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強化科技創新 深耕農業供給側改革

2017-03-17 10:46 來源: 農業部網站
【字體: 打印

強化科技創新 深耕農業供給側改革
——農業部副部長張桃林接受人民網“強國訪談”專訪

主持人

“十三五”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實現了良好開局,請介紹一下“十三五”期間農業科技發展的總體思路,2017年在推動農業科技創新方面有什么具體舉措。

張桃林

農業發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進步。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已經到了必須更加依靠科技實現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歷史新階段。近年來,我們堅持把服務產業作為推動農業科技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創新作為發展農業科技事業的動力源泉、把政策支持作為農業科技事業發展的重要保障、把多方協作作為支撐農業科技工作發展的有力舉措,推進農業科技創新邁上新臺階、農技推廣服務取得新成效、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開創新局面、農業資源環境保護工作取得新突破。2016年,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6.65%,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3%,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超過96%,畜禽水產品種良種化、國產化比重逐年提升。我國農業科技整體研發水平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逐步縮小。

今年,農業部印發了《“十三五”農業科技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十三五”期間農業科技發展的總體思路是: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和增加農民收入為主要任務,以提升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為中心,以節本增效、優質安全、綠色發展為重點,不斷提升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協同創新水平和轉化應用速度,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十三五”時期,農業科技重點要做好“調整、優化、攻關、改革”四方面工作,具體來說就是調整科技創新方向、優化科技資源布局、推進重大科研攻關、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張桃林

2017年,我們將重點做好三個方面工作:

一是優化科技資源布局。做優做強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圍繞節本增效、生態環境和質量安全等重點領域,在廢棄物綜合利用、農業機械化、加工、動物疫病防控等領域新增崗位,補齊農業發展技術短板。加強農業部重點實驗室建設。強化農業資源環境、農產品加工、農產品質量安全等科研領域,建設重點學科實驗室體系。扎實做好農業基礎性長期性科技工作。布局建設國家農業科學試驗站和農業科學數據中心,建設全國一體化的農業基礎性長期性科技工作網絡。

二是推進重大科研攻關。面向國際前沿,組織和支持核心科技力量在遺傳改良、基因編輯等重大理論和方法上持續發力、重點突破,搶占科技創新制高點;面向農業重大需求,集中優勢力量在重大動植物品種、農業智能裝備等關鍵領域開展聯合攻關,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科技支撐;面向區域發展重大問題,整合各方面科技力量圍繞東北黑土地保護、重金屬污染治理等問題開展協同創新,為區域性重大問題解決提供綜合性技術方案。

三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強化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建設。堅持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雙輪驅動,把農業科技創新聯盟打造成多學科集成、上中下游協同、產學研企結合的新型農業科技組織模式和創新平臺。構建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在全國布局建設一批區域性現代農業產業技術中心,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現代農業發展短板和關鍵共性技術瓶頸,以科技創新為引擎,創新體制機制,集聚資源、產業、金融、人才等要素,開展全產業鏈、全過程、全要素,以及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創新活動,建立健全適應產業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農業發展要求的現代產業與科技一體化創新體系,打造農業轉型升級的新動能。深化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深化和完善國家推廣機構主導、科研教學單位和社會化服務組織等多元力量廣泛參與的“一主多元”推廣體系,推動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向“強能力、調機制、提效能”轉變,探索農技人員在為新型經營主體提供增值服務中合理取酬的新機制、公益性機構和經營性機構協同發展的新途徑。啟動農業科技分類評價試點。探索形成以產業需求關聯度、技術研發創新度和對產業發展貢獻度為導向,區分不同類型科研活動、不同科技崗位,以及不同科研院所特點的農業科研機構和科技人員分類評價制度體系,為不斷激發科技機構和人員內生動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與水平,促進成果加速轉化應用提供有力保證。

主持人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農民獲取信息和技術服務的多元化渠道已經建立起來,如何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最新成果,加快推進農技推廣服務信息化工作,農業部有何新思路舉措?

