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京山股份經濟合作社:農民股東喜分紅 增強發展新動能

2018-01-24 17:38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

新華社武漢1月24日電(記者 俞儉)“您的菜苔、大蒜5.5元;您的大白菜3元……”臘月初三,記者走進湖北京山縣大龍金都農貿市場的天恩蔬菜超市,只見老板張文美站在電子秤前忙著給顧客稱菜,忙得一刻都不停。

“沒有村里搞股改,哪年哪月才能開得起這個蔬菜店。”張文美說。張文美是京山縣新市鎮城畈村3組村民,自從10年前丈夫患病去世后,她獨自挑起撫養兩個孩子的重擔,靠打零工,幫別人賣菜一天30元工錢維持生活,欠債7萬多元。

2016年10月,城畈村實行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她家分配到38股,按每股3000多元,可量化經營性資產11萬多元。拿到“股權證”的第二個月,張文美以此為抵押擔保借了8萬元,在離家不遠的農貿市場租個小門面賣菜。

由于生意紅火,張文美擴大經營,去年12月租了現在這個30平方米的大店面,成立天恩農副產品配送中心,給8家單位配送,平時兼做零售,一天營業額約3000元,其中配送占6成、零售占4成。

“以前欠債那么多,別人哪愿意借錢給我,有了股權證,就是有資產在手上,用股權證抵押別人認可,股改政策太及時了。”張文美對記者說。

京山是全國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縣。2015年啟動,著力進行4項改革:清產核資,界定身份,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組建股份經濟合作社。一時間,“股改”成了京山鄉村熱詞。

京山縣農村經濟經營管理局局長李敬東介紹,開展“三項清理”,實現了“集體家底清、成員邊界清、股份權利實”。全面清地確權,完成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80.8萬元、107.22萬畝、10.5萬戶,從根本上解決了農戶承包地面積不準、登記簿不健全等問題;全面清產核資,核定村級集體資金1.41億元、資產8.88億元、資源103萬畝;全面清人分類,確認集體經濟組織成員43.76萬人,建立成員名冊,群眾簽字認可率達到98%以上。

新市鎮四嶺村黨支部書記李慧軍說,四嶺村2017年9月實現股改,通過清產核資,摸清家底,發現村集體資源雄厚,以前管理之外的坡地、魚池等清出來歸還集體。眼下最緊要的是盤活資產資源,加快整片流轉,實現效益最大化。

股權配置是股改的關鍵環節,京山縣實施“三類配股”,即根據資產構成“分類配股”、根據資產權屬“分層配股”、根據群眾意愿“差異配股”,成員個人股配置實行“一村一策”。規范股權占有,將成員個人股“量化到人、發證到戶”,全縣頒發股權證11.45萬本。

城畈村于2015年12月啟動股改,成立京山縣城畈股份經濟合作社,將集體經營性資產一次性全部折股量化到人。全村可量化經營性資產為1.57億元,股東1815人,配置股份49116.5股,每股可量化經營性資產3043元,實現“家家戶戶把股配,每年紅利賬上匯”。

城畈村黨支部書記庹大明說,長期以來,農村集體資產基本由村委會打理,“名義集體所有,實則人人無份”。通過將資產量化、分配到人,實現了村民對集體資產的實際占有,村組成員身份從“傳統農民”轉變為“現代股民”,家家戶戶能分紅。2016年底,城畈股份經濟合作社1815名股東分享了3年460萬元股份紅利,2017年底分紅總額160萬元。

李敬東介紹,通過股改,全縣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356個、土地(林地)股份合作社92個,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連續兩年實現25%以上的高速增長,為農村發展增添了新動能。

京山縣錢場鎮幸福村清理出集體“三資”地塊1666塊,面積1366.56畝,2017年通過盤活“三資”增加集體經濟收入33.5萬元。幸福村黨支部書記桂雄竹說,比如清理出耕種條件比較好的旱地、荒地660畝,面向全村農戶公開發包,共增加集體收入6.76萬元。庹大明告訴記者,城畈村今年將投資200萬元,建一個臨街夜市,每年可增加收入100萬元。

股改激活了農村資產資源,吸引社會資本、人才、技術等現代生產要素向農村聚集,有力推動了農村集體經濟“增速、擴量、提質”。2017年,京山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到1800多家,土地面積達到73.2萬畝,流轉率68.3%,村級集體經濟收入11647萬元,合作社累計分紅5090.4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03元,比改革前增長40%。

股改更讓群眾知道了家底,當上了主人,得到了實惠,提高了獲得感。“我這房子就是股改帶來的實惠,老來生活質量提高,養老也不愁了。”今年70歲的城畈村3組村民徐正明告訴記者,一個月前,他和老伴將持有的43股股份由集體贖回29.5股變現9萬元,自己再拿5萬元,在村安置房小區買了這處小房。他領著記者看剛裝修好的房子,說春節前可入住,心情格外舒暢。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宋巖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回到 頂部
一分快3-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