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業發展迎來新紅利

2019-03-17 07:30 來源: 光明日報
【字體: 打印

第五屆成都創意設計周現場。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成都武侯祠博物館一帶一路·創意集市”在四川成都武侯祠錦里·英雄三國街區開市。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山東濱州80后、90后手工愛好者齊聚周末創意集市,他們制作的手工藝品引起小朋友極大興趣。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每年全國兩會期間,政府工作報告都是各界關注的焦點。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多處內容與文化和旅游產業密切相關。“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升級”“支持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發展壯大旅游產業”……面對這些新紅利,文化產業如何做到既能提供優質的精神文化產品,又能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

1、多措并舉 激發文化市場主體活力

近日,山東青島東方影都影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為《流浪地球》等四部影片發放制作成本補貼資金3600余萬元,鼓勵優秀影視作品在青島制作。據悉,青島市制定出臺了《關于促進影視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由青島市、青島西海岸新區和社會資本出資,設立影視產業發展資金,對在青島完成主要拍攝制作的優秀影視作品給予補貼,大力發展影視新產業,培育發展新動能。

出門前預約網約車、餓了點些外賣、去醫院網絡掛號免去排隊之苦……如今,越來越多的“新生事物”給人們帶來了便利。這些“新生事物”融入人們生活的背后,是以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為代表的“三新”經濟的悄然崛起。

我國正處于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時期,文化產業作為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發展重點,呈現出全新的發展格局,穩步向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邁進。

據了解,文化產業以非物質文化資源為加工對象,為市場提供文化意義消費,對自然資源依賴程度低,需求彈性大,產品附加值高,價值鏈長,就業容量大,是典型的綠色經濟。業內人士指出,目前文化產業與信息、旅游、體育、教育等國民經濟部門正在發生普遍的滲透和融合,形成了以文化內容為紐帶、關聯度日益密切的龐大產業鏈。

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6萬家企業實現營業收入89257億元,按可比口徑計算比上年增長8.2%。盡管如此,與發達國家相比,文化及相關產業占我國GDP的比重仍處于較低水平。“進一步完善產業發展環境,有針對性地加強對文化及相關產業多維度的扶持,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保障。”文化和旅游部產業司相關負責人表示。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動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下硬功夫打造好發展軟環境。要進一步縮減市場準入負面清單,推動“非禁即入”普遍落實。

“在文化領域實行負面清單制度,放寬市場準入,是完善競爭機制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推動新時代文化繁榮興盛的重要動力。”陜西西安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院長王勇超代表指出,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民間文藝必須依靠政策引領、市場帶動、社會支持等多方協作、全社會廣泛參與來實現。

此外,政府工作報告還強調,脫貧致富離不開產業支撐,要大力扶持貧困地區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加大“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力度。“隨著‘非遺+扶貧’‘非遺+網絡直播’等創新形式的推廣,湘繡從‘養在深閨’逐漸走向市場。少數民族農村脫貧致富,充分利用好當地的傳統民族文化和特色資源是一條可行的途徑。”湖南省湘繡研究所新蕾刺繡部主任成新湘代表說。

2、優勢互補 實現“以文促旅”“以旅彰文”

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國內旅游人數達55.39億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10.8%;入出境旅游總人數2.91億人次,同比增長7.8%;全年實現旅游總收入5.97萬億元,同比增長10.5%。初步測算,全年全國旅游業對GDP的綜合貢獻為9.94萬億元,占GDP總量的11.04%。旅游直接就業2826萬人,旅游直接和間接就業7991萬人,占全國就業總人口的10.29%。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文化產業有一大部分是文化旅游。文化與旅游融合,詩與遠方走在一起,產生全新的化學反應,從而激發出全城文化、全城旅游相交融的新業態。每到節假日,許多旅游景點人流如織,今年春節期間“紫禁城里過大年”系列活動一票難求,“紫禁城上元之夜”文化活動異常火熱,讓故宮官方預訂網站應接不暇。

人民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十分強烈,文化消費需求蘊含著巨大的潛力。而各地旅游業的實踐證明,打好“文化牌”會更有效地推動旅游。

