓手,樹立大健康理念,創新大健康思維,加快推進健康產業發展,支持發展多元化健康服務新業態,重點打造健康與養老、旅游、互聯網、體育、食品等產業跨界發展,培育壯大健康產業集群,打造更多的增長點,滿足人民群眾多元化、多層次健康需求。

(四)實施步驟

1.全面推進階段(2016—2020年)。人人參與、共建共享的健康格局初步形成,完善的全民健康制度基本建立,健康體制機制成熟定型。

2.深化加速階段(2021—2025年)。全民健康制度體系更加完善,全民健康建設進程快速推進,健康事業與健康產業加速發展,主要任務基本完成。

3.重點攻堅階段(2026—2030年)。健康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實現現代化,重點難點健康問題得到全面解決,發展目標全面實現。

二、主要任務

(一)強化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

1.拓展全民健康教育。建立健康促進與健康教育體系,健全覆蓋全省的健康素養和生活方式監測體系。建立健康知識和技能核心信息發布制度。提高全民健康素養,推進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強化家庭和高危個體健康生活方式的指導和干預,開展健康體重、健康口腔、健康骨骼等專項行動。開發推廣健康生活適宜技術和用品。鼓勵引導省內廣播電視、報刊開設健康頻道或健康類節目及專欄,拓展新媒體宣傳平臺,全面普及健康知識,引導群眾的健康行為和價值取向。到2030年,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覆蓋所有縣(市、區)。

2.強化學校健康教育。將健康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作為學校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建立學校健康教育推進機制,構建學科教育與專題教育相結合、課堂教育與課外實踐相結合、經常性宣傳教育與集中式宣傳教育相結合的健康教育模式。將健康教育納入教師職前培養和職后培訓內容。

3.積極引導合理膳食。積極推進實施《國民營養計劃》,倡導健康飲食文化,全面普及膳食營養知識,發布適合不同人群特點的膳食指南,引導居民形成科學的膳食習慣。探索建立居民營養監測制度,對重點區域、重點人群實施營養干預,重點解決微量營養素缺乏、部分人群油脂攝入過多等問題,逐步解決居民營養不足和營養過剩并存問題。建立臨床營養工作體系,實施臨床營養干預。到2030年,居民營養知識素養明顯提高,營養缺乏疾病發生率顯著下降,全國人均每日食鹽攝入量降低20%,居民超重、肥胖的增長速度明顯放緩。

4.大力開展控煙限酒。深入開展控煙宣傳教育,強化公共場所控煙監督執法,全面推進公共場所禁煙工作,爭取到2030年實現公共場所全面禁煙。全面推進控煙履約,強化戒煙服務,運用價格、稅收、法律等手段提高控煙成效。到2030年,15歲以上人群吸煙率降低到20%以下。加強限酒健康教育,控制酒精過度使用,減少酗酒。開展有害使用酒精監測,對酒精使用造成相關疾病的個人及其家庭提供預防和治療干預措施。

5.切實促進心理健康。加強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建設,強化心理輔導咨詢治療醫生隊伍建設,規范心理健康服務管理。加大全民心理健康科普宣傳力度,加強對抑郁癥、焦慮癥等常見精神障礙和心理行為問題的干預。加強嚴重精神障礙患者報告登記和救治管理。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提供心理健康服務和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全面推進精神障礙康復服務。到2030年,逐步建立和完善精神障礙患者社區康復服務體系,重點人群心理健康問題得到關注和及時疏導,常見精神障礙防治和心理行為問題干預水平顯著提高;登記在冊的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管理率達到80%以上,抑郁癥治療率顯著提高。

6.嚴控影響健康行為。以青少年、育齡婦女、流動人群及性傳播高危行為人群為重點,開展性健康、性道德和性安全宣傳教育和干預,減少意外妊娠和性病、艾滋病等疾病的傳播。加強有關毒品濫用危害、應對措施和治療途徑等相關知識的傳播和普及。強化戒毒醫療服務體系建設,對成癮者做到早發現、早處理,縮短濫用時間,防止復吸。加強戒毒藥物維持治療與強制隔離戒毒、社區戒毒、社會康復的銜接,進一步擴大維持治療工作覆蓋面,建立集生理脫毒、心理康復、就業扶持、回歸社會于一體的戒毒康復模式,最大限度減少毒品社會危害。

