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經濟結構性失衡仍待破解

2018-01-30 08:07 來源: 經濟日報
【字體: 打印

在實體經濟與創新論壇上,專家熱議——
實體經濟結構性失衡仍待破解


結構性失衡,是當前我國實體經濟面臨的一大問題。從經濟學角度講,經濟結構的合理化比經濟總量的不斷擴大更為重要。專家表示,沒有合理的經濟結構就很難實現工業化,因此我國仍然需要大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逐漸消除實體經濟中的結構性失衡問題——

“沒有結構合理化根本談不上工業化”“新時代的實體經濟只有創新”“我們不能再走美國去工業化和再工業化的老路”……近日,中國企業投資協會組織的實體經濟與創新論壇召開,厲以寧等專家學者紛紛對我國實體經濟建言獻策。

結構比總量更重要

全國政協常委、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厲以寧表示,結構性失衡實際上講述了一個經濟學上的重大問題,結構比總量更重要。“從根源上看,結構性失衡跟舊體制有關。在行政主導的情況下,地方相互攀比,形成了舊模式的重演,不可能形成真正的結構協調。”厲以寧說。

“另一個造成結構性失衡的重要原因,是大干快上。”厲以寧表示,每次經濟平穩一些就開始大干快上,和地方政府的攀比結合在一起,形成了很難解決的問題。

他舉例說,1840年鴉片戰爭時,中國的人口比英國多得多,總產值比英國高,消費也比英國多,但是不分結構的話,總量是個空架子。當時英國的產業革命已經進行了70年,主要的產品是蒸汽機和各種機器設備,英國也產棉布,是用機器制造。中國主要的產品是農產品,出口的是茶葉、絲綢,也有手工紡織的棉布,兩相一比,高下立現。

厲以寧表示,沒有結構合理化根本談不上現代工業化,創新是解決結構性失調最重要的途徑。經濟波動和技術領域持續增長都和創新有關。“我對中國的產業結構調整,消除結構性失衡是有信心的。”厲以寧表示。

產學研基礎有待鞏固

全國政協副主席陳元表示,教育、科研、創新是實體經濟最基礎、最根本的組成部分,如果缺乏完善、高效的教育體系,甚至有一部分人上不起學,那我們國家不可能建成強大、先進的社會主義強國。

他表示,教育以及科學研究、技術研發、產品創新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短板。同時,也不能把這三者簡單歸納為科技創新。“現在講的創新多是在產品層次,是產品的多樣化和商業模式的創新,這些并不能代替科學研究和技術研發。”

“目前我國教育、科學研究和技術研發對海外依賴程度較高,雖然原創性研發越來越多,但我們在科學研究和技術研發上總體依賴國外,這一點必須扭轉。”陳元表示,要把教育、科學研究、技術研發放在基礎地位。我國受教育總人口在全世界已經占據領先地位,但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和國外先進水平相比還有相當差距。我們不僅要在科學家、技術人員上追趕國際先進水平,還要在人口平均水平和整體素質上追趕國際先進水平。

他表示,為此要補上基礎科學的研究,特別是物理學、數學,這些基本理論和基礎學科的研究要追上國際先進水平。同時要補上技術的短板,現在不少產業還有很多技術不掌握,比如芯片的技術等。

億利資源集團董事長王文彪表示,新時代的實體經濟如果還是傳統的經濟,將無路可走。新時代的實體經濟必須走創新的道路。

不能走美國“老路”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原院長陸忠偉表示,在去工業化的道路上,美國付出的代價慘重,走的是一條從工業化到去工業化再到工業化的道路,實際上是一條回頭路。我國不能再走美國去工業化和再工業化的老路。

從1970年到2015年的近半個世紀,美國工業在GDP占比從32.17%降到了19.91%,同時美國出口占世界出口的規模從13.6%驟降為9.0%。顯而易見,美國大規模的總量去工業化弱化了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對貿易平衡、就業規模、經濟增長造成了巨大的負面影響。作為去工業化的后果,美國經濟形成了大服務、小產業、低儲蓄、高消費的結構,僅靠本國的生產無法滿足消費。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促使美國重視制造業,2009年底,奧巴馬政府啟動了再工業化發展戰略,旨在大力發展制造業。2011年,啟動先進制造業伙伴計劃,2012年,美國國家科技委員會發布了先進制造業的國家戰略計劃,2017年,特朗普推動再工業化。

當然,美國的再工業化是對去工業化的否定,但也并非回歸傳統的制造業,而是走一條新型的制造業之路。美國的再工業化力推產業結構從“重、厚、長”向“輕、薄、小”發展,發展計算機、航空、汽車、機械、電子零部件等產業,以及大力發展生態環保、清潔能源等,以保持美國制造業在21世紀的全球競爭優勢。(記者 黃曉芳)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回到 頂部
一分快3-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