中國未來研究會旅游分會副會長劉思敏舉例說:“就民宿產業來講,老房子由于基礎設施落后,對于當地原住民來說,難以滿足生產生活要求,價值沒有那么大了,但是對于游客來說是新鮮的,是包含著當地民俗文化的。村落、民宿變成景觀,保留了民俗文化,也發展了旅游。”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充分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投資的關鍵作用,穩定國內有效需求,為經濟平穩運行提供有力支撐”,其中特別強調“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發展壯大旅游產業”。

“對旅游行業來說,往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到發展全域旅游、降低門票價格等相關政策,但全面完整地將‘旅游產業’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尚屬首次。”南開大學教授馬曉龍表示,旅游業作為穩增長的重要新引擎、惠民生的重要抓手、生態文明建設重要支撐的地位,正不斷得到體現和加強。可以預見的是,旅游產業必將迎來新一輪的大發展。

“我聽了報告中對旅游產業的發展要求后,倍感振奮。”安徽省無錫市靈山文化旅游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國平認為,旅游業作為綜合性產業,方興未艾,正在迎來一個前所未有的“黃金時代”,同時也是一個“不缺消費者、只缺好產品”的時代。企業作為旅游業的市場主體,要把握機遇,趁勢而上,打造更多高質量的旅游精品,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旅游生活需要。

民進貴州省委副主委殷紅梅代表指出,文旅融合是全方位、多層面、廣角度的,文化產業以旅游為載體,通過融合發展,促進文化資源資本化、產業化,實現文化的經濟價值;旅游產業以文化為底蘊,通過融合發展,實現旅游資源外延擴展、內涵深化和旅游產業升級轉型。

據中國旅游研究院預計,2019年國內旅游人數將達60.6億人次,國內旅游收入5.6萬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9.5%和10%。對此,旅游企業紛紛表示,政府對旅游產業越來越重視,將為企業發展提供新空間。凱撒旅游總裁陳小兵說:“隨著旅游與文化的深入融合,旅游成為國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壯大旅游產業’更為我們旅游企業增添了信心。”

3、產業創新 新技術賦能文化新業態

截至2018年年底,我國網民規模達8.29億,互聯網普及率達59.6%,較2017年年底提升3.8個百分點;手機網民規模達8.17億,網民通過手機接入互聯網的比例高達98.6%;網絡視頻、網絡音樂和網絡游戲的用戶規模分別為6.12億、5.76億和4.84億。

隨著5G等新技術日益成熟,以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科技正在推動文創產業的變革。“數字”賦能讓文創產業得以擁抱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最終實現“文化+科技”的全面融合發展。

2018年暑期,備受矚目的《清明上河圖3.0》在故宮博物院展演。故宮博物院與鳳凰衛視聯手,借助8K超高清數字技術、4D動感影像,讓文化和科技相融合,將《清明上河圖》打造成可沉浸體驗、可傳播分享的新型藝術展演,受到觀眾們的交口稱贊。

其實,《清明上河圖3.0》所受到的贊譽只是優秀傳統文化與多種科技手段相融合的一個縮影。在過去的幾年中,文化創意與科技創新不斷發生“化學反應”,從舞美設計到文物保護,從互聯網在線直播到博物館數字化展陳,文化領域各行各業紛紛插上科技的翅膀,科技對文化產業發展的推動力愈加強勁。

推動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離不開頂層設計。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促進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研發應用,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等新興產業集群,壯大數字經濟。堅持包容審慎監管,支持新業態新模式發展,促進平臺經濟、共享經濟健康成長。加快在各行業各領域推進“互聯網+”。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表示:“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壯大數字經濟’‘支持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等,無異于給數字文化創意企業等吃了‘定心丸’。”

中國傳統文化與數字技術相遇,還可以帶來豐富別樣的文化體驗。“以京劇為例,近年來,國家對京劇藝術的發展給予了大力支持,傳統戲曲藝術與互聯網高科技手段方面的融合也在逐步加深。我相信在不遠的將來,通過互聯網平臺傳播,京劇將變得更時尚,也會有更多青年人喜歡上京劇。”國家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張建國委員說。

“此外,政府工作報告還提出,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我國是文物資源大國,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國,如何傳承和保護好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代表表示,文化與科技的高度結合將成為未來非遺傳承的重要途徑,只有將科技融于中華文化體系的源流之中,推出更多有品質、有情感、有故事的數字內容產品,才能滿足人民群眾對于文化的需求。(記者 訾謙)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張興華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回到 頂部
一分快3-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