(二)提高全民身體素質

1.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促進體育與健康保健、疾病防治融合發展。充分發揮體育在強身健體、慢性病防治、病后康復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統籌全民健身公共設施建設,加強健身步道、騎行道、全民健身中心、體育公園、社區多功能運動場等場地設施建設。到2030年,基本建成市、縣、鄉、村四級公共體育設施網絡,人均體育場地面積不低于2.3平方米,在城鎮社區實現15分鐘健身圈全覆蓋。推行公共體育設施免費或低收費開放,確保公共體育場地設施和符合開放條件的企事業單位、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全部向社會開放。加強全民健身組織網絡建設,扶持和引導基層體育社會組織發展。

2.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貫徹落實《全民健身計劃》,普及科學健身知識和健身方法,組織社會體育指導員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指導服務,推動全民健身生活化。實施《國家體育鍛煉標準》,豐富群眾健身休閑娛樂活動,發展群眾喜聞樂見的運動項目,鼓勵開發適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特點的特色運動項目,扶持推廣太極拳、健身氣功等民族民俗民間傳統運動項目。到2030年,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達到2900萬人,實現每千人擁有社會體育指導員2.3名。

3.推動體育健身與醫療融合發展。按照國家體育健身活動指南,建立完善針對不同人群、不同環境、不同身體狀況的運動處方庫,創新疾病管理與健康服務模式,加強體醫融合和非醫療健康干預,發揮全民科學健身在健康促進和慢性病防治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完善體質健康監測體系,開展民眾體質測試及運動風險評估。加快全民健身科技創新平臺和科學健身指導服務站點建設,加強對群眾運動健身的科學指導,鼓勵更多人群參與科學健身。

(三)營造綠色安全健康環境

1.廣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全面開展城鄉環境衛生綜合整治,持續推進城鄉環境衛生整潔行動,加強環境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做好城鄉生產、生活、生態空間規劃控制。加大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力度,全面加強農村垃圾治理,實施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大力推廣清潔能源。到2030年,把我省農村建成人居環境干凈整潔、適合居民生活養老的美麗家園,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進一步提高農村集中供水率、自來水普及率、水質達標率和供水保證率,全面建立“從源頭到龍頭”的農村飲水安全保障體系。加快無害化衛生廁所建設,力爭到2030年,全省基本完成農村戶廁無害化建設改造。實施以環境治理為主的病媒生物綜合預防控制策略。推進國家衛生城鎮創建,到2030年,全省創建國家衛生城市數量力爭達到50%以上。

2.建設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鎮。把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鎮建設作為推進健康河北建設的重要抓手,將健康政策融入城市規劃、建設、治理的全過程,促進城市與人民健康協調發展。廣泛開展健康社區、健康村鎮、健康單位、健康家庭建設,提高社會參與度。重點加強健康學校建設,加強學生健康危害因素監測與評價,完善學校食品安全管理、傳染病防控等相關政策。到2030年,建成一批健康城市、健康村鎮建設示范市和示范村鎮,形成健康社區、健康單位、健康家庭協同共建的良好局面。

3.深入開展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以提高環境質量為核心,推進聯防聯控和流域共治,實行環境治理目標考核,實施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切實解決影響廣大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深入推進產業園區、新城、新區等開發建設規劃環評,嚴格建設項目環評審批,強化源頭預防。深化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建立常態化區域協作機制。完善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氣的區域聯合預警機制。全面實施城市空氣質量達標管理,促進全省城市環境空氣質量明顯改善。推進飲用水水源地規范化建設,持續提升飲用水安全保障水平。強化地下水管理和保護,推進地下水超采區治理與污染綜合防治。開展土壤環境治理監測網絡建設,建立建設用地土壤環境質量調查評估制度,開展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實施農用地土壤環境分類管理,全面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控,有效保護生態系統和遺傳多樣性。加強噪聲污染防治。

4.實施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計劃。全面實施工業污染源排污許可管理,推動企業開展自行監測和信息公開,建立排污臺賬,實現持證按證排污。加快淘汰高污染、高環境風險的工藝、設備與產品。以鋼鐵、水泥、石化等行業為重點,開展工業集聚區污染專項治理,推進行業達標排放改造。

5.建立健全環境與健康監測評估制度。開展重點區域、流域、行業環境與健康調查,建立覆蓋污染源監測、環境質量監測、人群暴露監測和健康效應監測的環境與健康綜合監測網絡及風險評估體系,開展環境污染對人群健康影響的評價,探索建立高風險區域重點項目健康風險評估制度。建立統一的環境信息公開平臺,全面推進環境信息公開。建立縣級以上城市空氣質量監測和信息發布機制。

