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打造長江經濟帶綠色城市群

2019-01-07 07:25 來源: 光明日報
【字體: 打印

1月3日,江蘇省江陰日報官方微信發布一條微信,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工作的部署,自2019年2月1日起,江陰市將同步停止發放刀鱭(長江刀魚)捕撈許可證,這意味著,長江刀魚這道食材近年內將從餐桌上消失。江陰市民紛紛留言表示支持:“如果刀魚滅絕,人類只不過是少了一道美味,但長江卻失去了一個珍稀物種。支持禁捕,為子孫后代多留資源。”

長江生態亟須保護的理念,深入江蘇沿江地區百姓心中。為了讓母親河重新煥發生機活力,唱響新時代的“長江之歌”,坐擁400多公里長江岸線的江蘇,堅定不移地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一個生態修復理念更科學、現代產業體系更完備、協同發展機制更高效的長江經濟帶綠色城市群在江蘇呼之欲出。

綠色引領,生態修復理念更科學

由于長江污染加劇以及濫捕撈,生物多樣性受到損害,長江刀魚等魚類產量逐年下降。江蘇地處長江下游和末梢,全省80%的生產生活用水源自長江,而長江江蘇段環境風險隱患比較突出,已經到了非保護修復不可的地步。“在江蘇講‘壓倒性’,就是涉及長江的一切工作必須服從服務于生態這個前提,治理污染不講條件,嚴控空間不讓分毫,修復生態不打折扣。江蘇要扛起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歷史責任。”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說。

堅持底線思維,江蘇對突出環境問題持續“下猛藥”。化工行業是江蘇省的重要支柱產業,近年來雖然實施多輪專項整治,但項目低端或工藝落后問題依然存在。2017年,江蘇深入開展“263”減化和化工企業“四個一批”專項行動,明確在化工產業上,全省不上增量、優化存量、嚴控總量,特別是沿江沿太湖地區,不再新上化工、鋼鐵、煤電產業,并且推動化工企業向園區集中。嚴格管控企業排污,不僅排放標準要更高,沿江沿海沿湖還要實行一個標準,堅決從源頭上堵住污染源。

2017年底在全省率先實現關停轉型的蘇州張家港市東沙化工園區,在主要化工企業正式關停前,區內實現開票銷售收入28億元,入庫稅收2.58億元。為順應轉型發展、綠色發展的時代要求,園區主動關停轉型,讓空氣中飄蕩的化工味道成為歷史。

江蘇省社科院區域現代化研究院副院長丁宏表示,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處理好生態環境保護這個“慢”變量和經濟發展這個“快”變量的關系。

江蘇舍得把岸線還給母親河,讓給老百姓,構筑更多自然景觀、濱水綠帶。鹽城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再現“呦呦鹿鳴”,在這片港汊縱橫的海濱灘涂上,麋鹿繁衍生息,丹頂鶴自由翱翔。近年來,江蘇將省內所有濕地納入保護范圍,正式公布《江蘇省濕地保護修復制度實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全省濕地總面積不低于4230萬畝。

江蘇省發改委負責人表示,長江經濟帶建設中,要把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作為長江經濟帶發展的優先項目,做到在“一張圖”上定規劃、畫紅線、管空間,全流域規劃布局、全產業鏈調整升級、全要素優化配置,把長江經濟帶建設成為確保國家永續發展的綠色生態廊道。

創新驅動,現代產業體系更完備

江蘇是長江經濟帶發展基礎最好、綜合競爭力最強的地區之一,以5.2%的面積、13.6%的人口,創造了23%的地區生產總值,其中沿江地區經濟總量占全省八成、進出口占九成,產業、城鎮、人口高度密集,一直是全省經濟的“發動機”。

