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藥安全問題治理:嚴字當頭 重典治亂

2017-02-28 07:28 來源: 光明日報
【字體: 打印

食品藥品安全關乎每一個人的生命健康,從農田到餐桌、從實驗室到醫院的每一道防線是否嚴絲合縫?在2月27日舉行的國務院新聞辦發布會上,國務院食安辦主任、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局長畢井泉給出了八個字:嚴字當頭、重典治亂。對于食品藥品安全,他想讓大家既有信心,但也正視差距和問題。

食品:有信心,找差距

我們的食品安全狀況到底在變好還是變壞?公眾的感受不一。畢井泉的回答是:“對中國的食品安全既要有信心,也要看到差距和存在的問題。”

信心從何而來?畢井泉介紹,從市場抽檢的結果來看,我們的食品安全是有保證的。2016年,食藥監管總局組織抽檢了25.7萬批次食品的樣品,合格率96.8%,與2015年持平,比2014年提高了2.1個百分點。對1300余家大型生產和經營企業抽樣檢驗,合格率分別為99%和98.1%,近幾年沒有發生重大的系統性食品安全事件。

信心的另一個保障是監管體制的日趨嚴密和完善。2016年,我國新發布了食品安全國家標準530項,涉及食品安全指標近2萬項,新增農藥殘留的限量指標490項。同時,發布了不少新的法規,如針對網絡訂餐問題出臺《網絡食品安全違法行為查處辦法》,沒有實體店的不能在網上銷售餐飲產品。

“但同時還要看到,食品安全的形勢依然復雜嚴峻。”畢井泉說,比如農藥獸藥殘留超標、環境污染造成食品中重金屬超標等,制假、摻假、售假違法案件也時有發生。這些問題暴露出我國在食品安全的標準、監管、處罰、問責等方面仍存在不足。

“差距就是我們努力的方向。食品安全沒有零風險,但是對食品安全的違法犯罪必須零容忍。”畢井泉表示。

藥品:從有無,到好壞

食品安全要找差距,性命攸關的藥品安全更是容不得半點馬虎。近年來,關于因我國藥品質量和療效不行而跨境網購國外藥品的爭議時有發生。中國的藥品到底怎么了?

“對我國藥品的質量要歷史地看、發展地看,按照今天的標準來看待十幾年前、幾十年前批準上市的藥品,我們會感到有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這很正常。”畢井泉解釋,這種“正常”,是因為過去的缺醫少藥,當時要解決的是藥品“有無”問題。但在今天,我們不應該再視之為“正常”,藥品的主要矛盾已經從“有無”變成了“好壞”。

如何解決藥品好壞問題?一是加強創新藥的研發;二是開展仿制藥質量療效一致性評價。

畢井泉強調,創新藥要“新”,改良型新藥要“優”,一定要在臨床上比別人的藥更有優勢。仿制藥要“同”,在質量和療效上要能夠跟原研藥一致,即在活性成分、劑型、劑量、規格、用藥方式都要相同,在臨床上治療的效果要相同,能夠相互替代。

“這個改革就是要使我們的制藥企業、制藥行業能夠走上創新型發展的軌道。”畢井泉說,目前,藥品企業對參與一致性評價的熱情很高,仿制藥一致性評價辦公室已經接到參比制劑備案申請4000多件,備案品種700多個。

共治:有擔當,要客觀

食品藥品安全的治理,還需要公眾參與。

當天的發布會上提到了“塑料制紫菜”“紙餡兒包子”等食品謠言。“你們說,你吃了第一口發現是塑料,還會吃第二口嗎?”畢井泉認為這些謠言太荒謬,但讓大家看到了食品藥品信息傳播的不足。

“對這種造謠者,《食品安全法》里面是有明確規定,要給予治安拘留的處罰,要嚴厲打擊,這是造謠惑眾。”他強調。

食藥安全需要社會共治,任何一方都要有擔當。畢井泉說,要鼓勵受到謠言損害的利益相關者提出索賠,主動維護自己的權益。根據《食品安全法》,媒體造謠需要承擔賠償責任。這從另一方面凸顯了媒體的社會責任,媒體要監督這些不實的傳言,同時也要揭露食品藥品的制假售假行為。

去年暴露的山東疫苗案和上海乳粉案,媒體的監督功不可沒。但一些媒體在進行揭露性和批評性報道的同時,未做到客觀、準確。畢井泉說,其實山東疫苗案是非法經營,是經濟犯罪,但一些媒體以“毒疫苗”“假疫苗”等字眼做報道;上海乳粉案是企業用低價奶粉裝到精裝高價奶罐中賺取差價,卻被一些媒體以“假奶粉”“毒奶粉”為名大肆報道。

“有關報道一定要客觀、公正、平實,不要怎么吸引眼球就怎么起標題,動輒使用‘毒食品’‘致癌’等字眼。”畢井泉坦言,科學準確地傳播食品藥品信息也是實現食品藥品安全共治的一部分。(記者 陳海波)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林巧婷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回到 頂部
一分快3-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