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中國交通創新

2017-06-11 07:41 來源: 經濟日報
【字體: 打印

建設中的港珠澳大橋。(資料圖片)

最新版共享單車亮相世界交通運輸大會的博覽會。記者 杜芳 攝

為海綿城市設計的路面系統吸引了參觀者駐足。記者 杜芳 攝

時速350公里的高速列車、自主研發的大飛機C919、長達兩萬公里的世界最長里程高速鐵路網、世界第一的高速公路網和全球第二的航空網絡,以及穿梭在大街小巷的共享單車……在剛剛結束的2017世界交通運輸大會上,中國交通運輸的諸多成果集中亮相——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以高速公路、高速鐵路、海洋和航空運輸等為代表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初步建成,以新能源汽車、遠洋船舶、高速列車、大型飛機為代表的交通運輸工具發展迅猛,以智能交通體系為代表的綜合運輸和管理系統方興未艾。”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在大會上表示,中國正在從交通大國向交通強國華麗蛻變。

超級工程夯實交通基石

港珠澳大橋是本次世界交通運輸大會關注的焦點之一。日前,這一工程的海底隧道最終接頭安裝成功,大橋建設進入最后收官階段。它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擁有世界上最長的沉管海底隧道,是中國建設史上里程最長、投資最多、施工難度最大的跨海橋梁。

這座大橋究竟有多難?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總工程師林鳴說,“我們做出了世界上滴水不漏的沉管隧道!”構建大橋海底隧道的33節沉管,每節都超過100米長,有四層樓高,是沉管中的“巨無霸”。根據設計方案,接頭處在海底約28米深處,留有12米長的空間。最終接頭是一個巨大的楔形鋼筋混凝土結構,頂板長12米,重達6000噸,相當于25架空客A380飛機,而接入誤差只允許在1.5厘米以內。

荷蘭沉管隧道專家漢斯感嘆:中國工程師是被迫地甚至是痛苦地完成了創新,這才讓“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而如今的中國交通運輸領域不乏與港珠澳大橋一樣的超級工程,更多不可思議的交通奇跡正在發生。

在西藏墨脫縣,中國公路建設踏平艱難險阻,直上雪域高原。建設者們克服高寒、自然災害甚至死亡的考驗,填補了國內公路建設史上的重大空白,結束了當地長期以來,進出物資全靠人背畜馱,翻山越嶺的歷史。“世界最難修建的公路”被中國人成功建造出來。

歷史上,長江口水沙潮量巨大、灘槽變化劇烈,治理難度極大,治理長江口是中國幾代仁人志士的夙愿。長江口通航疏浚工程在整治建筑物結構設計及施工、現場監測、數物模研究等方面開展了大量的開拓性創新實踐,突破性解決了波浪作用下地基土軟化的世界級技術難題,實現了“整治揚子江、建設東方大港”的百年構想。

在攻堅克難的征程中,中國交通基礎設施的建造水平大幅提高。“我們已經改變了過去粗放的道路、橋梁、隧道建設方法,變成流水線生產。”中國公路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劉文杰說。

很多人可能想不到,港珠澳大橋是從工廠中造出來的。建設者采用全新的自動化生產線、智能化的板單元組裝和焊接機器人系統、先進的超聲波相控陣檢測設備,代替了過去以手工操作為主的生產模式,大大提高了成品的質量和穩定性。這使港珠澳大橋鋼結構制造技術總體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推動了整個行業的技術進步。

自主創新實現大步超越

在邁向交通強國的征途上,每一步都充滿了艱辛,特別是遇到技術瓶頸時,下一步怎么走考驗著中國建設者的智慧。

我們也曾試圖借助國外先進科技的支持。在解決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建設的技術難題時,中國交建曾與歐洲一家頂級沉管隧道技術公司洽談合作事宜,希望引進他們的技術和經驗。但是,對方提出提供20多人的團隊,并要求支付1億多歐元的相關技術咨詢費,按照當時匯率,相當于10多億元人民幣。“天價的咨詢費買不回核心技術”,林鳴堅信:只有走自主研發之路,才能掌握核心技術,攻克這一世界級難題。

此外,即便借鑒了一定的國外經驗,仍然無法滿足中國交通的現實需求。“就拿高鐵建設來說,中國地域遼闊,氣候與地質條件非常復雜,不可能有國外修建鐵路的成套經驗可資借鑒。”中國工程院院士傅志寰說,“國外引進全套技術是幻想,核心技術永遠買不到,用市場換技術是一廂情愿,越是核心的技術優勢越買不來。因此,中國高鐵土建技術,主要源自于長期經驗的積累,是自主開發的結晶。”