張桃林

信息化與農業現代化融合發展是必然趨勢。近年來,農業部積極推動農技推廣服務信息化工作,重點推進技術標準制定、整體方案設計、試點示范引導、信息資源整合等工作,取得明顯成效:一是農業生產信息化邁出積極步伐。物聯網、大數據、空間信息、移動互聯網等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中得到不同程度應用。如,病蟲害遠程診斷、溫室環境自動監測與控制、水肥藥智能管理、自動擠奶、餌料自動投喂等。二是農技推廣服務信息化加快推進。12316“三農”綜合信息服務中央平臺投入運行,年均受理咨詢電話逾2000萬人次。信息進村入戶實施整省整建制試點,各類農技推廣服務信息系統廣泛應用。

為了讓農技推廣插上信息化的翅膀,讓廣大農民搭乘“互聯網+”的快車,全面提升農技推廣服務效能,推進線上線下聯動服務,農業部正加快建設全國農業科教云平臺,計劃今年上半年正式開通運行。總體思路是基于大數據、云計算,建成“統籌設計、分層分類、上下貫通、共建共享、高效運轉”的農技推廣服務和職業農民培育云平臺體系,通過聚集各類科技教育資源,有序對接地方和第三方平臺,為各級農業管理部門、農業專家、農技推廣人員和廣大農民等四大群體,提供在線學習、互動交流、成果速遞和服務對接,特別是滿足生產一線農民的技術與信息化需求,讓農民真正獲得精準、及時、全程的優質服務。

主持人

近年來,國家對農業的重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一大批新型職業農民涌現出來,社會上甚至出現“爭當職業農民”的熱潮,請您介紹一下我國新型職業農民的發展情況及農業部下一步政策措施?

張桃林

新型職業農民是現代農業建設的主力軍,是新農村建設的中堅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四川代表團審議時要求,就地培養更多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農業部高度重視,始終把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作為現代農業的基礎性戰略性工程,通過加強制度建設、創新培育方式、健全工作體系、營造良好氛圍,形成了以“三個一批”為主體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一是一批能創新、敢創業的“新農”加入職業農民隊伍,成為農業轉型升級的新生力量,引領現代農業發展方向;二是一批想務農、有經驗的“老農”轉變觀念提升技能,成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骨干力量,有力支撐糧食穩產增產;三是一批高學歷、有情懷的“知農”在職業培育中加速成長,成為農業后繼者,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截止2015年底,全國新型職業農民達到1272萬人,比2010年增長55%。

“十三五”期間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時期,今年農業部印發了《“十三五”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規劃》,提出到2020年新型職業農民隊伍規模達到2000萬的發展目標。為此,要把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舉措推進。總的考慮是,緊緊圍繞“一條主線”,大力實施“兩項計劃”,突出抓好“三大環節”,努力實現“四個提升”。“一條主線”就是圍繞現代農業發展,加快構建職業農民隊伍。“兩項計劃”,就是要依托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大力實施新型經營主體帶頭人輪訓計劃和現代青年農場主培養計劃。每年培育新型職業農民100萬以上。“三大環節”就是完善教育培訓、規范管理和政策扶持等三個環節“三位一體”的培育制度。教育培訓要鎖定對象、突出精準,創新內容和手段,確保管用有效。規范管理要充分運用信息化手段,建檔立案,動態管理。政策扶持要推動各項強農惠農富農政策落實到新型職業農民頭上,同時積極爭取創設專項支持扶持政策。“四個提升”就是要有效提升農民職業化素質能力,有效提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能力,有效提升新型職業農民的管理服務能力,以及有效提升農民教育培訓的保障能力。我們希望,再過10到20年,新型職業農民將成為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主要依靠力量。

主持人

請問農業部將采取哪些舉措切實加強農業資源環境保護工作,提升農業綠色發展水平?

張桃林

農業資源環境是農業生產的物質基礎,也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源頭保障。近年來,農業部將資源環境保護工作擺上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突出位置,以“一控兩減三基本”(到2020年實現農業用水總量控制、化肥農藥使用量減少、畜禽糞便秸稈地膜基本資源化利用)為主要目標,以綠色生態為導向,以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農村能源轉型升級、農業環境治理與保護為重點,強化頂層設計、推動種養循環,強化科技支撐、推動試點示范,強化監測督導、推動措施落地,努力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

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深入推進,秸稈農用為主、多元發展的利用格局基本形成,綜合利用率達到82%;養殖結構進一步優化,南方水網密集區生豬存欄已調減超過1600萬頭,畜禽養殖糞污資源化利用水平逐年提高,規模化養殖糞污利用率已接近60%;新疆甘肅等地膜使用重點地區,廢舊地膜當季回收率近80%。農業清潔生產水平明顯提升,2016年全國農用化肥用量自改革開放以來首次接近零增長,全國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應用面積近16億畝次,秸稈還田面積8億多畝,有機肥施用面積3.8億畝次,綠肥種植面積約5000萬畝;全國農藥使用量自2015年起已連續兩年不再增長,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覆蓋率25.2%,比上年提高2.1個百分點,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覆蓋率35.5%,比上年提高2.8個百分點。農村可再生能源建設成效顯著,已建設1.5億臺節能爐、1800萬鋪節能炕,沼氣用戶達4300多萬戶,年可節約7700多萬噸標準煤,年可減排二氧化碳1.8億噸。

