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解民眾之憂?惟賴“政貴有恒”

2019-03-16 15:27 來源: “政能亮”微信公號
【字體: 打印

長安街頭綻放的玉蘭,送來了早春的消息。3月15日上午,在熟悉的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一如既往,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面對中外記者。言笑間,誠懇而果決,溫和而堅定。

在回應如何應對經濟下行壓力的提問時,總理強調,要堅持通過激發市場活力,來頂住下行壓力。“我們還是要政貴有恒,繼續推進減稅降費、簡政,培育新動能、放寬市場準入,營造公平競爭環境等一系列的措施,為市場松綁,為企業騰位,為百姓解憂。”


過去一年,全球經濟下行背景下,中國經濟仍保持了6.6%的增長,這份成績單不簡單、不容易,也了不起。中國經濟穩健的增長曲線,始終保持著強大的韌性和潛力,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

從一組數據可見一斑。我國城鎮登記失業率3.8%,為近10年來的最低水平。居民消費價格溫和上漲2.1%,食品煙酒、衣著、生活用品及服務價格漲幅還低于2.1%。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76.2%,比上年提高18.6個百分點;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1.7%,增速快于規模以上工業5.5個百分點。

不簡單、不容易、了不起的背后,關鍵是“政貴有恒”。也即,中國經濟的活力與成長性,得益于中國民眾內生活力的釋放,得益于不斷推進的改革開放,得益于中國政府堅定不移推進市場化的路徑選擇。

縱觀近幾年的記者會,“政貴有恒”一以貫之,中央政府的初心堅定不移。

2016年記者會,總理坦言,“我們政府確實還管了一些不該管的、束縛生產力發展的事情。同時,在保障公平競爭環境的監管方面又沒有完全到位。”他同時表示,“只要堅持改革開放,中國的經濟就不會‘硬著陸’”。只要堅持改革開放,堅持簡政放權,堅持市場導向,相信一定會釋放民間的熱情與創造力。

2017年記者會,總理說,對中國來講,不發展是最大的風險。我們保持中高速的穩定增長,本身就是在為世界穩定做貢獻。要用壯士斷腕的精神堅韌不拔地加以推進,要向依法依規的市場主體發出“前行、前行、再前行”的信號;向依靠勞動創業創新者亮起“可以、可以、再可以”的綠燈……

2018年記者會,總理表態:“我們要努力去為市場主體優化營商環境,為人民群眾提供辦事便利、敢于自我革命。只要是為了人民的利益,我們萬難不辭、萬險不避。”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里,“改革”也出現了創紀錄的105次,而“市場化”“市場主體”等詞也出現了十多處。此番記者會總理再次重申激發市場活力、頂住下行壓力。

明乎此,就可以知道,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同時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是這些年來中國經濟穩健發展的清晰脈絡。

而放開視野看,中國經濟40多年來發展的歷程,本身就是不斷改革開放的歷程。這中間,沒有半點折扣與僥幸,也沒有任何可以猶疑的地方。改革不僅是保持中國經濟實現較快增長的法寶,也是現有發展勢頭的保證。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而隨著改革進入深水區,面臨的困難也會越來越大。這也意味著,硬碰硬地全面深化改革,堅定不移地推動市場化,已經成為未來一段時期的關鍵推動力,必須以最大的勇氣勠力而為。

比如在政府層面,總理在記者會上強調,“政府就要過緊日子,就要讓利,政府的存量利益也要動,得罪人也要動,讓利于企業,讓利于民,這樣財政才更可持續,反過來講可能就要打問號了。”這樣做,不是預支未來,恰恰是在培育未來。

再如在市場層面,總理指出,“公平的準入,公正的監管,這是鳥之兩翼,不可偏廢。”“監管要把規則公開透明,讓被監管者知道自己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監管不能搞選擇性監管、任性監管。要形成一種放和管結合、有效的制度性安排。”

中國市場主體已經超過1億戶,一旦激發出他們的活力,必將釋放出磅礴的力量,從而形成財富涌流的壯觀局面。一個克制、包容、負責任的政府,本來就應該服務于經濟社會。

十八大以來的實踐,已經證明了這一點,并將繼續在中國大地創造奇跡。

2019年全國兩會已經圓滿閉幕。接下來,是更加火熱的實踐,是堅持市場化改革的不懈奮斗。(特約評論員 斯遠)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石璐言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回到 頂部
一分快3-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