6.深化藥品與耗材流通體制改革。建設和完善供應鏈集成系統,推進藥品、耗材流通企業向供應鏈上下游延伸開展服務,形成現代流通新體系。發展醫藥電子商務。支持藥品、耗材零售企業開展多元化、差異化經營。推廣應用現代物流管理與技術,健全中藥材現代流通網絡與追溯體系。落實醫療機構藥品、耗材采購主體地位,鼓勵聯合采購,建立藥品實際交易價格以市場競爭為主的機制。建立完善藥品出廠價格信息可追溯機制和藥品價格談判機制。強化短缺藥品供應保障和預警,建立常態短缺藥品儲備制度和應急供應機制。建設遍及城鄉的現代醫藥流通網絡,提高基層和邊遠地區藥品供應保障能力。

7.嚴格落實國家藥物政策。健全老年人群和重度殘疾人等特殊人群基本用藥、兒童用藥保障機制,研究建立針對特殊貧困群體等的基本藥物免費供給制度。完善現有免費治療藥品政策,增加艾滋病防治等特殊藥物免費供給。完善罕見病用藥保障政策,健全藥品儲備制度。建立以基本藥物為重點的臨床綜合評價體系。完善藥品價格形成機制,強化價格、醫保、采購等政策的銜接,加強對市場競爭不充分藥品和高值醫用耗材的價格監管。制定完善醫保藥品支付標準政策,建立藥品價格信息監測和信息公開制度。

8.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健全從源頭到食品消費全過程的監管,確保人民群眾吃得安全和放心。加強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評估,完善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工作網絡,到2030年,食源性疾病報告網絡實現鄉(鎮)全覆蓋。全面推行標準化、清潔化農業生產,深入開展農獸藥殘留、重金屬污染綜合治理,實施獸藥抗菌藥治理行動。建立食用農產品全程追溯協作機制,完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強化日常監督檢查力度。加強互聯網食品經營治理。加強進口食品準入管理,加大對境外源頭食品安全體系檢查力度。推動市、縣(市、區)政府建設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推進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完善食品安全信息公開制度。嚴格依據國家藥品標準,推進醫療器材、中藥研發和生產升級,全面加強藥品監管,推進藥品追溯體系建設,形成全品種、全過程完整追溯與監管鏈條。加強醫療器械和化妝品監管。

9.完善公共安全防控體系。強化安全生產和職業健康,促進道路交通安全,預防和減少傷害。加快構建安全風險等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防線,強化重點行業領域安全生產監管,切實降低重特大事故發生頻次和危害后果。推進職業病危害源頭治理,完善職業安全衛生標準體系,建立分級分類監管機制,強化職業病報告制度,加強放射診療輻射防護。加強道路交通安全設施設計、規劃和建設,嚴格道路運輸安全管理,提高機動車駕駛人和交通參與者綜合素質。到2030年,力爭實現道路交通事故萬車死亡率下降30%。建立傷害綜合監測體系,加強兒童和老年人傷害預防和干預,預防和減少自殺、意外中毒。建立消費品質量安全事故強制報告制度,減少消費品安全傷害。健全口岸公共安全體系,建立基于源頭防控、境內外聯防聯控的口岸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機制,健全口岸病媒生物及各類重大傳染病監測控制機制,主動預防、控制和應對境外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提高動植物疫情疫病防控能力,加強進境動植物檢疫風險評估準入管理,強化外來動植物疫情疫病和有害生物查驗截獲、檢測鑒定、除害處理、監測防控規范化建設,健全購買和攜帶人員、單位的問責追究體系,防控國際動植物疫情疫病及有害生物跨境傳播。

10.提高突發事件應急能力。加強全民安全意識教育,提高廣大群眾防災減災、自救互救和突發事件衛生應急能力。建立立體化的緊急醫學救援體系。到2030年,城鄉公共消防設施基本實現全覆蓋,突發事件衛生應急處置能力和緊急醫學救援能力明顯提高,道路交通事故死傷比顯著降低。

(四)加強重大疾病防控

1.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組織實施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提高人均經費標準,穩步擴展服務內容,增強居民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公平性。加強項目管理,規范績效評價,改革經費支付方式,提高項目實施效果。

