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中求進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2019-03-02 07:35 來源: 經濟日報
【字體: 打印

穩中求進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談2019年經濟熱點問題

2月21日至22日,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2019年全國政策咨詢工作會議在江蘇南京召開。如何看待當前經濟形勢?哪些問題需要重點關注和深入研究?經濟日報記者采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

妥善應對經濟運行“變”與“憂”

記者: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看到經濟運行穩中有變、變中有憂。如何看待國內外經濟形勢?

李偉:2018年,國際經濟分化特征明顯,美國經濟表現強勁,日、德、法、英等國經濟增速下降0.3至0.6個百分點,新興經濟體除印度、越南等表現搶眼外,多數國家經濟增速回落甚至負增長。2019年,受諸多困難和不確定因素疊加困擾,世界經濟下行風險顯著加大:主要經濟體增長預期不容樂觀,全球金融市場風險因素進一步積聚,貿易投資環境更趨復雜,國際經濟格局出現重大調整,多邊體制面臨危機,全球貿易投資規則重構帶來巨大壓力和挑戰。

2018年,我國經濟運行保持總體平穩,經濟結構繼續改善,新舊動能持續轉換,高質量發展開局良好,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突出。但也要注意到,全球經濟增長動能減弱、美國單方面挑起經貿摩擦、國內去杠桿滯后效應等影響顯現,市場信心不足,經濟運行穩中有變、變中有憂。

變,主要是面臨全球經濟周期之變、經貿摩擦之變、產業轉移和升級之變、風險應對的優先次序之變等。這些重要變化具有長期性、聯動性、累積性特點,如果應對不當,可能影響經濟運行全局,拖累高質量發展步伐。憂,主要是國際規則調整中被邊緣化之憂、資金傳導機制不暢之憂、經濟下行引發失業之憂、政策協調不當之憂。

當前經濟運行的主要矛盾仍在供給側,但全球總需求減速和內需走弱疊加增大了短期下行壓力。應對這些“變”與“憂”,需要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八字方針”,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同時兼顧需求管理。宏觀政策強化逆周期調節,努力創造良好宏觀環境;結構性政策重點在于增強微觀活力,提升經濟運行效率;社會政策強化兜底保障功能,保障社會大局穩定。

做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銜接

記者:如何按照中央一號文件的要求,鞏固發展農業農村好形勢,發揮“三農”壓艙石作用?

李偉:今明兩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歷史交匯期,要針對多數貧困戶、貧困村、貧困縣已經脫貧摘帽的新形勢,把防止返貧和新增貧困擺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真正實現穩定、長效、高質量地脫貧。

要研究如何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機銜接,研究解決那些收入水平略高于建檔立卡貧困戶的群體缺乏政策支持等新問題,及早謀劃2020年后的減貧戰略,做好前后銜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三年整治行動,是鄉村振興“第一仗”,今年將由試點示范轉向全面推開。這一行動受到廣大農民群眾的歡迎,但面臨的挑戰也是明顯的,巨額資金從哪里來,如何因地制宜選擇技術路線,如何長效管護等,都需要研究。

要研究如何構建新型農業支持保護制度,既符合市場化導向,又能穩住產能、保護農民利益,保供給、穩物價;要因勢利導大力發展鄉村產業,繼續推進農村土地、金融、人才體制機制改革,破解制約鄉村產業發展、農村創新創業的難題,開渠道、穩就業。此外,還要研究如何構建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使各級黨委和政府都能從干部配備、要素配置、資金投入、公共服務上優先保障農業農村發展,讓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成為各級黨委和政府的行動自覺和制度規則。

依靠創新培育新優勢新動能

記者: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注重利用技術創新和規模效應形成新的競爭優勢。對此您怎么看?

李偉:在我國經濟增速平穩回落的這些年,創新對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作用更加凸顯。理論和實踐都表明,要實現經濟轉型和新舊動能順利轉換,就需要把創新擺在更加核心的位置上。

一是加快我國制造業數字化轉型,促進制造業提質增效升級。全球制造業正向數字化和綠色化轉型,全球價值鏈和產業鏈面臨重大調整。但是,我國制造業數字化基礎還很薄弱,大多數企業和產業在資金、技術和市場等壓力下,轉型進展緩慢。如何采取有效政策措施,促進企業尤其是廣大中小企業通過數字化改造提升競爭力,形成新形勢下的產業集群新優勢,是需要認真研究的問題。

二是更好發揮市場力量,將突破關鍵核心技術與形成新優勢新動能緊密結合。我們要更大力度地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在涉及國家經濟安全和國防安全等關鍵領域有所突破。但是,突破關鍵技術不是關起門來搞創新,而是要在開放創新中讓全球創新資源“為我所用”,而且要避免形成新的科技與經濟“兩張皮”問題。不少所謂關鍵技術問題從根本上講是市場競爭問題,是產業生態是否有競爭力的問題。

現階段,我國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的有利條件更多,國內對自主技術和創新產品的市場需求更大,不少企業已經具備進軍高端技術的實力。在新的發展形勢下,要研究如何在強化市場導向和開放創新背景下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如何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讓創新政策、產業政策和競爭政策更加協調,充分發揮企業和市場在關鍵技術市場化產業化方面的決定性作用。

穩步推進結構性去杠桿

記者:面對去杠桿取得的成效和面臨的新形勢,如何更好地推進結構性去杠桿?

