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大”與“強”的辯證法走高質量發展之路——河南代表團開放日側記

2019-03-06 22:47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

新華社北京3月6日電 題:做好“大”與“強”的辯證法,走高質量發展之路——河南代表團開放日側記

新華社記者宋曉東、牛少杰、陳聰

“河南是人口大省,但一流大學少、創新平臺少、領軍人才少,要走高質量發展之路,把‘大省’建設成‘強省’。”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河南代表團開放日上,全國人大代表、中鋼集團洛陽耐火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長李紅霞提出的“由大到強”的建議,引發了代表們的共鳴。

作為內陸大省、人口大省和農業大省,如何實現由“大”到“強”的轉變,是近年來河南高質量發展“破題”的關鍵所在。開放日上,圍繞人才建設、鄉村振興、對外開放等話題,代表們熱烈討論。

“河南是人口大省,也是高等教育大省,全省高校數量已經位居全國第四位,要實現由大到強的轉變、把人口紅利更好地轉變為人才資源,建好一批高水平大學至關重要。”全國人大代表、鄭州大學黨委書記牛書成說。

作為河南高校的“領頭羊”,鄭州大學培養了大量高層次創新型人才,但距離河南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仍存在一定差距。“高等院校是培養高層次人才的主陣地,也是聚集高層次人才的主要載體。河南還應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打造以‘雙一流’高校為代表的高水平大學,發揮引領示范作用,提高人才培養能力,搭建科技創新平臺,留住更多省內人才,吸引更多外地人才,以高質量的高等教育為河南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支撐。”牛書成說。

河南另一個“大而不夠強”的痛點是農業生產。中原熟、天下足。河南素有“中原糧倉”之稱,但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大而不優、大而不強”的問題成為河南農業“成長中的煩惱”。

做好“大”與“強”之間的辯證法,也是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宋虎振思考的課題。他說,要實現由大到強的飛躍,高質量發展是必由之路。近兩年,河南積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專用強筋、弱筋小麥種植面積占小麥總面積的七分之一,不但更受市場歡迎,價格也比普通小麥每斤高出0.1元。通過種植結構調整,全省花生種植面積達到2200萬畝,“小花生”也成了釋放增收“大能量”的“金元寶”。

更多村集體經濟開始在產業轉型上下功夫。“2016年起,我們村開始轉型發展生態農業,全村土地進行流轉種植無公害軟籽石榴,跟過去相比一畝地年產值翻了幾番,現在全村人均年收入超過9000元。”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淅川縣九重鎮張河村黨支部書記張家祥驕傲地說。

不沿邊、不靠海、不臨江,這“三不沾”一度成為河南對外開放的劣勢。近年來,河南緊抓對外開放和“一帶一路”歷史機遇,借助地處中原的交通區位優勢,搭建起空中、陸路、網上和海上四條“新絲路”,引起在場不少媒體關注。

打一個28小時“飛的”,智利的車厘子就能飛越太平洋來到鄭州;澳大利亞的藍鰭金槍魚經鄭州空運分撥發往全國各地……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商務廳廳長張延明舉出鄭歐班列、鄭州-澳洲貨運航線的例子說,高質量對外開放為河南拓寬發展空間,引領著河南朝著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方向穩步前行。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石璐言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回到 頂部
一分快3-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