2.加強重點傳染病和地方病防治。加強傳染病監測預警,到2030年法定傳染病報告率達到95%以上,艾滋病診斷發現并接受規范隨訪服務的感染者和病人比例達到75%以上,為所有符合條件且愿意接受治療的感染者和病人提供抗病毒治療。降低全人群乙肝病毒感染率。加大一般就診者肺結核發現力度,強化重點人群主動篩查,推進患者全程隨診管理,實施“推進耐多藥結核病防治行動”。有效應對霍亂、流感、手足口病、麻疹、瘧疾、流行性出血熱等重點傳染病疫情。實施以傳染源控制為主的狂犬病、布病、禽流感等人畜共患病綜合治理策略。加強對碘缺乏病、氟中毒、大骨節病、克山病等地方病的防治,基本消除重點地方病危害。

3.開展慢性病綜合防控。完善縣(市、區)政府主導的慢性病綜合防控協調機制,加強慢性病綜合防控示范區建設,覆蓋所有縣(市、區)。推廣慢性病防治適宜技術,規范慢性病人群的診治和康復,提高慢性病診療效果。加強慢性病篩查和早期發現,健全死因監測、腫瘤登記報告和慢性病監測制度。到2030年,實現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總體癌癥5年生存率提高15%。全面實施35周歲以上人群首診測血壓,穩步開展血壓血糖血脂異常、超重肥胖等慢性病高危人群的患病風險評估和干預指導。加強口腔衛生,到2030年,12歲兒童患齲齒率控制在25%以內。

4.落實國家擴大免疫規劃。加強常規免疫,提高預防接種及時性,做好補充免疫和查漏補種。強化接種門診規范化建設,提高預防接種管理質量。完善脊髓灰質炎疫苗免疫策略,繼續維持無脊髓灰質炎狀態。強化疫苗可預防傳染病監測。推動建立預防接種異常反應補償保險機制。加強疫苗冷鏈管理,推進疫苗全程追溯體系建設,嚴格禁止非法疫苗銷售行為。

5.優化計劃生育服務管理。落實人口均衡發展政策,改革完善計劃生育服務管理。鼓勵按政策生育,引導群眾負責任、有計劃地生育。全面推行知情選擇,普及避孕節育、優生優育和生殖健康知識。推動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由控制人口數量為主向調控總量、提升素質、優化結構和合理分布并舉轉變,由管理為主向更加注重服務家庭轉變,由主要依靠政府力量向政府、社會和公民多元共治轉變。堅持和完善計劃生育目標管理責任制,落實國家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政策,加強再生育計劃生育技術服務保障力度,開展出生人口性別比治理,到2030年,人口性別比實現自然平衡。

(五)提高重點人群健康水平

1.推進重點人群體育活動。制定實施老年人、青少年、職業群體及殘疾人等特殊群體的體質健康干預計劃。基本實現青少年熟練掌握1項以上體育運動技能,確保學生校內每天體育活動時間不少于1小時。到2030年,學校體育場地設施與器材配置達標率達到100%,青少年學生每周參與體育活動達到中等強度3次以上,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達標優秀率25%以上。加強科學指導,促進婦女、老年人和職業群體積極參與全民健身。實行工間健身制度。推動殘疾人康復體育和健身體育廣泛開展。增加社會矯正人員等特殊人群的全民健身服務供給。

2.加強婦幼健康服務。實施母嬰安全計劃、健康兒童計劃、婦幼健康服務保障工程。建立覆蓋城鄉居民,涵蓋孕前、孕期、新生兒各段的出生缺陷防治免費服務制度,落實出生缺陷三級預防措施,推進產前篩查、產前診斷和新生兒疾病篩查網絡建設,推進優生優育全程服務。提高婦女常見病篩查率和早診早治率。加大兒童重點疾病防治力度,擴大新生兒疾病篩查,繼續開展重點地區兒童營養改善等項目。提高孕產婦和新生兒危急重癥救治能力。

3.強化老年醫養服務。推進老年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推動醫療衛生服務延伸至社區、家庭。健全醫療衛生機構與養老機構合作機制,推動醫養結合,推進中醫藥與養老融合發展,為老年人提供治療期住院、康復期護理、穩定期生活照料、安寧療護一體化的健康和養老服務。加強老年常見病、慢性病的健康指導和綜合干預,開展老年心理健康與關懷服務。推動居家老人長期照護服務的發展,全面建立經濟困難、高齡、失能老人補貼制度,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和商業保險等多層次長期護理保障制度。完善醫保政策,使老年人在基層能夠獲得可負擔的基本藥物。

