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南亞廊道(青海段)考古調查新發現15處遺址

2019-04-20 19:13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

新華社西寧4月20日電(記者 白瑪央措)記者從20日在青海省西寧市舉辦的“絲綢之路—南亞廊道(青海段)考古調查成果論壇”獲悉,2018年度絲綢之路—南亞廊道(青海段)考古調查成果斐然,共調查135處歷史時期遺存,其中新發現15處遺址。

絲綢之路—南亞廊道(青海段)分布著豐富的古代文化遺存。據了解,此次考古調查由青海省文物局、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于2018年6月至11月聯合開展。10多名專家學者組成的調查隊采用全覆蓋地面踏查的方式,以絲路南亞廊道沿線遺存普查資料為線索,調查范圍涉及青海省五州十六縣。

“此次調查成果從遺跡分類來看包括城址、烽燧、巖畫、古道、古民居等,主要是爭取摸清其分布狀況及年代特征。”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館員杜瑋說。

據介紹,新發現的遺址——黃清河營盤,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興海縣子科灘鎮黃清村南6公里處黃清河右岸的草原上。該遺址從北向南約1.74公里的范圍內呈一字型縱向分布著10座形制相同的遺跡。這10座遺跡均系平地掘壕而成,平面基本呈長方形,邊長70—80米,壕溝口寬4-5米、深0.5-0.8米,門道在南,其外有曲尺形壕溝如甕城。目前該遺址尚未發現任何遺物,遺址年代、性質難以確定。

此外,本年度考古調查共考察鹽場9處,除位于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的哈江鹽池外,其余8處均位于玉樹藏族自治州囊謙縣境內。當地地下鹵水資源儲量豐富,盛產紅鹽,制鹽工藝原始、簡單,產品主要銷往西藏昌都、四川西部和云南西北部邊遠藏區。

論壇與會專家認為,考古工作重在揭示遺址的文化內涵并解釋其文化價值,考古學家對于遺址的認識依賴于其全部考古學文化遺存堆積,揭露和研究這些堆積的性質、特點及之間的關系,才可以重建當時的歷史、文化和社會。這也是世界遺產價值凝練的基礎。

據了解,“南亞廊道”自古以來是中原內地去往青海、西藏乃至尼泊爾、印度等南亞諸國的重要通道,本次考古調查也旨在配合絲綢之路—南亞廊道的世界文化遺產申報活動,為其提供學術支撐。

據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廳副廳長常紅安介紹,經過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青海省共登記各類歷史文化遺存6441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5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15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888處。這些文化遺產都彰顯著青海地區特有的文化風貌。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石璐言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回到 頂部
一分快3-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