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 海南打造“共享農莊”新業態

2017-11-30 14:56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

新華社海口11月30日電 題: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 海南打造“共享農莊”新業態

新華社記者凌廣志 羅江

市民可以認養一株果樹、一片菜地,體驗耕耘收獲之樂,又能投資農產品獲得收益;農民以土地、農房入股成為股東,不離土就業實現快速增收……在海南,這樣的“共享農莊”將遍地開花。日前,海南省公布了首批涵蓋18個市縣的61個“共享農莊”創建試點。

根據試點名單,每個市縣今年內試點建設2至3個、地級市試點建設3至5個“共享農莊”。各地將運用整村綜合開發、村莊農房改造升級開發以及基地開發模式,打造產品定制型、休閑養生型、投資回報型、扶貧濟困型和文化創意型“共享農莊”。

海南省農業廳休閑農業處有關負責人介紹,為打造“共享農莊”品牌,海南搭建了服務投資者、運營者和消費者的“共享農莊”網絡服務平臺,經過標準體系認證的“共享農莊”將入駐平臺集中宣傳、發布產品。

今年以來,海南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農業分享經濟,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全域旅游、脫貧攻堅等工作部署,探索打造農業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同步”、一、二、三產業“三產融合”的“共享農莊”新業態。

據了解,“共享農莊”以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等為主要載體,以混合所有制企業為建設運營主體,以農業和民宿共享為主要特征,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服務功能于一體。將推動農民轉變成為股民、農房轉變成為客房、農產品現貨轉變成為期貨、消費者轉變成為投資者,實現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增美,是海南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

“‘共享農莊’的本質特征是共建共享共贏。”海南省委副書記李軍說,農莊和農民通過產品認養、托管代種、房屋租賃等多種形式,在降低經營風險、提升產品附加值的同時和消費者建立黏性關系;消費者可以租賃一方良田、一處宅院,返璞歸真享受綠色的田園生活;政府通過使用權的交易,將農村閑置資源與城市需求重新匹配,將不確定性和流動性轉化為穩定的連接。

在文昌市,“好圣航天共享農莊”的特色農產品已面向市民實現共享,打破傳統的農產品流通形態。走進好圣村,林蔭小道貫穿全村,椰子、龍眼、黃皮等果樹處處可見。航天蔬菜種植基地瓜菜長勢喜人,種苗由海南航天工程育種研發中心提供。

“村里的水果、蔬菜都能認養,全村2000多株椰子樹已通過互聯網被認養。”好圣村村民小組長鄭有超說,農莊成為首批創建試點后,將繼續完善土地租賃、托管代種、產品認養、自行耕種等服務。

除了市民、游客共享,“共享農莊”旨在讓農民尤其是貧困戶共享發展紅利。結合脫貧攻堅,各地優先在自然環境良好的貧困村,特別是少數民族貧困村發展“共享農莊”。在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什云村云湖鄉村旅游度假區成為首批試點,將升級打造“云湖共享農莊”。

該度假區先行先試探索與農民建立利益聯結機制,農民初嘗共享甜頭。岸邊垂釣、湖中泛舟、漫步田園……每逢節假日游客紛至沓來,在青山綠水間感受鄉愁。2012年,什云村成為瓊中“富美鄉村”建設試點,政府整合資金完善基礎設施、改善村居環境。政府投入扮靚“面子”,社會資本充實“里子”:引進企業投資建設,實現鄉村旅游和現代農業聯動發展。

該度假區董事長蔡江說,企業流轉土地每年為全村帶來10多萬元收益;創造300多個就業崗位,平均工資達1800元,當地貧困戶優先就業;出資超過60%為村民建造54棟黎族風情民居,利用空余房間和村民共同經營民宿。

得益于土地租金、經營分紅、工資等多元收入結構,該村人均收入從2012年的2466元增長到去年的8千多元。

以保障農民利益為前提,海南還劃定了“農莊姓‘農’”底線:堅持農地農用,不能搞成變相房地產;突出農業特色,發展現代農業的同時拓寬非農功能,實現“農旅文”深度融合;保持農村田園風光,留住鄉愁,保護好青山綠水,實現生態可持續。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呂浩銘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回到 頂部
一分快3-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