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919,國人為何對你如此期待——寫在國產大型客機成功首飛之際

2017-05-06 07:28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

新華社上海5月5日電(記者 賈遠琨、齊中熙)2017年5月5日14時許,上海浦東國際機場。世界的目光聚焦在一架白色大型飛機上。

啟動、滑行,機頭昂起,直插云霄……我國首款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具備國際主流水準的干線飛機——C919成功首飛。

國之重器,今朝夢圓。

從1970年我國自主研制的“運十”飛機立項,到C919成功首飛,中國人的“大飛機夢”穿越了47個春秋。它不僅標志著中國航空工業取得重大歷史突破,也是中國創新驅動戰略的重大時代成果。

一項偉大的事業往往需要一代甚至是幾代人砥礪前行。當年“運十”飛機的副總設計師程不時已經87歲,今天他特意帶來了年輕時用過的一把小提琴。在現場,當記者請他為C919首飛演奏一首小提琴曲時,他選了《我愛你中國》。斑駁的琴面上是歲月刻下的痕跡。47年,改變的是容顏,不變的是航空報國的情懷。

程不時說:“C919是中國民機的新高度,它不只是一個機型的成功,更代表著一種能力,我們民族的能力!”

“飛機研制,猶如譜寫一首自己的歌”

C919是“中國制造”還是“中國組裝”?這是一個中國民機無法回避的問題,對于C919的研制團隊來說,更是一個錐心的問題。

程不時說:“設計飛機是帶著需求去設計的,每款飛機都是不同的。C919不是在前人的曲子上填詞,而是重新作一首新歌。”

這個比喻用在飛機設計上十分恰當。很多人問飛機設計師,C919和現在運行的空客、波音的飛機看起來差不多,為什么不能仿制?

上海飛機設計研究院C919型號副主任設計師張淼說:“設計飛機不僅是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飛機是仿制不來的,仿制一款飛機意味著不可能對其進行任何改動,否則一個微小的變化都可能影響飛機的安全。突破飛機設計這一關是必須攻克的。”

C919是我國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干線飛機,從機頭、機身、機翼,以及翼吊發動機等設計均是由上海飛機設計研究院自己的團隊完成的。

2008年,中國商飛公司成立,上海飛機制造廠重組為上海飛機制造有限公司,成為中國商飛公司的總裝制造中心,中國民機人開始了國產大型客機研制的新征程。從初步設計到詳細設計再到機體制造,C919走過了7個年頭。

“單就機翼我們就繪制了2000多份圖紙,小翼也有700到800份,經過不斷比對、篩選,確定了最終方案。盡管這樣的一段歷程非常艱辛,對于中國的飛機設計師而言,是不斷摸索的過程,但我們要設計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飛機,這是一個必經的歷程。”張淼說。

“中國人第一次設計超臨界機翼,心里沒有底。機翼設計完畢后,在國內外進行風洞試驗,試驗結果比預想的還要好,這下大家的心才定了!”中國空氣動力學專家、原上海飛機設計研究院特聘專家張錫金說。

研制的考驗不僅存在于設計層面,飛機試驗也是在不斷摸索中完善。中國商飛公司總經理賀東風介紹,C919共完成了試驗項目118項,其中,系統集成試驗、靜力試驗、機上試驗、試飛準備等幾條主線穩步推進。

為提高研制效率,C919研制團隊采取了集群式的技術突破路徑。歷經9年創新實踐,建成總裝移動生產、中央翼、中機身、水平尾翼、全機對接等5條國際先進生產線,攻克了100多項核心關鍵技術。

通過C919的設計研制,我國掌握了民機產業5大類、20個專業、6000多項民用飛機技術,帶動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群體性突破。

“事實證明,技術上的突破是可以做到的。未來,我們還要瞄準新機型的設計、新領域的開拓。”程不時說。

茫茫九派流中國,國之重器構建“黃金龍骨”

上世紀80年代,程不時曾乘坐運十飛機從上海轉場至成都。途中,他從窗戶向外看,長江猶如一條蜿蜒的巨龍擺動,是中華民族流域文化的自然演繹。

“我當時想,如果沒有長江,很多支流雖然也可以孕育生命,但不會孕育流域的文明和繁榮。正如中國的產業,如果沒有航空工業等國之重器的打造,就不會有中國工業發展的‘黃金龍骨’,顯示不出我們民族的氣派,和對全世界民族的貢獻!”程不時說。