下一步,將抓好以下幾項重點工作。一是打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深入實施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創建200個化肥減量增效示范縣,建立150個全程綠色防控試點縣。啟動實施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創建100個示范縣。建設100個重點流域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示范區。二是推動農村能源轉型發展。突出農村沼氣的環境保護、種養循環和清潔能源供給的三重復合功能,推進大中型沼氣和規模化生物天然氣工程建設,探索經營實體的培育和商業化運營模式。因地制宜加強太陽能利用技術、清潔爐灶、節能磚和農村節能建筑推廣,打造一批綠色發展村鎮試點。三是推進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優化養殖布局,推進生豬養殖向糧食主產區和環境容量大的地區轉移,科學劃定禁養區,探索實施規模化養殖場廢棄物強制化處理制度,加快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加大秸稈肥料化、飼料化等綜合利用力度,集成推廣地膜綜合利用模式,試點熟化可降解地膜技術。四是加強農產品產地環境治理。會同有關部門組織開展農用地詳查工作,對土壤和農產品協同監測,全面摸清底數。加強耕地分類管理,嚴格保護未污染和輕微污染的耕地,推進輕度和中度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對重度污染耕地實施嚴格管控。抓好湖南耕地土壤重金屬污染治理修復試點,探索重金屬污染區綜合治理技術模式和工作機制。五是加強農業生態保護與修復。加快推進退牧還草、京津風沙源草原治理、退耕還林還草、農牧交錯帶已墾草原治理等草原保護工程建設。完善江河湖海限捕、禁捕時限和區域,率先在長江流域水生生物保護區實現全面禁捕。

主持人

要想留住農民工、大學生、復員兵、科技人員等這樣的“新農民”扎根農村,農業部是否有一些鼓勵措施和政策上的支持?

張桃林

農民工、大學生、復員兵、科技人員等“新農民”,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重要力量。據我部測算,目前預計有返鄉下鄉創業人員共700多萬人,其中農民工480萬人。另據人社部測算,“十二五”期間,大學生返鄉創業比例已由0.5%增長到1%,“十三五”這一比例將達到3%。

近年來,我們按照市場準入、金融服務、財政稅收、用地用電、創業培訓、社會保障、信息技術和創業園區等八大支持政策措施協調推進的思路,積極推動農村創業創新工作,牽頭實施農民創業創新系列行動計劃,大力培訓返鄉下鄉創業人員,支持返鄉下鄉人員創辦新型業態,構建返鄉下鄉創業服務體系。

2017年我們將進一步完善農村創業創新工作協調推進機制,著力抓好以下工作:一是推動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政策措施落實。豐富和完善政策內容,細化實化相關配套政策措施,使政策措施更有針對性、指向性和可操作性。二是構建農村創業創新公共平臺。按照政府搭建平臺、平臺聚集資源、資源服務創業的思路,宣傳推介創業創新優秀帶頭人、建立創業創新園區(基地)、開展創業創新培訓、搭建網上服務平臺等,為創業創新提供高效便捷的指導與信息服務。三是開展政策督促檢查。圍繞落實國辦意見開展督導,重點檢查地方和部門出臺落實措施和配套文件、營造創業創新環境、建立綠色通道、服務機構隊伍、推進協調機制、建立領導干部聯系點制度等情況。

主持人

農業機械化為現代農業發展帶來哪些轉變?為了貫徹落實“中國制造2025”,推進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農業部擬在農機裝備發展上如何發力?

張桃林

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是支撐引領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主導力量。近年來,我們著力推動農業機械化向數量質量效益并重轉型升級,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以農機農藝融合、機械化與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融合、機械化信息化融合為路徑,促進農業機械化全程、全面、高質、高效發展,我國農機裝備水平、作業水平、科技水平和社會化服務水平實現了前所未有的快速提升。主要表現在:第一,全國農機裝備總量持續增加,結構顯著優化,現代農業生產急需的高性能機械及綠色環保機具增長迅速,全國農機總動力達到11.4億千瓦。第二,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65%,各主要農作物耕作環節和小麥生產耕種收環節、水稻收獲環節基本實現機械化,水稻種植、玉米收獲機械化率分別超過45%、67%。第三,農機化科技邁出新步伐,高效、精準、節能型裝備研發制造取得重大突破,農機農藝融合成為廣泛共識,農機深松等重點技術大范圍推廣。第四,農機社會化服務由耕種收環節為主向產前產中產后全環節加快拓展,農機合作社超過6萬個,成為農業社會化服務的突出亮點。