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院長成長春告訴記者,作為民族工業的發祥地,江蘇從制造業起步,以實體經濟見長,但江蘇制造業產品附加值偏低、核心競爭力和自主創新能力偏弱等問題不容回避。推動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必須通過創新驅動實現沿江地區產業布局優化、轉型升級,培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集聚高端創新要素,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走進南京江北新區中車南京浦鎮車輛有限公司,300米長、60米寬的總裝車間內,流水線上各工位正有序忙碌著。這里誕生了我國首列25.5米空調雙層旅客列車和準高速空調雙層客車,以及首輛“和諧號”200公里CRH6型城際動車組。自主創新也給這家1908年創立的“百年老店”極大的市場回報:2011年以前,一天只能生產3輛列車,現在一天14輛;連續6年以28.6%的復合增長率快速成長,在我國大鐵路客車市場占有率超過60%。

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既需要智能工業優存量,也離不開戰略型新興產業擴增量。

在無錫,物聯網新經濟蓬勃發展,華為和阿里先后進駐鴻山小鎮打造世界級物聯網小鎮,無錫高新區物聯網產業產值達1350億元,智能傳感系統產業集群被認定為全國首批、全省唯一的創新型產業集群;在南通,船舶海工、電子信息、高端紡織和智能裝備、新材料、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車等“3+3”產業構建的“產業大廈”拔地而起,產值力爭突破1萬億元……

以長三角一體化國家重大戰略為契機,以“一帶一路”交會點優勢提升對外開放水平,以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南京江北新區等區域性重大戰略、國家級開發區為載體,江蘇加快集聚高端創新資源,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體系。“創新本身不是目的,要讓創新成果應用起來,和產業對接起來,推動江蘇走在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前列。”成長春表示。

輻射帶動,協同發展機制更高效

“我們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不僅僅限于沿江八市,還要把省域全境一體納入。”2018年5月30日,在南京召開的全省長江經濟帶發展工作推進會上,婁勤儉如是說。早在2017年6月,江蘇就在全國率先制定印發長江經濟帶發展實施規劃,把省域全境納入了長江經濟帶發展。江蘇以“揚子江城市群”建設為重要抓手,推動跨江融合發展,拓展江蘇由南向北縱深帶動效應,全面提升綠色發展質量和整體宜居魅力,打造長江經濟帶示范性“綠色城市群”。

共建園區,即“飛地經濟”,成為江蘇促進南北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抓手,第一個吃螃蟹的是蘇南的“百強縣”江陰和隔江相望的蘇北縣級市靖江。經過15年開發建設,江陰靖江工業園區已經成為我國重要的沿江造船和重鋼結構產業基地,兩地良性互動,互為融合,釋放出強大動能。緊隨其后,蘇州工業園區跨江建設蘇宿工業園、蘇通工業園以及蘇滁現代產業園,蘇州工業園區的先進經驗向蘇中、蘇北乃至省外輻射,具有明顯的示范引領作用。據統計,這種異地工業園在江蘇有“38+7”家,38家是省內合作,7家是省際合作。

推進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對江蘇來講,最迫切的是建設立體交通走廊。江蘇抓住通達性這個重點,深度融入國家骨干交通網、加快省域交通體系網絡化、實現各類交通方式的無縫銜接,以此增強對蘇北的輻射帶動。

江蘇集中力量推進一批重大交通基礎設施項目,長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二期工程建成試航,南沿江高鐵、連徐高鐵、蘇錫常南部高速、蘇申外港線等重大項目順利實施。深化改革,組建省鐵路集團、省港口集團、東部機場集團,實現“1+1﹥2”的倍增效應。2018年,江蘇省港口集團貨物吞吐量、營業收入保持兩位數增長,集裝箱和外貿吞吐量增速高于全國規模以上港口增速。

隨著跨江通道越建越多,共建園區持續探索,區域一體化政策紛紛出臺,“一盤棋”的協同發展理念使江蘇沿江八市在生態保護、產業發展方面“既做主角也做配角”,揚長避短,錯位發展,形成整體競爭優勢,從地理版圖到經濟版圖,從交通脈搏到發展脈動,一個世界級綠色城市群的形態已然呼之欲出。(記者 蘇雁)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張興華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回到 頂部
一分快3-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