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造良好環境 釋放強大動能——落實兩會精神推動創新創業創造述評

2019-03-26 15:51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

新華社北京3月26日電 題:營造良好環境 釋放強大動能——落實兩會精神推動創新創業創造述評

新華社記者 胡喆、岳冉冉、劉宇軒

“營造有利于創新創業創造的良好發展環境。”

“向改革開放要動力,最大限度釋放全社會創新創業創造動能,不斷增強我國在世界大變局中的影響力、競爭力。”

隨著兩會落下帷幕,全國上下學習貫徹落實兩會精神,創新創業創造的熱情與活力撲面而來。

為創新松綁:“向改革開放要動力”

兩會期間,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托舉中星6C衛星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騰空而起,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發射次數刷新為“300”。

走過300次發射,“長征”飛上新起點,中國航天成為我國享譽世界的一張靚麗名片。

“最大限度地釋放全社會創新創業創造動能,無疑必須向改革開放要動力。”全國政協委員、長三甲系列運載火箭總設計師姜杰院士深有感觸。

姜杰認為,從“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到“創新創業創造”,表明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步伐更加堅定、目標更為明確。

——堅持創新引領發展,培育壯大新動能。

市場主體進入“億戶時代”、技術合同成交額增長30%以上、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到58.5%……發展的新動能快速成長,創新正深刻改變生產生活方式、塑造中國發展的新優勢。

——堅持問題導向,大力簡除煩苛。

為科研人員“減負松綁”、堅決破除一切不合理的“繁文縟節”……得益于創新生態的大力優化,各類創新主體的積極性不斷迸發。

“我們將繼續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進一步提升創新能力和效率。”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認為,攻關關鍵核心技術、加強原始創新,是決定未來中國創新走向的“關鍵之舉”。

——加大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支持力度,強化原始創新,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抓緊布局國家實驗室,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

——健全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一體化創新機制,支持企業牽頭實施重大科技項目……

天下之事,非新無以為進。政府工作報告中,一條條務實的舉措以改革疏通堵點、紓解痛點、攻克難點,令“創新”在這個春天有了更加鮮活的注腳。

全國兩會期間,我國基礎研究領域再添新彩——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賀福初院士團隊一連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上發出五篇重磅論文,涉及肝癌、乳腺癌等多個重大疾病的診療新進展。

科學家的創新成果,得益于團隊持之以恒的探索,得益于近年來國家對基礎研究的高度重視。賀福初表示,“牢牢抓住創新這個‘牛鼻子’,科研人員有更強的積極性、更大的自由度、更多的獲得感。”

為創業加油:“心無旁騖地做主業”

從一家鄉鎮小廠,到市值破千億元、躋身全球前列的體育用品集團公司,安踏始終堅持“單聚焦”戰略,心無旁騖,對“一雙鞋”精益求精。

在荷葉防水中捕獲靈感,汲取古代銀器設計創意,高水平的研發投入、626項國家專利……一雙球鞋詮釋了安踏永不止步的創新動能。

今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與全國人大代表、安踏公司董事局主席丁世忠的對話,讓“創業”在新時代有了更加豐富、深刻的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做實體經濟,要實實在在、心無旁騖地做一個主業,這是本分。”

“民營經濟要走向高端創造,根本出路在創新。”聆聽了總書記的重要講話,丁世忠感慨萬千。他表示,要牢記總書記囑托,一要把好產品質量關,二要創立自主品牌,這是企業創新始終要瞄準的靶心。

“鼓勵更多社會主體創新創業、發揮雙創示范基地帶動作用、落實好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起征點從月銷售額3萬元提高到10萬元等稅收優惠政策”“鼓勵發行雙創金融債券、擴大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支持發展創業投資”……政府工作報告中,人們看到了不少支持創業的“大禮包”。

從僅有幾名女工的刺繡作坊,到如今年產值3億元的刺繡基地……談起江蘇揚州寶應縣魯垛鎮的創業變化,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寶應縣國鳳刺繡廠技術總監莫元花信心滿懷:“創業大潮激發每個人的夢想,村婦也能變繡娘。”

中科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院長潘教峰表示,把面向市場需求和弘揚人文精神結合起來,中國一定能進一步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引向深入,為高質量發展和社會文明進步做出貢獻。

為創造助力:“讓各類英才競現、創新成果泉涌”

科研管理中表格多、報銷繁、牌子亂、檢查多……這些擺在科研人員面前的“煩心事”仍是不少創造活動的“攔路虎”。

如何更好地為創造助力?今年全國兩會,無論是政府工作報告還是代表委員的建言獻策,不少目光都聚焦到“人”的創造性上。

——充分尊重和信任科研人員;

——賦予創新團隊和領軍人才更大的人財物支配權和技術路線決策權;

——進一步提高基礎研究項目間接經費占比,開展項目經費使用“包干制”改革試點;

——不設科目比例限制,由科研團隊自主決定使用……

“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連云港市農科院院長徐大勇認為,只有激活“人”這個生產力當中的關鍵因素,才能為全面深化改革、推動創新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中國科技創新正處在‘爬坡過坎’的關鍵期。”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航天科工集團董事長高紅衛認為,要培育有利于創新創造的良好環境,必須聚焦市場主體和創新主體普遍反映的問題,為創新松綁、為創業加油、為創造助力。

聚焦科研人員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科技部、財政部、教育部、中科院四部門近日聯合召開“減輕科研人員負擔七項行動”推進會,集中整治清理并固化形成制度成果,目前已取得階段性成效。

全國兩會結束后的第一個工作日,云南昆明西山區海口尖山,云南大學古生物重點實驗室主任劉煜和同事正在尋找化石點,這里埋藏著不少寒武紀時期的珍貴古生物。

“現在每周可以出三天野外科考,開會時間縮短了、報銷流程精簡了、經費使用更方便了。”劉煜說。

全國兩會剛過,黃浦江畔的科改“25條”立馬行動了起來。上海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 增強科技創新中心策源能力的意見》,旨在做好“人”的大文章。

“放權”科研經費管理,破解“打醬油的錢不能買醋”等科研經費管理計劃性過強的問題……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長王建宇院士說,不讓科學家的精力過多消耗在瑣事上,讓他們做出更多真正的原始創造。

“科技創新本質上是人的創造性活動。我國有世界上最大規模的科技人才隊伍,營造良好的科研生態,就一定能夠迎來創新成果泉涌的生動局面。”科技部部長王志剛說。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劉楊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回到 頂部
一分快3-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