農業機械化在推動現代農業發展方面,提高了“三率”,即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實現了“三個解放”,即把農民從土地中解放了出來,徹底改變多數農民搞飯吃的局面;把農業從傳統的生產方式中解放了出來,徹底改變靠人力畜力為主的落后低效的生產方式;把農民從高強度的勞作中解放了出來,徹底改變面朝黃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達到了“三個促進”,即促進了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和農村經營制度創新,促進了生產、生活和生態建設,促進了農業、農民和農村面貌深刻變化。所以說,發展農業機械化是夯實“三農”發展基礎的重要內容,是現代農業建設中帶有方向性的戰略任務,是推動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的重要舉措。

工信部、農業部、國家發改委發布了中國制造2025《農機裝備發展行動方案2016-2025》,描繪了未來10年農機裝備發展的美好藍圖。把藍圖變成現實,需要從政府和市場兩個方向用力,需要研發制造和推廣使用兩個領域發力。

下一步,農業部將從三個方面推進方案實施。一是強化需求引導。立足農業生產實際,通過制定發布需求目錄、提出重大項目建議等形式,引導方案突出重點、分步實施。二是提升創新能力。圍繞農機農藝融合,增加一批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農機崗位專家,支持建設一批農機化重點學科實驗室、實驗站、試驗基地,組建一批農機科技創新聯盟,推進技術裝備研發。三是推進成果轉化。創建500個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制定發布一批農機評價和應用標準,開展農機新產品購置補貼,培訓5萬名農機合作社帶頭人,推進新裝備加快推廣應用。

主持人

農業科技創新如何推進農業精準扶貧?

張桃林

中央高度重視產業扶貧工作,把產業扶貧作為精準扶貧“五個一批”的首個工程,產業扶貧是提高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內生動力以及自我發展能力的根本舉措,不僅直接關乎3000萬以上農村貧困人口的脫貧,而且影響著異地搬遷脫貧、生態保護脫貧等目標的實現。產業是發展的根基、脫貧的依托。農業部強化科技對產業扶貧的支撐作用,圍繞科技服務、技術推廣和主體培育精準發力,取得明顯成效。一是深入開展農業科技服務。組織農業院校、科研院所、推廣機構等單位的專家、技術人員,深入貧困地區開展產業技術指導服務,僅2016年就超過10萬人次。二是集成推廣了一批先進實用技術。針對貧困地區產業技術需求,集成推廣了一批科學種養、循環發展、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關鍵技術(例:四川蒼溪縣立足當地資源特點,著力解決紅心獼猴桃種植技術難題,帶動7.36萬種植戶人均增收6160元,占種植戶純收入的81%)。三是培養了一批產業發展帶頭人。重點支持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帶頭人培養,2016年投入資金超過1億元,培育各類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帶頭人超過5萬人次。盡管農業科技扶貧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總的來看仍然存在農業科技供給不足、貧困人口綜合素質不高等問題。

“十三五”期間科技扶貧要以扶持主體、瞄準產業、突破技術瓶頸為著力方向,重點做好三件事:一是扶智。大規模開展產業扶貧帶頭人培訓,引導其與貧困農戶開展直接幫扶、訂單幫扶、托管經營、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的聯合;依托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在貧困地區大力開展農民科技培訓和產業幫扶,培養一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廣泛開展普及性實用技術培訓,提高貧困地區農民文化素質、種養水平和就業能力。二是扶技。立足服務貧困地區特色產業,瞄準解決瓶頸技術難題,推動農業科研機構集中力量開展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的集成創新;支持科研院校和廣大農業科技工作者在貧困地區開展科技成果轉化,建立科技創新示范基地,提高貧困地區產業發展的科技支撐水平;完善貧困地區基層農技推廣體系,組織廣大農技推廣人員和專家深入產業扶貧一線,開展技術指導和服務,確保科技精準扶貧到人到戶到產業。三是扶優。瞄準市場需求,發展優質高效綠色生態農業,提高農產品質量和效益。深度挖掘區域特色資源潛力,根據貧困地區資源稟賦,提高標準化、集約化技術水平,打造一批綠色、優質特色產業,助力貧困農民脫貧致富。

責任編輯:白宛松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回到 頂部
一分快3-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