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建交70周年前的這次總理會晤將釋放哪些信號?

中俄建交70周年前的這次總理會晤將釋放哪些信號?
雙方將堅持相互擴大開放,放寬投資和市場準入,為兩國企業創造更多合作良機
當地時間9月16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專機抵達圣彼得堡普爾科沃機場時,俄方在機場為李克強舉行隆重的歡迎儀式。新華社發
9月16日上午,李克強總理乘坐專機飛往俄羅斯圣彼得堡,對俄羅斯進行正式訪問,并與梅德韋杰夫總理共同舉行中俄總理第二十四次定期會晤。
南都記者注意到,中俄總理此次會晤正值中俄建交70周年之際,是繼今年6月習近平主席訪俄后雙方又一次重要高層交往。
李克強指出,在當前國際形勢發生復雜深刻變化、世界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中方愿同俄方加強在國際事務中的協調合作,共同捍衛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共同為完善全球治理、打造開放型世界經濟、維護地區乃至世界的和平發展繁榮貢獻力量。
2019年的中俄總理會晤,比以往來得更早一些
據了解,中俄總理定期會晤機制始于1996年,當年12月26日至28日,李鵬總理出訪俄羅斯期間,雙方決定建立中俄總理定期會晤機制,規定輪流在中國和俄羅斯舉辦會議,每年不少于一次。
今年,中俄總理第二十四次定期會晤時間定在9月16-18日。南都記者發現,過去三年的會晤時間均為10月底、11月初,此次會晤提前了一個多月。
今年的時間節點有何特殊意義?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戰略研究室主任薛福岐認為,一方面是我國國慶日即將到來,另外,中俄兩國的建交紀念日為10月2日,會晤時間安排在此之前較有意義。而且,為慶祝中俄建交70周年,俄羅斯的學術機構、社會團體等已舉辦或正在舉辦很多有意思的活動。
此外,薛福岐稱,李克強此次出訪還有一個背景,就是今年6月份習近平主席訪問俄羅斯,與普京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于發展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聯合聲明》,此訪也正值兩國關系開啟新時代之際。
吸引雙方中小企業加入數字經濟等新興產業合作
本次中俄總理會晤將討論哪些議題?聚焦哪些目標?9月15日,李克強接受俄羅斯塔斯社書面采訪,透露了雙方會晤的主要內容。
李克強指出,中俄互為重要的合作伙伴。去年兩國貿易額首次突破1000億美元,增幅達27.1%。中國已經連續9年成為俄羅斯第一大貿易伙伴,是俄羅斯的最大進口來源國和出口目的地國。今年上半年,兩國貿易投資繼續保持較快增長。此外,兩國能源、航空航天、互聯互通等傳統領域戰略性合作扎實推進,在農業、金融、科技、電商等新興領域的合作也蓬勃發展,地方間合作實現深度對接和更廣覆蓋。
在中俄企業合作方面,李克強表示,雙方將堅持相互擴大開放,放寬投資和市場準入,為兩國企業創造更多合作良機。除了繼續發揮好大中型企業主力軍作用外,也將吸引中小企業加入電子商務、數字經濟等新興產業合作。
同時,雙方還將繼續拓展科技領域合作。李克強認為,中俄都是具有深厚創新底蘊的大國,都在大力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他透露,雙方已經決定2020年、2021年互辦“中俄科技創新年”。兩國要以此為契機,將中方的產業、資金和市場優勢與俄方的資源、科技和人才優勢結合起來,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動能。
薛福岐認為,科技創新是兩國發展的一大契合點。對于我國而言,經濟發展從過去追求GDP增速向高質量發展轉變,提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俄羅斯人民整體受教育程度較高,在科技領域有一些自己的特色,而且同樣有轉型發展的需求。
“如果能夠在能源、農業之外,在一些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高科技領域把雙方的潛力更多地挖掘出來的話,那這可能就是具有長期效益的一個大的合作領域。”薛福岐說,他認為在科技領域合作下功夫是完全有必要的。
解碼中俄總理會晤機制 規格最高、組織機構最全,24年從未間斷
