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傳統技藝成文化扶貧“金鑰匙”

2017-03-02 11:31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

新華社銀川3月2日電(記者 艾福梅)“水都顧不上喝,飯也顧不上吃。”最近幾日,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非遺傳承人、49歲的趙秀蘭整天在菊花臺等3個村莊忙碌著,她要趕在農忙前盡可能將刺繡技藝教給村里的婦女。

菊花臺村位于吳忠市紅寺堡區紅寺堡鎮。這個村很特殊,村民大都是從寧夏南部山區搬遷而來,殘疾人比例較高。

趙秀蘭告訴記者,菊花臺村的刺繡培訓班從2月18日開始,學員中有不少殘疾婦女。“刺繡很特殊,身體家庭情況允許的可以到我公司來繡,出不來的也可以在家里干,什么都不耽誤。”

作為吳忠市非遺傳承人,趙秀蘭2013年成立了秀蘭傳承刺繡福利有限公司,專門制作、銷售傳統手工刺繡作品。去年,公司銷售額超過300萬元,目前有簽約“繡娘”200多人。

這些“繡娘”大部分是她培訓的“學生”。早在公司成立之前,她就在文化、殘聯等部門的支持下開展刺繡培訓,而今年在菊花臺村的培訓是扶貧部門安排的任務,學員基本來自建檔立卡家庭。從2016年11月至今,她和公司的骨干“繡娘”已培訓了幾百人。

“我們是集中培訓、分散制作、統一銷售。員工們收入高的每月能有3000元,少的也能利用農閑時間掙幾百塊補貼家用。”趙秀蘭說。

如今,刺繡這門傳統手藝已成為農村婦女增收的重要渠道。正是看中這一潛力,寧夏把加大刺繡、剪紙、泥塑等手工藝文化產品的開發,發展相關文化產業作為“文化扶貧”的重要內容,推動文化增收富民。

據自治區文化廳介紹,2016年,寧夏篩選確定貧困地區先期扶持的重點文化企業34家、重點項目25個,建立企業檔案信息庫,利用自治區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對貧困地區重點小微文化企業、新增規模以上文化企業、特色非遺產業化開發等18個重點項目和企業給予獎勵補助260萬元。

寧夏中衛市海原縣政府與上海牡丹苑非遺文化公司簽訂合作協議,成立海原縣牡丹苑非遺文化公司,依托當地剪紙、刺繡等非遺保護傳承基地(點)建立生產基地,由上海牡丹苑非遺文化公司統一進行市場開拓與營銷,目前已培訓刺繡剪紙從業人員300名,開發產品近3000件,帶動當地非遺產品“走出去”。

責任編輯:韓昊辰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回到 頂部
一分快3-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