飛機的研制成功并不意味著真正的成功,要實現商業成功,成為用戶滿意的飛機,旅客滿意的座駕,安全舒適、節能環保,才是真正的成功。

C919的特殊意義在于,它是新時期中國真正面向市場的干線飛機,著眼于最主流的航空運輸市場(150座級),完全按照國際主流適航標準和國際主流市場運營標準研制的干線飛機,每一步的進展都受到國內外市場的關注。

目前,C919已經獲得來自23家用戶的570架訂單。2016年11月,東航成為C919的首家啟動用戶。

首飛成功后,C919將轉入適航取證階段,這將意味著其距離面向市場更進一步。然而,適航取證將不是一個短期內能夠完成的任務。此前,我國國產新支線客機ARJ21就用了6年的時間,完成了數百項考試科目才獲得中國民航局頒發的適航認證。這一歷程,C919同樣需要經歷。

C919同時受到了國際市場的關注,雙邊適航認證也有望推進。日前在上海召開的第一屆中歐民用航空安全年會上,歐盟委員會運輸移動總司總司長亨里克·霍洛萊表示,C919目前正在接受中國民航局的適航審定,這將是中歐雙邊適航談判和磋商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從C919的供應商名單中可以看出,有不少是國外知名企業,尤其是發動機等核心零部件還需要進口。而民機產業的發展,正是希望通過型號的研制帶動整個產業鏈的發展。

以上海為龍頭,陜西、四川、江西、遼寧、江蘇等22個省市、200多家企業、近20萬人參與了大型客機項目研制和生產,形成了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這既顯著改善了我國民用航空工業發展的基礎面貌,又為我國經濟轉型升級鍛造著蘊藏巨大潛力的產業脈絡。特別是伴隨著大型客機項目的推進和我國噴氣客機進入批產,這條產業鏈必將逐步發揮出巨大的經濟潛力。

攻堅克難、永不放棄的精神代代相傳

與天舟一號貨運飛船、我國自行研制的航空母艦一樣,C919作為國之重器彰顯的是中國人攻堅克難、永不放棄的精神。

C919的主制造商中國商飛公司如今已經有10000多名員工,他們中間有父子、有師徒,工作中是同事,老一輩民機產業人艱苦奮斗的精神一直在激勵著后人。

張錫金是張淼的父親,之所以給兒子取名為“淼”,就是因為這個字符合空氣動力學的原理,希望孩子長大了也能學習飛機設計,而83歲的張錫金看到兒子成為C919的副主任設計師,終于如愿以償。

“上世紀70年代,我們研制飛機的條件非常艱苦,一臺手搖計算機已經是寶貝了,數據整理來不及,我們就把財務室的8把算盤借過來,晚上整理,白天上班再把算盤還回去。”張錫金說,“我愛人王娟志也是學空氣動力學的,我們在一個研究室,孩子小的時候就放在圖板上,工作忙忘記了,孩子從圖板上摔下來,哇哇大哭。”

40多年過去了,無論技術條件還是生活條件都已經大大改善,如今的年輕人是否能夠接過老一輩民機產業人手中的“接力棒”?

上海飛機設計研究院里,“80后”、“90后”已經成為飛機設計團隊的生力軍,盡管這些年輕人也熱愛多姿多彩的生活,但一談到飛機設計,都立馬切換到嚴謹認真模式。

上海飛機設計研究院的氣動力學工程師馬涂亮是張淼的研究生,他說:“我們年輕人從老一輩民機產業人身上可以學到艱苦奮斗的精神,這對于我們來說是一種傳承。我們更要用學到的知識,利用先進技術實現突破。國家有發展民機產業的戰略,我們作為行業中的人,肯定是要把工作做好。”

如今,張錫金除了參加中國商飛公司和高校組織的研討之外,還在空閑時間給中學生、小學生講解氣動力學。

“給中學生講課,可以講理論,但給小學生講,就要講鳥,講風箏,這樣他們才會感興趣。”張錫金說,“有了前人的路作為基石,如今的民機產業可以成為年輕人一輩子的事業,一項前途光明的事業。希望有更多年輕人喜歡氣動力學,加入到民機產業隊伍中來。”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于士航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回到 頂部
一分快3-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