4.增強殘疾人口社會關懷。提高全社會的殘疾預防意識,開展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殘疾預防,針對主要導致殘疾的因素實施預防工程。繼續開展防盲治盲和防聾治聾工作。加強殘疾人健康服務,進一步完善康復服務體系,實施重點人群康復工程,實現殘疾人“人人享有康復服務”。加大符合條件的低收入殘疾人醫療救助力度,將符合條件的殘疾人醫療康復項目按規定納入基本醫療保險支付范圍。

5.促進貧困人口醫療服務。保障貧困人口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建立貧困人口健康卡。提高貧困人口的醫療保障救助水平,貧困人口個人繳費部分由財政給予補貼,門診統籌率先覆蓋所有貧困地區。將貧困人口全部納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圍,保障貧困人口大病醫治。建立和完善三級醫院與貧困地區、少數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縣級醫院一對一幫扶機制,推進二級以上醫療機構對口幫扶貧困縣鄉鎮衛生院,提高縣、鄉兩級醫療衛生服務能力。積極促進遠程醫療服務向貧困地區延伸。

(六)補齊基層健康服務短板

1.建立基層衛生保障機制。調整優化健康服務體系,堅持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推動重心下移、資源下沉,構建基層衛生資金投入、人才培養和制度建設保障機制。

2.提升基層醫療服務水平。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建設,提高常見病、多發病和慢性病診治能力。到2030年,全面提升縣級公立醫院綜合能力,將縣域內就診率提高到90%左右,基本實現大病不出縣。進一步拓展中心鄉鎮衛生院功能,提升急診搶救、二級以下常規手術、正常分娩、高危孕產婦篩查、兒科等醫療服務能力,強化國醫堂建設,充分發揮中醫藥的優勢和作用。

3.加強基層健康人才培養。建立完善適應行業特點的薪酬制度,收入分配向基層人員傾斜。調整財政支出結構,重點向基層人才培養傾斜,加大邊遠地區扶持力度。健全以全科醫師隊伍建設和應用為重點、符合全科醫生崗位特點的人才培養制度。在高等醫學院校設置全科醫師專業,加強中醫、全科、兒科、產科、精神科、病理、護理、康復、心理健康及健康人才等急需緊缺專業人才培養培訓。鼓勵執業醫師多點執業,提高基層衛生人員綜合服務能力和水平。創新基層人才職稱評審制度,建立以能力、水平、質量和業績為導向,以社會和業內認可為核心的人才評價體系。

(七)推進中醫藥強省建設

1.提高中醫醫療服務水平。積極培育和充分發揮中醫臨床優勢,加快省中醫醫療中心和區域中醫醫療中心建設。加強省級中西醫結合醫療能力建設。全面實施中醫醫院信息化提升工程,推進以中醫電子病歷為基礎的中醫醫院信息系統建設。開展重大疑難疾病中西醫聯合攻關。放寬中醫藥服務準入,鼓勵社會資本舉辦中醫醫療機構。

2.發展中醫養生保健服務。深入推進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加強省、市、縣三級中醫醫院治未病能力建設。支持社會力量舉辦中醫養生保健機構,實現集團化發展或連鎖化經營。鼓勵養老機構設置中醫診室或與中醫醫療機構合作建立快速就診綠色通道,鼓勵中醫醫療機構自建、托管養老機構或與護理院、康復療養機構開展技術協作,鼓勵中醫醫師在養老機構提供保健咨詢和調理服務。發展中醫藥健康旅游,打造一批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基地。

3.推進中醫藥傳承創新。強化中醫藥教育,培養中醫人才。推進適應行業特點的院校教育、畢業后教育、繼續教育。加強高等中醫藥院校內涵建設,提高辦學規模和綜合實力。全面實施中醫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完善中醫師承教育。注重中醫臨床技術骨干、基層中醫藥人才培養和中醫藥學術經驗繼承。做好河北省名中醫評選和國醫大師、全國名中醫推薦工作。提升省中醫藥科學院和省、市級中醫醫院科研能力,開展中醫藥防治重大疑難疾病研究,促進中醫藥科技成果轉化。建立大宗、道地和瀕危藥材種苗繁育基地,提供中藥材市場動態監測信息,促進中藥材種植業綠色發展。

4.弘揚中醫藥特色文化。將中醫藥優勢與健康管理結合,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險為一體的健康保障模式。推進中醫藥文化建設,做大“扁鵲”等名中醫文化品牌,倡導“大醫精誠”核心價值理念。開展健康大講堂活動,推進中醫藥進鄉村、進社區、進家庭,提升城鄉居民中醫藥健康文化素養。將中醫藥基礎知識納入中小學傳統文化課程。支持省內中醫藥機構在海外設立中醫醫療機構及中醫藥文化傳播機構等,積極開展國際交流合作。