有人形容中國交通運輸領域的飛速發展好比“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實際上,無論是中國路、中國橋還是中國車,超越并非一蹴而就,其孕育和發展經歷了漫長的過程。

當下,中國東部發達地區和全國省會城市大部分已經實現高鐵連通。其實,早在1993年,中國鐵路就開展了既有線提速試驗。1997年以來,中國鐵路先后實施6次大提速,列車速度從每小時100公里,逐步提高到每小時160公里至200公里,提速范圍覆蓋了大半個中國。2002年,秦沈客專建成,這是中國第一條高鐵,設計速度每小時200公里至250公里,設置了每小時300公里的綜合試驗段,為后續高鐵建設積累了設計、施工經驗,培養了人才。有了前人鋪路,從2005年至今,中國高鐵建設才進入高潮,60多條高鐵線路相繼建成。

“從高鐵前期論證、研究、籌劃到大規模建設,中國高鐵歷經了十幾年時間,在此期間,兩代鐵路人為之艱苦奮斗,絕不是通過一朝技術引進,一下子發展起來的。”傅志寰說。

如今,中國交通發展遇到了更好的契機。“雙創”高潮席卷、人才回流勢頭不減、“一帶一路”效益凸顯。中國已經與“一帶一路”15個沿線國家簽署了16個雙邊及多邊道路、過境運輸和運輸便利化協定,在73個公路和水路口岸開通了356條國際道路客貨運輸線路。非洲亞吉鐵路已竣工通車;中老鐵路、伊朗德黑蘭至伊斯法罕高鐵已順利開工;雅萬高鐵先導段已啟動建設;匈塞鐵路進入開工準備階段……

智慧交通開啟未來征程

在交通運輸大會的摩拜單車展示區,最新款共享單車“風輕揚”亮相,多款基于物聯網的“技術驗證單車”引得現場稱贊聲一片。以“輕”取勝的超輕量級碳纖維單車、鈦合金材質+真皮配飾公路單車,以及變速城市單車將成未來新寵。

共享單車之所以在一年內火爆各大城市,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足夠“智慧”。每一輛共享單車配備了自主研發的智能鎖,內置“北斗+GPS”全球衛星定位芯片和移動物聯網芯片。同時,在人工智能平臺“魔方”和智能推薦停車點的助力下,用戶體驗更加良好。

智慧交通的力量不容小覷。據摩拜大數據統計,全國共享單車騎行的總距離已經超過25億公里,相當于往返月球3300次。其為人們日常出行提供便利的同時,也讓城市交通更加綠色,相當于減少了碳排放量54萬噸,多種了3000萬棵樹。

智慧交通不僅僅體現在交通工具的改變上,城市交通管理也在大數據時代變得更加“機靈”。借助專業的互聯網公司,交通管理部門采集、應用、分析、共享數據,并依托自主研發的技術平臺、大數據管理平臺,形成了一整套以交通數據中心為基礎,覆蓋公路、水路、民航、鐵路、城市交通等領域完整的信息系統構建思路及解決方案。

“智能交通的發展比我們想象的可能要快。大數據已經用于交通服務中,可以了解駕駛人員和乘客需求,為他們量身定做服務。”國際道路聯合會主席卡比拉說,“但智能交通目前也面臨一些問題,比如機制問題、監管問題。無人駕駛的車輛是用算法進行控制,如果出現碰撞,處理遵循的是什么邏輯,誰該對新的技術負責呢?因此,機制和監管機構都需要調整,以適應新技術產生的問題。”

“技術往往比決策發展得快,我們希望政策幫助我們定義技術,讓政策驅動技術而不是技術驅動政策。新的共享出行方案,應該與大眾交通協調發揮作用。各級政府誰應該負責什么,也需要明確。”美國交通運輸研究會主席尼爾·佩德森說。

智慧交通像風暴一樣席卷了許多國家的城市,產生新的投資機會、新的技術進展以及新的出行方式,快速改變人們的生活。“在有更多移動能力的情況下,政府、私營部門發揮什么角色,是未來交通要面對的問題。有時候,政府要無所作為,讓其他相關方介入,讓優勢最大化。技術不是問題,問題在于公眾接受度,這需要進行相關規劃。”美國工程院院士邁克·沃肯說。(記者 杜 芳)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杜暢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回到 頂部
一分快3-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