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中國參與的這個機制取得重要成果

2017-11-16 14:57 來源: 國是直通車
【字體: 打印

11月14日上午,第20次東盟與中日韓(10+3)領導人會議在菲律賓馬尼拉舉行。

此次會議通過了《10+3領導人關于糧食安全合作的聲明》和《關于10+3合作20周年的馬尼拉宣言》。

東盟方面表示,這兩份文件代表了10+3合作的展望和優先領域,以及東盟十國和中日韓合作讓民眾獲益的共同意愿。

東盟十國和中日韓(10+3)通過加強區域合作基礎,推進東亞經濟共同體建設。

10+3合作機制由來

東南亞國家聯盟,簡稱東盟,其前身是東南亞聯盟,由馬來亞(現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泰國于1961年在曼谷成立。

1967年,印度尼西亞、泰國、新加坡、菲律賓和馬來西亞5國發表《曼谷宣言》,正式宣告東盟成立。

此后,東盟“朋友圈”不斷擴容,文萊、越南、老撾、緬甸和柬埔寨5國先后加入,使得這一組織涵蓋整個東南亞地區。


圖片來源:網絡

1995年,東盟曼谷首腦會議建議舉行東盟與中日韓領導人會議。

兩年后,馬來西亞作為東盟輪值主席國承辦第二屆東盟首腦非正式會議,積極促成了東盟與中日韓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的召開。

如今,東盟-中日韓(10+3)領導人會議已經走到了第20個年頭。

過去20年,東盟與中日韓合作已建立了65個對話與合作機制,形成了以領導人會議為核心,以部長會議、高官會、東盟常駐代表委員會與中日韓駐東盟大使會議(CPR+3)和工作組會議為支撐的合作體系。


中新社發 曹建雄 攝

其中,領導人會議是最高層級機制,每年舉行一次,主要對 10+3發展做出戰略規劃和指導。

17個部長級會議機制負責相關領域政策規劃和協調。

高官會負責政策溝通。

CPR+3負責就合作具體問題進行協調。

此外,10+3框架下還建有官、產、學共同參與的東亞論壇(EAF)及二軌的東亞思想庫網絡(NEAT),為10+3合作提供智力支撐。

成果超出預期

今年是東亞區域合作的“大年”——恰逢東盟成立50周年和10+3合作啟動20周年。明年則是中國—東盟建立戰略伙伴關系15周年。


中新社發 白桂斌 攝

“‘大年’意味著區域合作和區域組織的發展都到了重要節點。”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阮宗澤說。

中國在這個“大年”背景里扮演著非常關鍵的角色。

阮宗澤指出,一方面是中國始終堅定支持東盟在東亞合作中的主導地位,這贏得了東盟國家的尊重與好感;另一方面是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與東盟的發展戰略天然契合,為東亞合作注入新活力。


中新社發 白桂斌 攝

近4年來,一帶一路建設從無到有、由點及面,尤其在國際產能、互聯互通和產業園建設方面,中國與東盟國家的互利合作進度和成果超出預期。

截至2017年5月底,中國企業累計在東盟國家簽訂的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合同額達到2962.7億美元,累計完成合同額2040億美元。

中國-東盟區域經濟一體化也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果。2010年,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全面建成,零關稅全面實施。

此外,中國與東盟10國共同參與的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談判也正積極推進,將使中國與東盟企業和人民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分享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成果。


中新社發 白桂斌 攝

外交學院亞洲研究所所長郭延軍強調,時值東亞合作的關鍵年份,作為地區最大經濟體,中國應充分發揮引領作用,為這一歷史性進程提供中國方案、中國智慧和中國擔當。

郭延軍在談到中國如何“拓展和深化各領域務實合作”時舉例說,在政治安全領域應推進“南海行為準則”框架磋商,在經濟領域應推動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如期達成,在社會人文及可持續發展領域應繼續深化糧食、旅游、減貧等優先領域合作,同時著力打造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中小企業、國際產能等領域合作新亮點。

來自:中新社 新華社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方圓震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回到 頂部
一分快3-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