(八)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

1.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全面建成體系完整、分工明確、功能互補、密切協作、運行高效的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縣和市域內基本醫療衛生資源按常住人口和服務半徑合理布局,實現人人享有均等化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分區域統籌資源配置,整合推進區域醫療資源共享,基本實現優質醫療衛生資源配置均衡化,省域內人人享有均質化的危急重癥、疑難病癥診療和專科醫療服務;依托現有機構,建設一批區域醫療中心和國家臨床重點專科群,推進京津冀醫療衛生協同發展,帶動醫療服務整體水平提升。發展康復、老年病、護理、安寧療護等醫療機構,推進護理服務專業化、規范化。到2030年,15分鐘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圈基本形成,每千常住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達到3.0人、注冊護士數達到4.7人。

2.創新醫療衛生服務供給模式。建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綜合醫院和專科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三位一體”的重大疾病防控機制,建立信息共享、互聯互通機制,推進慢性病防、治、管整體融合發展,實現醫防結合。建立不同層級、不同類別醫療機構間目標明確、權責清晰的分工協作機制,不斷完善服務網絡、運行機制和激勵機制。探索完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逐步完善分級診療制度,形成基層首診、雙向轉診、上下聯動、急慢分治的合理就醫格局,健全治療——康復——長期護理服務鏈。通過政策扶持等多種措施,加強鄉村診所、社區和鄉鎮衛生院服務能力建設,引導群眾常見病、多發病復診和診斷明確、病情穩定的慢性病等更多地在基層就診。完善醫療聯合體、醫院集團等多種分工協作模式,提高服務體系整體績效。

3.完善全民醫保體系。健全以基本醫療保障為主體、其他多種形式補充保險和商業健康保險為補充的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探索省級統籌、健全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保制度。逐步建立個人繳費與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掛鉤機制,研究探索以家庭為單位參保和職工醫保退休人員繳費參保政策,完善職工醫保個人賬戶,開展門診統籌。進一步健全重特大疾病醫療保障機制,加強基本醫保與醫療救助等的有效銜接。到2030年,全民醫保體系成熟定型,基本醫保實際報銷比例達到70%。

逐步引入社會力量參與醫保經辦,建立完善的購買服務和監管機制,探索建立高效、競爭的管理服務體系。建立基本醫保制度間轉移接續制度,實現省內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建立并嚴格落實醫療保險基金預算管理。全面推進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建立健全醫保經辦機構與醫療衛生機構的協商談判機制,建立多種形式的預付費制度,形成醫療保險基金總額預算管理下的復合式付費方式。到2030年,全民醫保管理服務體系完善高效,住院全面實現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DRGs)付費、門診醫療服務實現按人頭付費,引入按服務績效付費,引導醫療機構主動保證質量,控制成本,節約費用,提高效率。建立藥品、醫療器材、診療項目的基本醫保準入和退出第三方評估機制。

落實稅收等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個人參加商業健康保險及多種形式的補充保險。豐富健康保險產品,鼓勵開發與健康管理服務相關的健康保險產品。促進商業保險公司與醫療、體檢、護理等機構的合作,發展健康管理組織等新型組織形式。到2030年,建立現代商業健康保險服務體系,商業健康保險賠付支出占衛生總費用比重顯著提高。

(九)加快健康產業發展

1.完善“大健康、新醫療”產業體系。構建“一圈、一都、三園、三區、一基地”的“大健康、新醫療”產業發展格局。打造環京津健康養老產業圈,建設安國中藥都,發展渤海新區醫藥工業園、扁鵲中醫藥文化產業園和衡水濱湖健康休閑養生產業園,構建張承健康休閑旅游區、太行山—燕山山地康體健身休閑區和沿海度假休閑旅游區,大力推進石家莊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建設。

2.發展“大健康、新醫療”服務業。鼓勵、支持社會辦醫院,到2020年,按照每千常住人口不低于1.5張床位為社會辦醫院預留規劃空間,同步預留診療科目設置和大型醫用設備配置空間。大力發展專業醫學檢驗中心、衛生檢測中心、影像中心和病理中心、制劑中心、消毒供應中心等第三方服務機構,推進醫療設備、醫療信息、健康服務云平臺等第三方服務外包。發展健康文化,促進健康咨詢、健康干預等服務。支持信息技術在智慧醫療、精準醫療、便攜就醫和健康惠民等方面探索創新。借助張北云計算數據集成中心推動健康管理、醫療衛生服務網上運行。建立養老服務機構與醫療護理等機構信息互聯共享機制,推廣遠程健康監測等。

