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資本市場進入“嚴監管時代”——三個關鍵詞標注監管新方位

2017-02-16 16:12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

新華社北京2月16日電(記者 劉慧、王都鵬)中國資本市場進入“嚴監管時代”。幾乎所有關注資本市場的人都會給剛剛過去的猴年下一個這樣的注解。

重拳打擊首例信息操縱、首例國債期貨操縱、首例利用滬港通操縱……隨著稽查執法風暴的強勢來襲,變革、重塑、定位三個關鍵詞正標注著資本市場發展的新方位。

變革:稽查風暴呈現新特點

數據顯示,2016年,證監會做出行政處罰決定書218份,同比增長21%;罰沒金額42.83億元,同比增長288%,單個案件罰沒款金額最高超過10億元,為歷史最高罰單。

在這些處罰結果之外,還有一組數字更值得關注。近兩年,證監會新增立案647件,移交審理463件;向公安機關移送案件110件,通報線索60余件。

兩組數字背后體現出監管層持續加強違法違規行為的懲處力度,保持執法高壓態勢。除了果斷和魄力,在這場監管變革中,人們也發現了越來越多的新特點。

稽查執法的手段越來越多樣。現場檢查、專項核查、市場監察、輿情監測、投訴舉報……每一天,都有無數線索匯集到監管部門。如何把這些分散的線索化零為整?大數據正在為證券期貨違法違規者布下“天羅地網”。通過“數據建模+機器學習”,內幕交易、市場操縱和“老鼠倉”等違法行為的類案模型建立,隨著大數據的積累,監管嗅覺將愈加靈敏。

2016年也是證券期貨跨境執法協作里程碑式的一年。首例利用滬港通實施的跨境操縱市場案被中國證監會與香港證監會聯手“拿下”,借道滬股通交易機制反向操縱A股的“貓膩”最終難逃法律嚴懲。跨境協作正在成為全球證券監管機構的共識,據統計,全年境外監管機構向中國證監會請求協查案件142件,中國證監會請求境外監管機構協查案件36件。

在常態辦案的同時,打擊IPO欺詐發行及信息披露違法、中介機構未勤勉盡責、操縱市場、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等4大專項執法成為2016年稽查執法的亮點。

重塑:市場生態正在洗牌

健康的資本市場離不開良好的市場生態,監管層的稽查風暴正在重塑市場生態。

一系列稽查行動向市場傳遞著強烈警示信號:只有參與市場的各方遵守規則,市場生態才能達到凈化和平衡。同時,通過典型個案的嚴厲查辦,對每一名投資者形成“反射性防護”,對每一類違規手法調教糾偏。

作為資本市場最為嚴重的欺詐行為之一,IPO欺詐發行及虛假披露一直是市場各方痛恨的“痼疾”。首家因欺詐發行退市的欣泰電氣、首家因重大信息披露違法被退市的*ST博元……監管層猴年劍指這一市場“痼疾”,對首發申請企業和相關中介產生了強烈警示。

據了解,目前已有近70家IPO企業主動撤回申請,讓一些心存僥幸、意圖“帶病申報”的企業和中介機構知難而退。

對審計評估亂象的治理風暴同樣來得猛烈。2016年,在證監會首次集中專門對審計、評估機構開展的稽查執法行動中,6家機構被查出。

證監會新聞發言人鄧舸曾表示,在信息不對稱,尤其是存在舞弊的情況下,如果缺乏信息披露可信度的獨立保障機制,受巨大利益驅使,證券市場信息欺詐行為必然頻發高發。

業內人士指出,公司財務會計信息和資產評估信息,直接關系投資者的判斷決策。因其專業性、技術性和復雜性,資本市場設立了外部審計和評估制度來進行專業鑒證,由專業機構發揮有效監督作用。

治理審計評估亂象,亮明了稽查執法關注焦點:中介機構的履職盡職已成為監管重點,堅決抑制中介機構出具“量身定做”式的報告,審計評估機構要真正發揮市場看門人的作用。

定位:資本市場的“守護神”

從去年2月上任開始,證監會主席劉士余就提出了“依法監管、全面監管、從嚴監管”的監管理念,一年以來,從脫稿痛批野蠻收購到“逮鼠打狼,嚴懲資本大鱷”再到證券期貨監管會上全面亮明加強監管的決心,監管思路和監管方向的定位日漸明晰。

劉士余指出,今年將深化依法全面從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繼續提升監管能力。他多次強調,持續打擊資本市場違法違規行為,稽查執法力度只能加強,不能弱化。“堅持市場證明行之有效的監管政策和做法不動搖、不折騰,務求實效。”

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證監會首次與公安部聯合開展專項執法行動,探索建立和加強行政與刑事在信息共享、執法聯動、案件移送等方面的協作機制,形成打擊合力。此外,監管部門也正在與最高法、最高檢、公安部等積極溝通,推動相關司法解釋盡快出臺。

透過對稽查執法的重點關注,不難看出監管部門的決心。作為增強監管威懾力和化解市場風險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稽查執法成為要牽住的“牛鼻子”。

作為資本市場“守護神”,監管層重點關注稽查執法是為了保護資本市場的投融資功能,更是為了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通過監管,引導資本市場回歸“初心”,真正為實體經濟注入活力。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于士航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回到 頂部
一分快3-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