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2017-01-17 09:20 來源: 山西日報
【字體: 打印

優化農業產業布局、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強化農業基礎支撐,真正讓農業成為充滿希望的產業。

在深化改革中優化各類要素供給

忻州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趙志堅代表認為,必須把各類要素進行重新組合,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注入強大動力。一是通過加大培訓力度提升農民素質、提高農民城鎮化率、使耕地實現規模化種植等手段,激活農民主體;二是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激活土地要素;三是財政資金向支持農業轉型升級傾斜,引導金融資本、工商資本“上山下鄉”,激活資本要素;四是推進農業科技創新,發展功能農業,激活創新要素;五是增強政府部門服務農業農村的意識和能力,激活政府要素。

農業也要堅定不移“去產能”

陽泉郊區桃林溝村黨支部書記李乃珠代表認為,在山西,不僅煤炭需要去產能,農業生產也同樣必須“去產能”。我省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首先要把農業結構調好調順調優,緊緊圍繞市場需求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形成結構更加合理的供給體。在此基礎上,要大力發展休閑農業、農村電子商務、鄉村旅游等新產業新業態,通過拓展農業產業鏈讓農民賺到更多“真金白銀”。

實現優質供給必須打造農產品品牌

省農業廳副巡視員趙安澤委員認為,當前我省之所以玉米價格大幅下降,紅棗、蘋果連年滯銷,關鍵是供給側出了問題,生產出來的農產品有量沒質。要實現由量到質的轉變,打造農產品品牌勢在必行,這也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解決的突出問題。為此,應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加強農業生產全過程管控,大力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真正提供市場所需的綠色優質安全農產品。

發展山西農業在功能不在規模

山西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應放在哪里?很多代表、委員都認為,在我省,農業的出路在特而不在大,在功能而不在規模。

我省發展現代農業必須“特”字當頭,為什么?一方面,山西地處黃土高原,農業立地條件較差,很難成為大宗農產品的生產地。另一方面,我省卻又是當之無愧的“小雜糧王國”,特殊的地理環境孕育出雜豆、莜麥、紅棗、核桃等眾多特色農產品,在消費者追求吃得健康、吃得營養的今天,這些綠色農產品備受關注。

視角一變,天高海闊。我們只要立足省情,揚長避短,突出“特”字,深挖潛力,堅定不移地推進特色現代農業提質增效,山西“小”農業照樣能成為充滿希望的大產業。

穩糧優經擴飼,構建汾河平原、上黨盆地、雁門關、太行山、呂梁山和城郊農業六大特色農業發展區域。

實施農業標準化戰略,推進“三品一標”認證,農業生產標準化率力爭提高到30%以上。

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200萬畝,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60萬畝。

責任編輯:白宛松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回到 頂部
一分快3-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