3.推進健康服務業與健康產業融合發展。編制實施河北省“大健康、新醫療”產業發展五年規劃,推動醫療服務、健康服務與健康產業融合發展。突出政府主體責任,健全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提高社會保障能力,兜住底線、促進公平,維護居民基本健康權益。發揮市場資源配置決定作用,引導生物制藥、醫療器械、保健用品等健康產業集群化發展、鏈條式拓展、結構性升級,豐富健康產品種類、提升健康產品檔次。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優化健康產品供給渠道,積極引導公眾轉變健康消費理念,使傳統事后醫療投入轉變為事前健身投入與事后醫療投入相結合,推動體育健身、休閑旅游、康復養老等與醫療衛生服務相結合,將醫療愈后恢復與康復訓練、體能訓練引入定點健身俱樂部。建設綜合性體育服務互動平臺,促進體育生活化、體育消費便利化。鼓勵體育場館、健身會所、體育組織等面向社會提供便民服務。鼓勵體育賽事、體育用品、體育中介等行業聯動。推動體育旅游、體育傳媒、體育會展等相關業態融合發展,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健康需求。

4.打造突出河北特色的體育運動品牌。探索競技賽事與群眾性賽事同時舉辦、緊密結合的賽事模式。加快京津冀體育產業協同發展,共同打造一批體育服務業重點項目,聯合申報國家級區域體育產業重點示范項目,聯合申辦和承辦高水平體育賽事和活動。開發拓展精品體育賽事,大力培育張家口和承德冰雪運動、滄州武術、邯鄲太極拳等特色項目,形成“一地一品牌”“一地多品牌”發展格局。對已形成規模和品牌的崇禮國際滑雪節、保定國際空竹藝術節、衡水湖國際馬拉松賽、北戴河“五一”輪滑節和鐵人三項賽、廊坊國際信鴿展等大型賽事和活動提檔升級,提高影響力。抓好體育產業基地和秦皇島、承德市國家體育產業聯系點建設。到2030年,全省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3000億元,從業人員超過50萬人。實現減少疾病發生與體育健身產業同步發展。

(十)完善健康保障機制

1.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強各部門、各領域在健康領域的溝通協作。制定健康影響評估指南,建立健康影響評估制度,系統評估重大工程項目以及公共政策實施對健康的影響,實行健康影響評價“一票否決”,健全監督和問責機制。全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加快建立更加成熟定型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維護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建立協調統一的醫藥衛生管理體制,實施屬地化和全行業管理,健全衛生計生全行業綜合監管體系。鼓勵并充分發揮社會力量在監管中的作用,促進公平競爭。

2.加強健康人力資源建設。完善健康人才培養機制。建立高層次、復合型人才培養制度。加強醫教協同,建立完善醫學人才培養供需平衡機制。改革醫學教育制度,加快建成適應行業特點的院校教育、畢業后教育、繼續教育三階段有機銜接的醫學人才培養培訓體系。完善醫學教育質量保障機制。加強兒科、產科、精神科、病理、護理、助產、康復、心理健康等急需緊缺專業人才培養培訓。加強藥師和中醫藥健康服務、衛生應急、衛生信息化復合人才隊伍建設。加強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推進衛生管理人員專業化、職業化。調整優化適應健康服務產業發展的醫學教育專業結構,加大養老護理員、康復治療師、心理咨詢師等健康人才培養培訓力度。創新人才使用評價激勵機制,落實用人自主權,全面推行聘用制。創新健康人才使用、流動與服務提供模式,建立符合醫療衛生行業特點的人事薪酬制度。積極探索醫師自由執業、醫師個體與醫療機構簽約服務或組建醫生集團。進一步優化和完善護理、助產、醫療輔助服務、醫療衛生技術等方面人員評價標準。

3.推動健康科技創新。建立“科技創新、醫研互促、成果轉化、強醫惠民”四位一體的科技發展新體系。以精準醫療、環境醫學、新藥研發等為重點,鼓勵支持建設國家級綜合性和專科性區域醫療中心,聯合京津探索建立跨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好省級綜合性和專科性區域醫療中心。支持創建國家健康醫療旅游示范基地、生命健康產業創新示范區和國家干細胞治療、腫瘤免疫治療、基因治療等精準醫療先行區。加快中醫藥臨床研究基地和科研機構建設。加快“醫研企”科技協同創新平臺、適宜技術推廣示范基地、醫藥成果轉化推廣平臺和示范基地等建設。