李偉:高杠桿是宏觀金融脆弱性的總根源。經過幾年的努力,我國宏觀杠桿率已基本保持穩定,但結構性壓力仍較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繼續推動結構性去杠桿。

居民部門穩杠桿,關鍵是要穩妥實施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長效機制。就金融領域而言,要及時完善和適時調整房地產宏觀審慎政策,確保房地產市場發展的貨幣環境穩健中性。

國有企業去杠桿,要以優化去杠桿考核指標為重點完善國企債務約束機制。目前,國企去杠桿的考核指標主要是資產負債率,但這一指標行業差異性強、操作空間大,可考慮將債務增速等作為去杠桿的考核指標。此外,還應繼續大力推動僵尸企業處置等。

從過去的經驗看,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增速與經濟下行壓力關聯性較強。今年經濟下行壓力增大,需要特別重視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無序擴張。實際上,中央提出較大幅度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就是“開正門”,為防范隱性債務風險提供支持。2019年,要加強對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的全口徑監測預警;推動終身問責、倒查責任機制的有效落地;著力強化地方融資平臺公司債務約束機制并積極推動其市場化轉型;強化金融監管和加強監管協調,嚴控金融體系為地方政府隱性債務擴張提供支持。

區域發展進一步分化

記者:在經濟面臨下行壓力的背景下,如何看待我國區域經濟格局出現的新變化?

李偉:2018年,我國經濟面臨的下行壓力在各個區域中都有所反映,但中低收入地區面臨的下行壓力更大、結構矛盾更加突出,進一步加重了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局面。

從經濟增長速度來看,西部地區面臨的壓力最大。四大板塊內部的區域差異也在加大,各區域板塊內部南方地區整體上好于北方地區。具體來看,欠發達地區的轉型壓力不同于相對發達的地區,結構短板在于制造業發展滯后。西部地區制造業投資相對不足的投資格局,進一步強化了既有的結構矛盾。在打造創新動能方面,區域不平衡也十分突出。

首先,今年要重點研究如何穩定及加快欠發達地區的增長,把穩增長與補發展能力短板、調整區域產業結構有機結合起來;其次,要重點研究如何推動區域內企業提質增效,繼續深化結構改革,著力提升區域競爭力和發展質量效益;第三,要重點研究如何落實中央開放發展新戰略,把握共建“一帶一路”、打造“陸海貿易通道”、推動自貿區和自貿港建設帶來的戰略機遇;如何推動區域創新中心建設,更加有效統籌使用創新資源。

就業結構矛盾可能更加突出

記者: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要把穩就業擺在突出位置。如何看待當前穩就業的重點和難點?

李偉:就業不僅關系民生與社會穩定,也直接影響經濟增長。2018年,面對一系列復雜因素,黨中央、國務院繼續堅持就業優先戰略,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就業形勢總體平穩,而且是穩中向好。但是,未來一個時期特別是2019年,就業結構矛盾可能更加突出,對此必須有清醒認識。

一是中美貿易摩擦對就業的影響存在一定的滯后效應,2019年部分受影響突出的領域就業壓力可能會逐步顯現;二是部分地區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就業壓力仍然突出;三是經濟結構調整進入關鍵時期,部分傳統產業、產能過剩行業乃至部分存在“泡沫”的行業失業壓力不可低估;四是過去對就業貢獻突出的民營企業特別是民營中小企業仍面臨不少發展壓力,對就業的貢獻可能在一段時期內明顯弱化;五是技術進步加速,在一些領域機器替代人的趨勢明顯,部分大齡、低技能勞動力就業難度加大;六是2019年大學生畢業人數將達到860萬,不僅數量再創新高,對就業崗位和收入的訴求也較高,勞動力市場供求不匹配的矛盾會更加突出。此外,隨著城鎮化和工業化的推進,農村、農業對勞動力的蓄水池作用已經明顯下滑,部分隱性失業可能進一步顯性化。

對此,要做好失業預警和應對預案,尤其要關注重點地區、重點行業和重點人群的就業問題。把穩就業與穩增長有機結合,尤其要加大對民營經濟的支持和保護力度,穩定并提升其對就業的貢獻;加強就業服務特別是完善勞動力供求信息發布,發揮好市場在勞動力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穩妥推進勞動力在不同產業及區域間的轉移。

對于可能受到沖擊的行業和人群,可以采取穩崗補貼、開發公益性崗位等政策,并切實發揮好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的托底作用;對于大學生以及新生代流動人口,在合理引導就業預期的同時,加快社會保障體系改革完善,清理歧視性政策,穩步提升就業質量。(記者 熊麗)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王洋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回到 頂部
一分快3-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