中俄總理定期會晤機制建立于1996年,當年4月,俄羅斯總統葉利欽訪問中國,與江澤民主席就定期會晤達成原則一致,雙方認為保持各個級別、各種渠道的經常對話,特別是兩國領導人之間的高級、最高級接觸和協商具有重要意義。
同年12月26日至28日,李鵬總理對俄羅斯進行工作訪問,雙方決定建立中俄總理定期會晤機制。自此以后,中俄兩國總理每年舉行一次會晤,由兩國輪流舉辦。
推動各個領域全面、深入的合作
記者了解到,中俄總理定期會晤機制框架下設4個副總理級委員會,分別是總理定期會晤委員會、人文合作委員會、能源合作委員會和投資合作委員會,委員會下還設立相關分委會和工作小組。
2016年,李克強總理在圣彼得堡出席中俄總理第21次定期會晤期間,宣布建立中國東北地區和俄羅斯遠東及貝加爾地區政府間合作委員會。這成為中俄總理定期會晤機制下第5個副總理級委員會。
公開報道顯示,中俄總理定期會晤機制是中國對外合作中規格最高、組織結構最全、涉及領域最廣的磋商機制。
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俄羅斯外交室副主任、研究員李勇慧認為,目前中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處于歷史最好時期,其中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雙方之間各種機制特別完善,尤其是總理定期會晤機制。她認為,相比于我國與其他國家建立的總理會晤機制,中俄總理定期會晤機制的區別主要有兩點,一是定期舉行,每年都不間斷。另外是機制完善,總理會晤機制下設立多個委員會,涉及領域廣,能夠推動各個領域全面、深入的合作。
“在這個機制下什么都可以進行深入交流,包括矛盾和分歧。”李勇慧說,在這個交流的過程中能夠產生更多合作的意愿和新方向,進而推動兩國之間的務實合作。
“家鄉外交”成中俄總理定期會晤亮點
南都記者梳理過去24次中俄總理會晤發現,從地點來看,俄羅斯舉辦會晤的地點主要固定為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中國則主要在北京舉行,不過也有例外,2002年朱镕基總理與卡西亞諾夫第7次定期會晤的地點是在上海。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俄總理定期會晤機制中,“家鄉外交”成為一大亮點。
2016年李克強總理出訪俄羅斯,抵達梅德韋杰夫的家鄉圣彼得堡。此次訪問,被媒體稱為是“家鄉外交”的延續。
公開報道顯示,2013年10月梅德韋杰夫訪華時,曾專程訪問過李克強的家鄉安徽省,并對其表示“非常親切”。在后來的會面中,李克強和梅德韋杰夫曾有過圣彼得堡之約,李克強總理提出,希望下次訪問俄羅斯時,首站能去梅德韋杰夫的家鄉圣彼得堡。三年后,梅德韋杰夫如約在圣彼得堡歡迎李克強。“我很高興有機會在圣彼得堡接待來自中國的朋友。”梅德韋杰夫在7日的中俄總理定期會晤中說。“我們每年都會輪流舉行中俄總理定期會晤,對俄羅斯而言,這種機制是獨一無二的。”
德國新聞電視臺報道此次會晤時稱“中俄合作踏上快車道”。中國社科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研究員李建民表示,“家鄉外交”擺脫了過去外交活動嚴肅、古板的形式,無疑可以增進領導人間的個人感情交流,對兩國關系發展的象征意義非常強。
歷次會晤成果滿滿
根據歷年的會晤流程,每次雙方會晤主要是總理就雙邊合作問題交換意見,并分別聽取委員會主席的工作匯報,會晤后通常會發表《聯合公報》總結會晤成果,同時見證一系列雙邊合作文件的簽署。中俄雙方曾指出,中俄總理定期會晤機制建立以來,為促進兩國在經貿、投資、能源、人文、地方等領域務實合作發揮了積極推動作用。
南都記者注意到,在過去的23次中俄總理會晤中,每次會晤都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例如,在去年的會晤中,新華社公布的聯合公報顯示,中俄兩國總理取得99項成果,包括87項共識和12份合作文件。主要內容包括:推動北極航道開發利用、繼續聯合研發CR929遠程寬體客機和重型直升機、中國以主賓國身份參加莫斯科2019年航空航天展、進一步擴大能源合作等等。
在2014年的第19次會晤中,兩國總理見證經貿、投資、能源、金融、高科技、人文等領域近40項重要合作文件的簽署。其中,中方參與俄羅斯高鐵建設項目是一大亮點。
對于歷次會晤成果,李勇慧認為“每一次都印象深刻,因為每一次中俄都能在這個框架下達成很多務實的合作協議”。(見習記者 林方舟 吳單)