推進北戴河國家生命健康產業創新示范區建設。發展高端康養產業,構建“藥、醫、養、健、游”健康產業鏈,提供新型醫療衛生服務,打造中國北方生態宜養地、健康醫療旅游示范基地。加快健康科技成果轉化,推動生物工程研發創新。優化健康產業發展環境,開展康復研究,建設全國秦皇島康復輔具創新基地和健康養老示范基地,完善生命健康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

推進醫學科技進步,將與居民健康緊密相關、對公共衛生安全影響重大的衛生科研項目,確定為衛生科技創新優先領域,啟動“健康河北”重大衛生科技工程。力爭到2030年,科技論文影響力和三方專利總量進入國內前列,科技創新對醫藥工業增長貢獻率達到50%以上,成果轉化率達到30%以上。

4.建設健康信息化服務體系。建立基本完備的人口健康信息化機制。到2030年,實現省、市、縣三級人口健康信息平臺互通共享,人人擁有社會保障和居民健康的集成卡,遠程醫療覆蓋省、市、縣、鄉四級醫療衛生機構,全面實現人口健康信息的規范管理和使用,滿足個性化服務和精準化醫療的需求。加強醫療健康大數據應用體系建設,強化公共衛生、計劃生育、醫療服務、醫療保障、藥品供應、綜合管理等應用信息系統數據采集、集成共享和業務協同。發展智慧健康醫療便民惠民服務,全面建立遠程醫療應用體系,推動健康醫療教育培訓應用。加強健康醫療數據安全保障和患者隱私保護。

5.加強健康法治建設。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制定完善有關法規規章制度,強化政府在醫療衛生、食品、藥品、環境、體育、教育等健康領域的監管職責,建立政府監管、行業自律和社會監督相結合的監督管理體制。加強衛生計生監督執法體系和能力建設。

6.完善健康籌資機制。充分調動政府、社會團體、企業等的積極性,形成多元籌資格局。健全政府健康投入機制,調整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健康投入力度,科學合理界定各級政府投入職責,履行政府保障基本健康服務需求的責任。加大省級財政對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轉移支付力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建立結果導向的健康投入機制,開展健康投入績效監測和評價。鼓勵金融機構創新產品和服務,完善財稅扶持措施。大力發展慈善事業,鼓勵社會和個人捐贈與互助。

三、組織實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級各部門要將健康河北建設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列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將主要健康指標納入各級黨委和政府考核指標,完善考核機制和問責制度。成立健康河北建設領導小組,明確辦事機構,統籌協調推進健康河北建設工作,指導各地各部門開展工作。各有關部門要認真落實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要求,積極承擔健康河北建設中的職責。健全相應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確保工作落實。注重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及其他社會組織的作用,凝聚全社會共識和力量。

(二)轉變政府職能。進一步推進健康相關領域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繼續深化藥品、醫療機構等審批改革,規范醫療機構設置審批行為。推進健康相關部門依法行政,推進政務公開和信息公開。加強衛生計生、體育、食品藥品、環保等健康領域監管創新,加快構建事中和事后監管體系,全面推進“雙隨機、一公開”機制建設。推進綜合監管,加強行業自律和誠信建設,鼓勵行業協會商會發展,充分發揮社會力量在監管中的作用,促進公平競爭,推動健康相關行業科學發展。簡化健康領域公共服務流程,優化政府服務,提高服務效率。

(三)搞好規劃銜接。準確把握發展形勢,建立和完善規劃銜接協調機制,對接“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衛生與健康規劃、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等,做好健康河北建設年度計劃的編制實施,確保各項政策措施有序推進、落到實處。

(四)實施追蹤監測。各級各部門要根據本實施意見制定具體的實施方案,完善各項政策措施,明確各階段實施的重大項目、重要任務及其進度要求。建立健全監測評價機制,對落實情況進行實時監測,對落實效果進行年度評估,并根據監測評估情況及時調度督導,適時對目標任務、工作措施進行調整和優化。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注意發現各地工作中的好經驗、好做法,及時總結和推廣。

(五)強化宣傳引導。采取多種形式大力宣傳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戰略規劃和重大意義,宣傳健康河北建設的決策部署和具體安排。加強典型宣傳,增強全社會對健康中國、健康河北建設的普遍認知,營造人人關心、人人支持,積極投身健康中國、健康河北建設的良好社會氛圍。

責任編輯:陸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回到 頂部
一分快3-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